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衛星與太空】軌道上的大腦革命:解鎖「軟體定義衛星」心臟的太空級晶片 (FPGA & RFSoC)

  • 作家相片: Sonya
    Sonya
  • 10月12日
  • 讀畢需時 7 分鐘

秒懂重點:沒有這項技術,就沒有新世代戰力


過去,一顆衛星從設計、製造到發射,它的功能就被「焊死」了,一顆設計用來轉播電視訊號的通訊衛星,永遠不可能在發射後,透過軟體更新變成一顆高解析度的雷達成像衛星,這就像買了一台只能播放 DVD 的機器,無論軟體如何更新,它永遠無法播放 Netflix。


現在,太空級現場可程式化邏輯閘陣列 (FPGA) 與射頻系統單晶片 (RFSoC) 正在徹底顛覆這個百年規則,這些高度特化的晶片,是新世代衛星的「可重編程大腦」,它們讓衛星營運商與國防單位,能在衛星升空入軌後,僅僅透過一道從地面上傳的指令,就徹底改變衛星的核心功能——這就是「軟體定義衛星」的精髓沒有這項技術,就不可能實現能自主反制電子干擾的韌性通訊、在軌道上即時分析影像並只回傳關鍵情資的AI偵察,以及能隨市場需求靈活調配資源的商業衛星服務。


ree

關鍵技術白話文:原理與劃時代挑戰


過去的技術瓶頸:為何傳統架構已無法應對威脅?


傳統衛星的酬載 (Payload) 核心,大多是特殊應用積體電路 (ASIC),ASIC 是一種功能固定的晶片,為了特定任務(例如處理特定頻段的 GPS 訊號)而被「客製化雕刻」出來,它的優點是性能極高、功耗極低,但缺點是致命的——毫無彈性


這種「硬體定義」的架構,在過去穩定、可預測的太空環境中運作良好,但在今日,它面臨三大無法克服的挑戰:


  1. 威脅演進速度:敵方的電子干擾技術每個月都在更新,但要設計、製造、發射一顆採用新 ASIC 的衛星,卻需要 5 到 10 年,等你把「盾牌」送上天時,對手的「長矛」早就升級換代了。

  2. 市場變化莫測:一家商業通訊衛星公司,可能在發射一顆服務北美市場的衛星後,發現亞太地區的需求才是爆發性成長的藍海,但傳統衛星無法將其波束覆蓋範圍與頻寬資源,從北美動態轉移至亞洲。

  3. 數據傳輸瓶頸:一顆高解析度遙測衛星,每天能產生數 TB (Terabytes) 的原始數據,將這些海量數據全部傳回地面,不僅佔用極其寶貴的下行鏈路頻寬,也意味著地面分析師需要數小時甚至數天,才能從數據海洋中撈出真正有價值的「那張照片」。



核心技術原理是什麼?


FPGA 與 RFSoC 的出現,就是為了解決「彈性」這個核心痛點,它們的設計理念是將硬體的「功能定義權」,從製造階段,後移到使用者的手中。


  • FPGA (現場可程式化邏輯閘陣列):如果把 ASIC 比喻成一張已經印死的報紙,那麼 FPGA 就是一塊可以無限次重複擦寫的「數位白板」,它內部由數百萬個可配置的邏輯單元與可編程的佈線資源構成,工程師可以透過撰寫硬體描述語言 (HDL),來定義這些邏輯單元如何連接、如何運作,從而「畫」出一個客製化的數位電路,最關鍵的是,這張「電路圖」可以隨時被擦掉,然後上傳一張全新的圖,這代表今天這個 FPGA 是一顆通訊訊號處理器;明天,它就能被重新編程為一顆圖像壓縮引擎。

  • RFSoC (射頻系統單晶片):這是 FPGA 的超級進化版,專為通訊與感測任務而生,它在一顆晶片上,整合了三樣東西:可重編程的數位白板 (FPGA)超高速的類比-數位轉換器 (ADC) 與數位-類比轉換器 (DAC),以及強大的處理器核心 (CPU);傳統上,這三樣東西是分立的元件,不僅佔空間、功耗高,元件之間的訊號傳輸也容易產生延遲與雜訊。 RFSoC 就像是將一位精通數位邏輯的工程師、一位資深的無線電專家和一位聰明的專案經理,全部塞進一個人的大腦裡,它能以極高的效率,直接對最原始的射頻訊號進行數位化與處理,是實現軟體定義無線電 (SDR) 與相位陣列天線的完美核心。


新一代技術的突破點


這類可重構晶片為太空系統帶來了典範轉移:


  1. 任務壽命內的持續升級:衛星的價值不再於發射瞬間達到頂峰,然後隨時間折舊,相反,它能像 iPhone 一樣,透過定期的「韌體更新」,在 15 年的任務壽命中不斷獲得新功能、修補漏洞、提升性能。

  2. 從「數據搬運工」到「在軌決策者」:透過強大的星上處理能力,衛星能從被動的數據中繼站,轉變為主動的資訊產生者,在第一時間就做出判斷與反應。

  3. 硬體平台的標準化:未來衛星製造商可以開發標準化的衛星平台,其具體任務,則由客戶後續上傳的 FPGA/RFSoC 設定檔來決定,大幅縮短客製化衛星的開發週期。


產業影響與應用


完整實現藍圖:從研發到實戰的挑戰


將這些強大的晶片送入太空並確保其可靠運作,是一項極為艱鉅的工程挑戰。


挑戰一:打造具備認知能力的韌性通訊酬載


在現代電磁對抗中,衛星通訊鏈路是最高價值的攻擊目標,挑戰在於,如何讓衛星具備「認知」能力,能自主偵測、辨識、並反制敵方的干擾訊號。


  • 核心組件與技術要求: 這類任務的成敗,完全繫於抗輻射 RFSoC 的性能,它必須具備極寬的瞬時頻寬 (Instantaneous Bandwidth),使其能像一部超廣角相機一樣,「看見」整個頻譜的動態,而不是只能透過一根吸管窺探,晶片內建的 FPGA 結構,必須有足夠的運算資源,以即時執行複雜的快速傅立葉變換 (FFT)數位波束成形 (Digital Beamforming) 等演算法,從而精準地在空間與頻率上,對干擾源產生「零點 (Null)」,確保我方通訊暢通,這對於確保台灣在未來衝突中,維持自主且安全的指揮管制通訊鏈路,具有無可取代的戰略意義。


挑戰二:實現「星上AI」,加速情資循環 (Sensor-to-Shooter)


對於光學或雷達偵察衛星,最大的挑戰是如何從每日拍攝的數百萬平方公里影像中,即時找出價值目標(例如:特定型號的飛彈發射車),並將情資在幾分鐘內傳遞給決策者。


  • 核心工具與技術要求太空級 FPGA 或針對 AI 應用優化的神經網路處理器是關鍵,這些晶片的核心指標是能源效率 (TOPS/W,即每瓦可執行多少萬億次操作),由於衛星上的電力極其有限,每一瓦的功耗都必須被計較,它們必須能在嚴苛的輻射環境下,穩定運行經過裁剪與量化的神經網路模型,直接在軌道上完成圖像辨識、目標分類與變遷偵測等任務,如此一來,衛星不再需要回傳 99% 的無用影像,而是直接發送「在某某座標發現疑似目標」的警報,將情資循環從數小時壓縮至數分鐘。


挑戰三:在地表最嚴酷的環境中確保絕對可靠


太空是電子產品的地獄,高能宇宙射線與太陽粒子,能輕易地穿透晶片,造成單粒子效應 (Single Event Effects, SEE),輕則導致數據位元翻轉 (SEU),產生計算錯誤,重則可能引發單粒子閂鎖 (SEL),造成晶片永久性燒毀。


  • 核心工具與技術要求: 除了採用特殊的抗輻射加固設計 (RHBD) 的晶圓製程外,更重要的是在晶片設計層面導入冗餘機制,最經典的就是三模冗餘 (Triple Modular Redundancy, TMR),同一個邏輯運算,會在 FPGA 內部複製三份同時執行,最後再透過一個「表決器」來決定輸出結果,如果其中一份因輻射而出錯,表決器會採納另外兩份的正確結果,從而「屏蔽」了這個錯誤,這種犧牲面積與功耗來換取可靠性的設計哲學,是確保這些「太空大腦」能在軌道上長年穩定運作的基石。


應用為王:哪些太空任務的命脈掌握在它手中?


  • 軟體定義通訊衛星 商業公司如 Intelsat、SES,以及美國太空軍的軍規通訊衛星,都已大量採用,以實現最大的任務彈性。

  • 情監偵 (ISR) 衛星 在軌 AI 處理,實現了戰術級的即時情報能力。

  • 導航與授時 (PNT) 衛星 可重構的訊號處理器,能快速升級訊號編碼方式,以對抗新型的欺騙或干擾攻擊。

  • 在軌服務與太空機器人 複雜的自主交會對接 (Rendezvous and Docking) 與機器手臂操作,極度依賴 FPGA 進行即時的影像辨識與路徑規劃。


前瞻未來:技術普及的挑戰與下一波趨勢


未來的趨勢是異構計算平台的興起,例如 AMD/Xilinx 的 Versal ACAP 這樣的晶片,它將 CPU(擅長控制流程)、FPGA(擅長平行處理)、AI 引擎(擅長神經網路運算)三者「黏」在一顆晶片上,讓開發者能各取所長,然而,挑戰也隨之而來:如何管理如此複雜的軟硬體系統?如何確保上傳至衛星的軟體是安全、無後門的?這些將是下一代太空系統工程師的核心課題。


投資視角:為何「賣太空鏟」的生意值得關注?


正如前文所述,投資於賦能技術,往往比押注單一應用更為穩健,在「軟體定義衛星」這個賽道上,設計與製造抗輻射、高效能、可重構晶片的公司,構建了極高的技術壁壘,全球僅有少數幾家公司(如 AMD/Xilinx, Microchip, BAE Systems, Teledyne e2v)具備提供這類頂級產品的能力。


這些公司是整個太空產業的「軍火商」與「大腦供應商」,不論是國防單位要打造下一代天軍,還是商業巨頭要部署更靈活的通訊星系,都離不開這些核心晶片,它們的價值,植根於太空產業對「彈性」、「智慧」與「韌性」的根本性追求,因此,對於著眼於太空供應鏈長期價值的投資者而言,這些處於金字塔頂端、掌握核心矽智財的公司,其戰略重要性不言而喻。

Subscribe to AmiNext Newsletter

Thanks for submitting!

  • LinkedIn
  • Facebook

© 2024 by AmiNext 金融與科技筆記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