top of page

英國巴菲特 Terry Smith 的投資三部曲:買好公司,別付太高價,無所事事

  • 作家相片: Sonya
    Sonya
  • 10月20日
  • 讀畢需時 3 分鐘

投資世界充滿了複雜的術語、無盡的財經新聞和令人眼花撩亂的策略,我們被告知要擇時進出、要分散風險、要關注宏觀經濟……但如果,通往長期財富的道路,其實簡單到只有三句話呢?


泰瑞・史密斯,這位言語犀利、思想清晰的英國投資人,就用他創辦的 Fundsmith 基金驚人的長期績效,向世人證明了「大道至簡」的力量。


他從不試圖預測市場的下一步,也極度厭惡頻繁交易,他將自己成功的秘訣,濃縮為一個極其簡單、卻蘊含深刻智慧的三部曲策略,對於那些在投資中感到迷惘、不知所措的人來說,這套心法,是指向清晰目標的指南針。


ree

第一步:只買「好公司」 (Buy Good Companies)


這是史密斯策略的基石,也是最耗費心力的一步。那麼,在他眼中,什麼才是值得長期持有的「好公司」?他有一套清晰的篩選標準:


  1. 高資本回報率 (High ROCE): 這家公司必須是一部高效的「印鈔機」,能夠用少量的資本投入,創造出大量的現金利潤。他尤其看重以現金形式呈現的資本回報。

  2. 可預測的重複性收入: 公司的獲利,最好來自於成千上萬筆、微小但會不斷重複發生的日常交易。這種模式極其穩健,不易受到單一事件的衝擊。

  3. 強大的無形資產: 公司必須擁有難以被複製的競爭優勢,例如深植人心的品牌(如 LVMH)、獨佔性的專利技術(如醫療器材公司)或龐大的網路效應(如微軟)。

  4. 不受景氣循環影響: 他偏愛那些即使在經濟衰退時,人們也必須購買其產品或服務的公司,例如消費必需品、醫療保健和企業軟體服務。


總結來說,他尋找的是那些業務模式簡單、資本投入低、現金流穩定、且歷經時間考驗的產業龍頭。他有句名言:「我們不投資那些需要銀行的公司」,藉此來排除那些高槓桿、業務複雜難懂的企業(如銀行、地產、公用事業)。



第二步:不要付太高的價格 (Don't Overpay)


找到了全世界最好的公司,但如果買在天價,依然可能是一筆糟糕的投資,這是史密斯的第二條鐵律。


他是一位「品質投資者」,但他同樣重視「價值紀律」,他不會像傳統的價值投資者那樣去撿「便宜貨」(Cigar Butts),因為那些公司通常都很平庸。但他也不會像純粹的成長股投資者那樣,不計代價地追逐高成長。


他尋求的是一個平衡點:為高品質的公司,付以合理的價格。


他最常使用的估值指標,是「自由現金流收益率」(Free Cash Flow Yield),他會計算一家公司每年的自由現金流,相對於其市值的比率,並將其與長期政府公債的殖利率進行比較,這能幫助他判斷,相對於近乎無風險的資產,買入這家頂級公司的股權,是否具有足夠的吸引力,他願意為卓越的品質支付一定的溢價,但這個溢價絕非無限。


第三步:無所事事 (Do Nothing)


這或許是史密斯哲學中最違反直覺,卻也最關鍵的一步。


他認為,一旦你完成了前兩步的艱鉅工作——找到了少數幾家偉大的公司,並在合理的價格買入——那麼接下來,唯一且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克服你想「做點什麼」的衝動


他將「頻繁交易」視為摧毀財富的元兇,原因有三:


  • 增加交易成本: 手續費和稅負會不斷侵蝕你的回報。

  • 容易擇時失誤: 幾乎沒人能持續準確地預測市場高低點。

  • 讓你賣出偉大公司: 因為一時的市場恐慌或股價停滯,而過早地賣掉了那些能為你創造數十年複利的「金雞母」。


Fundsmith 基金的年換手率極低,常常只有個位數百分比。史密斯的任務,就是找到一小群全世界最優秀的企業,然後安靜地坐下來,讓這些企業的管理層和員工,年復一年地為他(以及他的投資者)創造價值。


一趟安靜的超級油輪之旅


泰瑞・史密斯的投資哲學,是一場關於簡潔與紀律的極致展演,它並不「容易」——光是第一步「找到好公司」,就需要大量的研究與篩選。但它的原則清晰、純粹且歷久彌堅。


他向我們證明了,成功的長期投資,並不是在市場的驚濤駭浪中,敏捷地駕駛快艇去追逐下一波浪潮,它更像是找到一艘堅固、可靠、擁有強大引擎的超級油輪,然後安靜地待在船艙裡,信任它能穿越風雨,讓時間帶你平穩地航向富足的彼岸。

Subscribe to AmiNext Newsletter

Thanks for submitting!

  • LinkedIn
  • Facebook

© 2024 by AmiNext 金融與科技筆記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