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智者之肩】炒作之後的真相:Apple Vision Pro 究竟是下一個 iPhone,還是最貴的玩具?

  • 作家相片: Sonya
    Sonya
  • 10月10日
  • 讀畢需時 4 分鐘

還記得一年多前,當 Apple Vision Pro 以一種近乎科幻的姿態降臨時,全世界是如何為之瘋狂嗎?媒體用盡了所有讚美的詞彙,體驗者無不被其沉浸式的效果所震撼,在那一刻,我們似乎觸碰到了下一個計算平台的未來。


然而,時間來到 2025 年的秋天,當最初的驚嘆聲沈澱下來,一個更重要、也更讓投資者和科技愛好者焦慮的問題浮出水面:在拋開「酷炫」這個標籤後,Vision Pro 究竟是什麼?它會成為像 iPhone 一樣,開創一個時代的革命性平台,還是一個像 Segway (賽格威) 那樣,技術上很神奇,但最終只屬於少數人的、史上最貴的科技玩具?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需要暫時忘掉蘋果的行銷語言,轉而求助於一位科技界的「智者」——著名科技策略分析師 Benedict Evans。他為我們提供了一套用來檢驗所有新計算平台的、冷靜而深刻的思考框架。


ree

一個新平台誕生的「靈魂三問」


Benedict Evans 認為,任何一個成功的計算平台(從個人電腦到智慧型手機),其崛起都不是偶然的,它們的成功,都必須回答三個核心問題。現在,就讓我們用這把尺,來丈量一下空間計算的現實。


第一問:它解決了什麼「非它不可」的問題? (What problem does it solve?)


一個新平台的誕生,必須要有一個殺手級的應用場景,一個「非用你不可」的理由。


  • 個人電腦的殺手級應用是文書處理和電子試算表,它徹底改變了商業辦公的效率。

  • 智慧型手機的殺手級應用是「永遠在線的行動網路」,它讓我們可以隨時隨地溝通、獲取資訊。


那麼,Vision Pro 的殺手級應用是什麼?截至目前,我們看到了許多「不錯的」應用:它可以提供IMAX級的觀影體驗、可以讓你在虛擬空間中處理多個螢幕、可以讓設計師預覽 3D 模型。但問題是,這些體驗,是否比用一台頂級的 OLED 電視看電影、或用一台 Mac Studio 搭配多個顯示器工作,好上十倍 (10x better)?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它就還只是一個「更好的選擇」,而不是一個「必要的選擇」。



第二問:它的「賦能要素」是否已經成熟? (Are the enabling factors ready?)


一個平台的成功,離不開周邊技術和條件的支持,就像汽車的普及,需要有公路網和加油站一樣。


  • iPhone 的成功,不僅僅因為手機本身,更因為 3G/4G 網路的普及,以及 App Store 這個讓開發者能夠獲利的生態系統。


那麼,Vision Pro 的賦能要素是什麼?顯然,它需要更輕便的硬體、能持續一整天的電池續航、以及更低的價格,除此之外,它還需要一個龐大且活躍的開發者生態,但在目前的用戶基數下,有多少開發者願意投入巨大的資源,去為一個使用者還不多的平台,開發一款可能無法回本的殺手級應用?這就形成了一個「雞生蛋、蛋生雞」的困境。


第三問:它是否抓住了「世代變遷」的浪潮? (Does it capture a generational shift?)


很多時候,一個新平台的崛起,是因為它恰好滿足了新一代用戶的行為習慣。


  • 個人電腦抓住了辦公室工作興起的浪潮。

  • 智慧型手機則抓住了社群網路和年輕人希望「永遠保持聯繫」的浪潮。


Vision Pro 似乎在押注一個「遠距協作」和「數位生活」的未來,但這種互動方式——將自己與現實世界部分隔絕——是否真的代表了下一代用戶所渴望的主流生活方式?還是它更像是一種偶爾為之的「體驗」,而非每日必需的「習慣」?這個問題,目前還沒有答案。


投資者視角:從「賣了多少台」到「人們用它做什麼」


從投資的角度看,現在評估 Vision Pro 的價值,如果還只盯著「銷量預測」,那就犯了第一層次思維的錯誤。更深刻的第二層次思考,應該關注以下幾個質化指標:


  1. 從「Wow」到「Workflow」的轉變:  關鍵不在於有多少人因為好奇而購買,而在於有多少人,真正將 Vision Pro 融入了他們每天的個人生活或工作流程 (Workflow) 中,每日活躍用戶數 (DAU),遠比總銷量更有意義。

  2. 生態系統的健康度:  App Store 裡是否出現了獨立開發者賺到大錢的成功案例?是否有「非蘋果出品」的應用,成為用戶每天必開的軟體?這是一個平台能否繁榮的關鍵信號。

  3. Meta 的鯰魚效應:  與此同時,我們不能忽視 Meta 的策略,它用更親民的價格和更開放的平台,走的是一條「VR 界的 Android」路線,蘋果的高價策略能否守住高端市場,並最終引領行業?還是會被 Meta 從用戶數的底層釜底抽薪?這場「價值 vs. 數量」的戰爭,其結果將深刻影響整個空間計算行業的未來。


總結與反思


經過一年多的市場檢驗,空間計算的未來,顯得比發布之初更加複雜和不確定,Benedict Evans 的思考框架,就像一面清澈的鏡子,照出了 Vision Pro 眼前的三座大山:缺乏殺手級應用、賦能要素尚未成熟、以及用戶習慣的不確定性。


蘋果無疑是地球上最有耐心、也最有財力去培育一個新平台的公司,iPhone 不是第一天就成功的,Apple Watch 也經歷了多年的摸索才找到定位;Vision Pro 的故事,也才剛剛開始。


但這也為我們留下了一個值得持續追蹤的問題:

在經歷了市場的初步考驗後,你認為空間計算最大的「坎」在哪裡?是硬體成本與舒適度,是缺乏殺手級應用,還是我們作為用戶,根本還沒有找到一個非它不可的理由?這個被譽為「下一個十年」的平台,其引爆點是否真的還需要另一個「十年」?

Subscribe to AmiNext Newsletter

Thanks for submitting!

  • LinkedIn
  • Facebook

© 2024 by AmiNext 金融與科技筆記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