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科技速解】RF over Fiber:為 5G、衛星通訊打造的「無損訊號」光纖高速公路

  • 作家相片: Sonya
    Sonya
  • 10月2日
  • 讀畢需時 6 分鐘

秒懂重點:為什麼你現在非懂不可?


在我們的無線世界裡,射頻 (RF) 訊號如同空氣般無處不在。但這種訊號有個致命弱點:在傳統的銅製同軸電纜中傳輸時,會隨著距離迅速衰減、失真。這就像對著一條長長的金屬管子吶喊,聲音傳到另一端時早已微弱不堪。這個物理限制,成為了 5G 毫米波、衛星通訊等高頻技術普及的巨大障礙。


RF over Fiber (RoF) 就是解決這個問題的優雅答案。它的核心原理極其巧妙:在發射端,將「原始的、未經數位化的 RF 電波訊號」,直接轉換成「光訊號」;然後讓這道光在損耗近乎為零的光纖中長途奔馳數十公里;最後在接收端,再將光訊號完美還原成原始的 RF 電波訊號。


這項技術,相當於為脆弱的 RF 訊號,建造了一條無干擾、無衰減的「光纖高速公路」。它並非全新的實驗室技術,而是一項成熟、且因 5G 基礎設施、低軌衛星地面站和大型場館(如機場、體育館)網路升級而需求暴增的關鍵「賦能技術」。它是許多尖端通訊應用背後,默默無聞的無名英雄。


ree

技術白話文:原理解析與核心突破


過去的瓶頸:同軸電纜的物理極限


傳統上,要將 RF 訊號從 A 點傳到 B 點(例如,從地下室的通訊主機,傳到頂樓的天線),我們使用一種稱為「同軸電纜」的銅線。但這種電纜有幾個無法克服的物理缺陷:


  1. 高衰減 (High Attenuation):RF 訊號在銅纜中傳輸時,能量會因電阻而轉化為熱量,導致訊號強度隨距離急遽下降。頻率越高,衰減越嚴重。5G 毫米波這種超高頻訊號,在同軸電纜中可能跑不到 100 公尺就已面目全非。

  2. 易受電磁干擾 (Susceptibility to EMI):銅纜就像一根長長的天線,很容易接收到周遭環境的電磁雜訊(如馬達、電源線的干擾),污染原始的 RF 訊號。

  3. 頻寬限制與體積笨重:要傳輸更多訊號或更高頻寬,就需要更粗、更重的電纜,這在許多場景下施工困難且成本高昂。

  4. 比喻:想像一位世界頂級的歌劇演唱家(高保真 RF 訊號源)正在大樓的地下室獻唱。我們需要將他純淨、無瑕的歌聲,傳遞到 101 樓的擴音器播放出來。

    • 同軸電纜方案:這相當於使用一條非常長、內部粗糙不平的「金屬傳聲管」。歌聲在管壁之間不斷碰撞、衰減,還混入了沿途空調、電梯運轉的噪音。傳到 101 樓時,優美的歌劇早已變成無法辨識的嗡嗡聲。


它是如何運作的?將「電波」調變成「光波」


RF over Fiber (RoF) 的流程,完美地解決了上述所有問題。


  • 比喻延續:我們不再使用傳聲管,而是採用一套高科技的「聲音光纖傳輸系統」。

    1. 電光轉換 (E/O Conversion):在地下室的演唱家面前,放置一個高靈敏度麥克風,這個麥克風連接一台「雷射發射器」。它會根據歌聲的音高、音量和所有細節(RF 訊號的頻率、相位、振幅),即時地將雷射光的「亮度」進行調變。歌聲高昂,光就亮;歌聲低沉,光就暗。這樣,原始的「聲波」就被完整地複製到了「光波」上。

    2. 光纖傳輸 (Fiber Optic Transmission):這道承載著歌聲資訊的光,被注入一條如髮絲般細的「光纖纜線」中。光在光纖內部,如同在完美的真空隧道中行進,幾乎沒有能量損失,也不會被外界任何電磁噪音干擾,可以輕易地傳輸數十公里。

    3. 光電轉換 (O/E Conversion):在 101 樓,光纖連接到一個「光接收器」。它內部的「光電二極體」會感測光線的亮度變化,並將其 1:1 地、忠實地還原成原始的電氣訊號(歌聲),然後送到擴音器播放出來。


最終,聽眾在 101 樓聽到的歌聲,與在地下室現場聽到的幾乎一模一樣,完美實現了「無損傳輸」。


為什麼這是革命性的?


RoF 技術的優勢是全方位的,它直接對應了銅纜的所有缺點:


  • 超低損耗,超長距離:光纖的損耗極低,可以將高頻 RF 訊號輕鬆傳輸 20 公里以上,而衰減不到 5%,這是同軸電纜完全無法想像的。

  • 巨大的頻寬潛力:單一光纖可以透過「波分復用技術」(WDM),同時傳輸多個不同頻段的 RF 訊號,互不干擾。

  • 完全免疫電磁干擾:光傳輸的特性,使其在工廠、醫院、發電廠等電磁環境複雜的場所,具有無可取代的穩定性。

  • 輕便、安全、易於部署:光纖纜線比同軸電纜更細、更輕、更具柔韌性,且無漏電或火花風險,本質上也更難被竊聽。


產業影響與最新發展


RoF 技術本身已相當成熟,其「最新發展」主要體現在由 5G、衛星和物聯網等新興應用所驅動的「市場加速滲透」。


誰是主要玩家?


這是一個相對專業的市場,玩家主要集中在光通訊領域。


  1. 核心光電元件商:他們提供 RoF 系統的心臟——高速雷射、光電二極體、調變器等。Broadcom、Lumentum 等全球光通訊巨頭在此領域佔據主導地位。

  2. RoF 系統與設備商:他們將光電元件整合成完整的 RoF 模組、子系統和解決方案。HUBER+SUHNER、Optical Zonu、ViaLite 等是國際市場上的知名專業廠商。

  3. 台灣供應鏈:台灣在全球光通訊產業中扮演關鍵角色。眾達-KY (Finisar 體系)、智邦 等網通設備大廠,以及為數眾多的光收發模組廠商,都具備相關的技術和製造能力,是此生態系中的重要力量。

  4. 大型系統整合與電信商:如 CommScope、Corning 等,他們為機場、體育館等大型場館提供包含 RoF 技術在內的「分散式天線系統」(DAS) 整體解決方案。


技術的普及時程與挑戰


  • 當前應用熱點

    • 5G/6G 室內與場館覆蓋:5G 毫米波訊號穿透力差,RoF 成為將室外基站訊號「無損」引入室內、並分配給大量小型天線的最佳方案。

    • 低軌衛星地面站:為了最佳收訊,大型衛星天線(大耳朵)通常建在偏遠開闊地,而昂貴的資料中心和控制室則在數公里之外。RoF 是連接這兩者的標準技術。

    • GPS/GNSS 訊號分配:在金融交易中心、大型資料中心等需要超精準時間同步的場所,RoF 可將單一屋頂 GPS 天線的訊號,完美分配給大樓內的數百台伺服器。

  • 挑戰:RoF 系統的主要挑戰在於成本。在幾公尺的極短距離內,高品質的同軸電纜仍然是更具成本效益的選擇。此外,RoF 系統中的光電轉換元件,其本身的線性度、雜訊等指標,直接決定了傳輸品質的好壞,對元件性能要求較高。


潛在的風險與替代方案


  • 替代方案:RoF 傳輸的是「類比」訊號。其主要的替代方案是「全數位化」架構。在這種架構下,RF 訊號在天線端就立即被數位化,然後透過標準的「光纖乙太網路」進行傳輸。這兩種方案各有優劣,類比 RoF 具備結構簡單、延遲極低的優點;而數位方案則更靈活、易於與標準 IT 網路整合。兩者將在不同應用場景中長期共存。


未來展望與投資視角 (結論)


RF over Fiber 是一項典型的「賣鏟人」技術。它不直接面向消費者,卻是許多尖端通訊應用得以實現的關鍵基礎設施。它的市場成長,與 5G/6G 基礎設施的密度、低軌衛星地面站的數量、以及大型場館智慧化的程度,呈現直接的正相關。


對於投資人而言,這條賽道提供了一個穩健的成長故事:


  • 趨勢的必然性:只要無線通訊的頻率越來越高、距離越來越遠,光纖取代銅纜的趨勢就是不可逆的。

  • 關注核心元件:市場的價值核心,在於那些能夠提供高線性度、高頻寬的類比光電轉換元件的公司。

  • 通訊基建的晴雨錶:RoF 相關設備商的營收表現,可以視為 5G、衛星通訊等基礎建設投資力度的領先指標。


隨著世界對「無所不在的無縫連線」的需求日益增長,這條承載著原始電波的「光纖高速公路」,只會變得越來越寬,越來越重要。

Subscribe to AmiNext Newsletter

Thanks for submitting!

  • LinkedIn
  • Facebook

© 2024 by AmiNext 金融與科技筆記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