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智者之肩】當 AI 的智慧之火,遇上現實的能源之牆:Sam Altman 的終極警告

  • 作家相片: Sonya
    Sonya
  • 10月5日
  • 讀畢需時 4 分鐘

當我們在讚嘆 GPT-5 能在幾秒內寫出一部電影劇本、或是在享受 AI 即時翻譯的便利時,很少有人會問一個最根本、最物理性的問題:這背後,究竟點亮了多少盞燈?消耗了多少電力?

過去,我們總認為科技的進步是發生在虛擬的、輕盈的數位世界。但今天,一個沉重的現實正在浮現:AI 這座看似無形的智慧工廠,正在成為一個吞噬電力的巨獸。而最早敲響這記警鐘,並將其提升到文明層級來思考的人,正是 OpenAI 的 CEO,Sam Altman。


他的核心觀點,不僅僅是個提醒,更像是一個終極警告:AI 革命的下一步,將不再是演算法或數據的競賽,而是一場關於能源的競賽。我們若找不到全新的能源解決方案,AI 的發展將會撞上一堵物理世界的牆。


ree

數位工廠的驚人能耗:AI 不只是在「思考」


讓我們先來釐清一個迷思:AI 運算,並不像我們在筆電上打字那樣輕鬆。一個運行著數萬個頂級 GPU 的 AI 資料中心,更像是一座 24 小時全力運轉的「數位煉鋼廠」。


我們可以簡單地把 AI 的能耗分成兩種:


  • 訓練 (Training): 這就像是建造這座煉鋼廠的過程。為了讓一個像 GPT-5 這樣的基礎模型學會人類的知識,需要在數個月的時間裡,讓成千上萬顆 GPU 以最大功率持續運作。這是一個一次性、但能量消耗極其恐怖的過程,其碳足跡可能相當於數百次跨大西洋的飛行。

  • 推理 (Inference): 這則是工廠建成後,日常生產鋼鐵的過程。我們每一次對 AI 的提問、每一次要求它生成圖片,都是在下一個「生產訂單」。雖然單次推理的能耗遠低於訓練,但全球數十億使用者每天數百億次的請求,累積起來的持續性電力消耗,才是真正讓各國電網頭痛的根源。


Sam Altman 看到的是,隨著 AI 能力的指數級增長,全球使用者對它的依賴也將呈指數級增長。這意味著,推理所需的總能量,將會達到一個我們現有電力系統難以承受的量級。


投資者視角:從「買晶片」到「買電力」,一個新賽道的誕生


從投資的角度來看,Altman 的警告揭示了一個正在發生的、根本性的市場轉變。過去幾年,投資 AI 最直接的方式是買 NVIDIA 的晶片,但現在,聰明的資本已經意識到,AI 的價值鏈正在向下游延伸,與能源產業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共生關係。


這催生了一個全新的投資賽道:「AI-能源複合體」。


  1. 能源成為 AI 公司的「護城河」: 未來,一家 AI 公司的競爭力,不僅取決於它的模型有多聰明,還取決於它能否鎖定長期、穩定且價格合理的電力來源。這就是為什麼微軟、Google 等巨頭正在全球瘋狂簽訂長達數十年的綠色能源採購協議。擁有能源,就是擁有運算能力。

  2. 地緣政治的新戰場: Altman 的觀點也暗示了國家之間的新競賽。一個擁有豐富、廉價且清潔能源的國家,將成為未來 AI 發展的「能源綠洲」,吸引全球最頂尖的 AI 公司在此建立資料中心。能源主權,正在直接轉化為 AI 主權。

  3. 押注下一代能源技術: Altman 本人投資核融合公司 Helion,這並非玩票。這代表著最頂尖的科技領袖們已經認定,傳統的再生能源(太陽能、風能)的增長速度,可能跟不上 AI 的需求。因此,資本開始湧向那些更具顛覆性的領域,例如小型模組化核反應爐(SMR)、地熱能,以及終極的聖杯——核融合 (Nuclear Fusion)

    • 這裡需要解釋一下,核融合就是模擬太陽發光發熱的原理。它與我們目前用來發電的核分裂(傳統核電廠)不同,理論上能提供近乎無限的清潔能源,且沒有長期的核廢料問題。它被視為能源技術的終極解決方案,而 Altman 認為,AI 的巨大需求,將會是加速這項技術商業化的最強催化劑。


AI 的能源悖論:問題的製造者,還是解決者?


聊到這裡,我們似乎描繪了一個 AI 發展導致能源危機的黑暗未來。但事情還有另一面,這也是這個議題如此充滿張力的原因。


AI 同時也是解決能源問題的潛在鑰匙。例如,Google 已經在利用 AI 優化其資料中心的冷卻系統,節省了大量電力。在更大的尺度上,AI 也被用來改善電網的調度效率、預測再生能源的發電量、甚至加速新電池材料和核融合實驗的研發。

這形成了一個巨大的悖論:我們正耗費巨大的能源去開發一個或許能幫我們一勞永逸地解決能源問題的技術。


總結與反思


Sam Altman 的警告,將 AI 從一個純粹的科技議題,提升到了關乎人類文明基礎設施的戰略議題。它迫使我們正視,智慧的增長,終究要受到物理世界基本定律的制約。我們不能無限地追求數位世界的繁榮,卻忽略了支撐這一切的實體基礎。


這場由 AI 引發的能源需求大爆炸,既是史無前例的挑戰,也是千載難逢的機遇。它可能會加劇氣候變遷,也可能會倒逼我們提前數十年實現清潔能源的夢想。


這給我們留下了一個極其宏大的開放式問題:AI 的發展,究竟會成為壓垮全球能源系統的最後一根稻草,還是會反過來,成為迫使我們找到下一代清潔能源解決方案的最強催化劑?在這個巨大的挑戰與機遇面前,下一個萬億美元的市場,會誕生在 AI 演算法裡,還是在能源反應爐裡?

Subscribe to AmiNext Newsletter

Thanks for submitting!

  • LinkedIn
  • Facebook

© 2024 by AmiNext 金融與科技筆記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