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智慧眼鏡2025終極解析:AI引爆穿戴革命,科技巨頭競逐眼上未來

  • 作家相片: Amiee
    Amiee
  • 5月13日
  • 讀畢需時 8 分鐘

已更新:5月14日

想像一下,您的眼鏡不僅能矯正視力,還能即時翻譯、識別萬物、導航路徑,甚至成為您的隨身AI助理;這就是2025年智慧眼鏡致力實現的未來;人工智慧(AI)的融合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重塑這個產業,本文將帶您深入探索AI如何賦能這場眼上革命,解析市場變革的驚心動魄與潛藏的巨大機遇。



智慧眼鏡的AI新紀元:為何2025年是關鍵轉捩點?


2025年的智慧眼鏡競技場,正因AI的全面賦能而經歷一場深刻的競爭與轉型;人工智慧,特別是生成式AI和裝置端處理能力的普及,正將競爭焦點從單純的硬體規格,轉向智慧眼鏡的「智慧」程度和實用性;這意味著軟體、AI模型和生態系統整合將至關重要。科技巨頭紛紛入局,中國市場更上演「百鏡大戰」的激烈景象,標誌著市場的白熱化競爭,同時也促進了技術研發與生態系統的合作。


Counterpoint對「AI智慧眼鏡」的定義強調了裝置端AI能力,而百度整合大型語言模型、Meta的Meta AI、蘋果的Apple Intelligence及谷歌的Gemini策略,均圍繞AI展開;源自AI的「智慧」將成為關鍵的差異化因素,導致在AI模型效率、情境感知能力以及AI驅動應用廣度上的激烈競爭。



市場風雲:2025年智慧眼鏡規模、增長與核心動力


2025年的智慧眼鏡市場預計將迎來顯著增長;Grand View Research預估全球市場規模將達到24.7億美元,並以27.3%的年複合增長率(CAGR)持續擴大至2030年的82.6億美元;AR與VR智慧眼鏡市場的預測則更為樂觀,The Business Research Company預計2025年達214.4億美元。出貨量方面,IDC預測2025年全球智慧眼鏡出貨量將達1205萬台,Counterpoint Research更預期同年實現60%的同比增長。


推動市場增長的動力多元且強勁,包含AI、AR/VR整合、顯示技術、電池續航與連接性(IoT、5G)的技術突破;消費者對提升日常體驗(導航、通訊、遊戲、健身)的穿戴技術需求日益增長;企業在醫療、製造、物流等領域的應用也持續擴大。值得注意的是,2025年整體眼鏡市場規模預計達1222.3億美元,為智慧眼鏡的普及提供了廣闊的潛在用戶基礎。



表1:2025年智慧眼鏡市場概覽

指標

2025年預測數據

市場規模 (美元)

24.7億 (智慧眼鏡), 214.4億 (AR/VR智慧眼鏡)

單位出貨量 (百萬台)

12.05 (IDC)

年複合增長率 (CAGR)

27.3% (智慧眼鏡, 2025-2030), 18.0% (AR/VR, 2025-2029), >60% (出貨量, 2025-2029)

主要增長動力

AI技術、AR/VR整合、顯示技術、電池續航、連接性、消費需求、企業採用、遊戲玩家群體

主導細分市場 (2024年營收計)

音訊智慧眼鏡, 企業級應用

增長最快細分市場

沉浸式智慧眼鏡



AI賦能解密:智慧眼鏡的「大腦」革新


AI是2025年智慧眼鏡的核心差異化因素,其關鍵作用體現在多個層面;裝置端AI與邊緣運算對於低延遲、隱私保護和離線功能至關重要,整合NPU的SoC能執行語音助理等基本AI任務;輕量級模型(如DeepSeek)與雲端能力的結合,以及混合雲端邊緣運算,旨在實現即時回應並降低功耗。


大型語言模型(LLMs)與生成式AI則極大增強了設備的處理能力,例如百度小度AI眼鏡整合了中文大型模型,Meta則利用Llama AI模型;先進的AI助理能提供語音控制、即時翻譯、物體識別、情境資訊和個性化體驗,Ray-Ban Meta的「看見即可提問」功能便是例證。感知AI演算法如SLAM、手勢識別、眼動追蹤和感測器融合,則為AR導航和互動提供了基礎。



視覺與互動的躍進:關鍵技術規格與創新


顯示技術的創新是提升使用者體驗的關鍵;Micro-OLED與Micro-LED技術能實現清晰流暢的視覺效果,具備高解析度(單眼1080p或4K)、高亮度(600尼特以上)和高對比度,索尼是主要供應商之一;光波導鏡片能將數位內容投射到鏡片上,疊加情境資訊,而電致變色鏡片則可調節透明度。


關鍵硬體的進步同樣重要,柔性印刷電路板(Flex PCBs/FPC)對實現小型化、輕量化設計至關重要;電池技術雖是瓶頸,但鋰離子電池仍在進步,固態電池、生物電池等新技術也在興起,目前續航約3-14小時;專用SoC(如高通驍龍XR/AR系列、XREAL X1晶片、蘋果客製化晶片)則致力於平衡AR、VR和AI任務的效能與功耗。


主要的互動方式包括先進的語音控制(Alexa、Meta AI、Google Gemini、Siri、小度);手勢控制與手部追蹤在AR環境中日益普及;眼動追蹤用於注視點控制和情境感知AI;鏡框上的觸控控制以及透過智慧型手機、智慧戒指或專用運算單元輔助控制也是常見方式。



表2:2025年智慧眼鏡核心賦能技術

技術領域

2025年主要創新/規格

主要開發商/供應商

顯示類型

Micro-OLED 1080p/120Hz, Micro-LED 高亮度/高效率, 光波導, 電致變色鏡片, 全像顯示潛力

索尼, 三星顯示, 京東方, Vuzix, Porotech

AI晶片組

裝置端LLM支援, NPU整合, 低功耗高效能

高通, 蘋果, 聯發科, XREAL, Google

作業系統

AndroidXR, 定製化Android, Linux (企業級), 專有OS

Google, Meta, 蘋果, 百度

電池化學

鋰離子 (主流), 固態電池潛力, 柔性電池

ATL, LG化學, 三星SDI, Flint (紙基電池)

關鍵感測器

高解析度攝影機 (可達12MP), 波束成形麥克風陣列, 生物識別感測器, 深度感測器, 眼動追蹤

索尼 (攝影機感測器), Tobii (眼動追蹤), Bosch Sensortec

PCB技術

柔性印刷電路板 (FPC/Flex PCB)

臻鼎科技, 旗勝科技 (Nippon Mektron)


巨頭逐鹿:Meta、蘋果、谷歌的智慧眼鏡爭霸戰


Meta憑藉Ray-Ban Meta智慧眼鏡(時尚、AI整合)已佔據市場主導,並計劃在2025年積極擴張,推出代號「Hypernova」的高階智慧眼鏡,目標是將智慧眼鏡打造成智慧型手機的替代品;蘋果則以Vision Pro佈局高階MR,同時開發代號N401的智慧眼鏡專案,整合「Apple Intelligence」,高度重視隱私;谷歌利用Gemini AI和AndroidXR平台開發下一代智慧眼鏡,並與三星合作開發Project Moohan MR頭戴裝置,目標是與Ray-Ban Meta競爭。



亞洲力量崛起:三星、小米、百度的AI眼鏡雄心


三星正在敲定AI智慧眼鏡專案「Haean」,可能於2025年底前發布,設計為輕量化戶外穿戴裝置,整合Google Gemini AI,並運行於AndroidXR平台;小米計劃於2025年第二季推出新款AI眼鏡,「全面對標Meta Ray-Ban」,而已推出的米家智慧音訊眼鏡2則主打輕薄與長續航;百度已發布小度AI眼鏡,定位為「全球首款搭載中文大型模型的原生AI眼鏡」(文心大型語言模型),強調先進AI模型整合。



「百鏡大戰」下的利基奇兵:XREAL、Vuzix與新創勢力


中國市場的「百鏡大戰」催生了眾多本土製造商的崛起;XREAL以Xreal One AR眼鏡專注於娛樂和生產力的私人虛擬螢幕體驗;Vuzix則專注於企業級AR智慧眼鏡,並向OEM供應光波導等零組件;Rokid與BOLON合作,打造時尚輕量化的AR/AI眼鏡。CES 2025也湧現如SolidddVision、Halliday、Even Realities等針對特定需求或具創新互動的新創公司。


大型智慧型手機OEM廠如蘋果、三星、小米、谷歌正積極利用其品牌、通路與AI生態系統(Siri、Bixby/Gemini、小愛同學、Google助理)進入市場,旨在打造全新個人運算裝置,挑戰智慧型手機地位。同時,沒有任何一家公司能獨自建立整個生態系統,對專業零組件、應用程式及平台整合的需求,使得「競合」成為必然。



表單比較:2025年焦點智慧眼鏡規格速覽


2025年的市場呈現明顯的價格區隔與功能分化,從百美元級的AI音訊眼鏡到千美元以上的高階AR體驗設備,滿足不同用戶需求。


表3:2025年主要智慧眼鏡型號比較分析 (節選代表性產品)

型號

製造商

主要規格 (顯示/AI/電池/重量/連接)

指示性價格 (美元)

目標用戶/主要用途

Ray-Ban Meta (第二代/2025迭代)

Meta

12MP攝影機, Meta AI, 4小時續航, ~49克, 藍牙/Wi-Fi

~$299

內容創作者, 社交媒體用戶, AI助理

Meta Hypernova (預計2025年10月)

Meta

內建單眼顯示, 客製化Android, 規格待定

>$1000

早期採用者, 尋求智慧型手機替代方案者

蘋果智慧眼鏡 (N401專案)

蘋果

傳聞全像顯示, Apple Intelligence, 客製化晶片, 規格/電池/重量待定

待定

蘋果生態用戶, 先進AI/AR穿戴體驗

三星 Haean AI 眼鏡

三星

內建顯示, 手勢控制, 驍龍AR1/NXP, 12MP攝影機, 155mAh, ~150克, AndroidXR, Google Gemini AI

待定

戶外使用, 企業與消費者

小米 AI 眼鏡

小米

對標Ray-Ban Meta, AI, 音訊, 攝影機, 規格待定

待定

主流消費者

百度小度AI眼鏡

百度

無顯示 (或極簡), 文心LLM, DuerOS, 16MP攝影機, 5小時+續航, 45克, 藍牙/Wi-Fi

~$299

中國市場, 尋求先進AI整合的用戶

Xreal One

XREAL

Micro-OLED單眼1080p/120Hz, X1晶片, Bose音效, 3DoF, 續航視連接裝置, 84克, USB-C

$499

AR娛樂, 生產力 (虛擬螢幕)

Amazon Echo Frames (第三代)

亞馬遜

無顯示, Alexa整合, 定向揚聲器, 6-14小時續航, 37-46克, 藍牙

$269.99

Alexa生態用戶, 免持語音助理



橫亙眼前的挑戰:「不可能三角」與隱私紅線


智慧眼鏡的普及仍面臨嚴峻挑戰;「不可能三角」——即平衡運算能力、電池續航和重量/尺寸——是根本難題,更多功能意味著更大的功耗和體積,影響舒適度;AI眼鏡平均約49克,但先進AR眼鏡更重,電池續航普遍不足全天使用,散熱也是限制。


數據隱私與安全是另一核心關切;Meta更新的Ray-Ban Meta隱私政策(AI功能始終開啟並儲存語音記錄用於AI訓練)引發巨大爭議,凸顯了AI發展與用戶隱私的緊張關係;持續的數據收集引發對監視和濫用的擔憂,監管機構審查日益嚴格,蘋果則強調隱私作為差異化。缺乏「必備」應用程式和引人入勝的內容生態系統,也是阻礙大規模普及的主因;此外,用戶的物理安全、健康影響以及高昂的初始成本,都是市場採用尚需克服的障礙。



創新不止步:研發前沿與智慧眼鏡的終極願景


研發仍在積極推進,下一代顯示器追求更輕薄、更亮、更節能的全彩效果,MicroLED、先進光波導及全像顯示是焦點;電池技術則朝固態電池、柔性電池、更快充電等方向突破;AI演算法與晶片致力於更高效的裝置端處理和情境感知AI;互動技術、小型化與整合、軟體與作業系統開發也在持續演進。


智慧眼鏡的長遠願景是成為大眾市場可負擔的穿戴式裝置,與智慧型手機配對,利用感測器、語音和AI實現自然免持互動,甚至有潛力取代智慧型手機,成為主要的通訊和運算平台;更深層次的AI整合將使眼鏡成為主動式助理,理解情境並預測需求,並在健康保健、空間計算與無處不在的連接性方面發揮更大作用。



AI賦能下的競合新局,眼上革命未來可期


2025年無疑是智慧眼鏡市場的關鍵轉捩點,AI整合成為主要的競爭軸心;市場呈現科技巨頭與新興亞洲參與者之間的激烈競爭,同時在供應鏈與策略聯盟中存在深度「競合」;儘管「不可能三角」、隱私安全、內容生態等挑戰依然存在,但AI的融合、硬體的改進以及主要參與者的積極投入,正加速創新與市場發展。


超越個別產品功能,建立和控制一個全面的生態系統——涵蓋硬體、AI平台、作業系統、開發者工具、應用程式商店、內容合作夥伴和雲端服務——將是決定長期成功的最終因素;隨著AI更深入地嵌入智慧眼鏡,那些積極解決倫理問題並倡導負責任創新的公司,可能會獲得顯著的競爭優勢;智慧眼鏡成為主流運算平台的旅程將是漸進的,成功將取決於提供切實的價值、確保用戶信任以及培育充滿活力的應用程式和內容生態系統。



您認為哪款智慧眼鏡最有潛力引領風潮?在AI的強大功能與個人隱私保護之間,您更看重哪一方面?

Subscribe to AmiNext Newsletter

Thanks for submitting!

  • LinkedIn
  • Facebook

© 2024 by AmiNext 金融與科技筆記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