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地球零死角!解密太空物聯網:Starlink、古柏計畫背後的終極藍圖

  • 作家相片: Sonya
    Sonya
  • 9月27日
  • 讀畢需時 22 分鐘

當物聯網仰望星空


試想一個場景:一位安地斯山脈偏遠山谷中的農夫,正透過平板電腦即時查看作物灌溉數據;一支救援隊伍,在剛被颶風侵襲的加勒比海島嶼上,利用衛星訊號順暢地協調救災工作;一名身處月球的太空人,其心跳、血氧等生命體徵正被地球上的醫療團隊即時監控。這些看似天差地遠的畫面,背後卻由一條共同的絲線串連——一個跨越了地面疆界的網路。


物聯網 (Internet of Things, IoT) 承諾了一個萬物互聯的智慧世界,但這個承諾的版圖卻始終存在著巨大的空白。我們引以為傲的地面通訊基礎設施,如蜂巢式網路,實際上僅覆蓋了地球約 15% 的表面 。廣闊的海洋、連綿的山脈、無垠的沙漠與冰封的兩極,這些區域構成了巨大的通訊「死角」 。在這片沈默的 85% 土地上,傳統物聯網的潛力無從發揮。   


為了解決這個根本性的限制,科技的目光轉向了浩瀚星空。太空物聯網 (Space IoT),或稱衛星物聯網 (Satellite IoT)、太空萬物互聯網 (Internet of Space Things, IoST),正是為此而生的下一個科技前沿。它利用衛星通訊網路,旨在徹底抹除地球上的訊號死角,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萬物互聯,無遠弗屆」 。   


本文將深入剖析太空物聯網的革命性藍圖。它不僅僅是地面網路的延伸,更是一項基礎性技術,將重新定義全球通訊的格局、賦能傳統產業轉型、保障人類在太空的未來,並最終,成為連接不同世界的橋樑。


什麼是太空物聯網 (IoST)?不只是天上的Wi-Fi


要理解太空物聯網的革命性,我們必須先從它在地面上的兄弟——傳統物聯網開始。


傳統物聯網:將萬物接入網路


簡單來說,物聯網 (IoT) 是一個由日常實體物件構成的龐大網路。從家中的智慧牙刷、掃地機器人,到工廠裡的精密機械、物流貨箱上的追蹤器,這些物件被植入了感測器、處理器和軟體,使其能夠透過網際網路收集和交換數據 。其核心理念是將這些原本「沈默」的物品與網路世界整合,從而實現任務自動化、數據驅動決策和智慧化響應 。無論是智慧家庭自動調節溫度,還是智慧城市管理交通流量,都是物聯網在地面上發揮作用的例證 。   



太空物聯網的定義:為地球裝上「天線」


然而,傳統物聯網的 Achilles 之踵在於其對地面基礎設施的依賴。一旦超出手機訊號塔或 Wi-Fi 熱點的覆蓋範圍,這些智慧裝置便會「失聯」。

太空物聯網正是為了解決這個痛點而生。其定義非常清晰:利用衛星通訊網路,將地面上的物聯網裝置(包含感測器、致動器等終端節點)連接到雲端伺服器的一種服務 。它的首要目標,就是解決傳統物聯網在地面部署時面臨的三大挑戰:全球覆蓋、規模擴展性和在偏遠地區的連接能力 。換句話說,太空物聯網為整個地球裝上了一支無遠弗屆的「天線」。   



混合連接革命:當地面與太空攜手


值得強調的是,太空物聯網的出現並非要取代現有的地面網路(如 4G/5G、Wi-Fi、LoRaWAN),而是要與之互補,形成一個更強大、更具韌性的網路體系 。   


這催生了「混合連接」(Hybrid Connectivity) 的革命性概念。想像一個搭載了混合連接模組的貨櫃,當它位於訊號良好的港口時,會自動使用成本較低的 5G 網路傳輸數據;一旦航行到廣闊的太平洋中央,它會無縫切換到衛星網路,確保數據流不間斷 。這種根據訊號可用性自動切換的能力,確保了從倉庫到地球最偏遠角落的端到端追蹤 。   


這種整合是太空物聯網真正的革命性所在。它徹底改變了過去將地面與衛星通訊視為相互競爭技術的思維,轉而將它們視為一個統一、協作的全球網路架構中的夥伴。過去,這兩種技術的整合需要在終端設備中嵌入兩個獨立的晶片組,成本高昂且複雜。如今,隨著 LoRa Edge LR1120 這類單晶片解決方案的出現,單一晶片就能同時支援地面和衛星頻段,使得這種混合連接在技術上和經濟上都變得可行 。這標誌著一個根本性的範式轉移,為實現真正的全球無縫覆蓋鋪平了道路。   



太空物聯網的架構:星辰、地面與用戶如何協作?


太空物聯網的宏偉藍圖建立在一個精巧且環環相扣的體系架構之上。這個架構的演進,本身就反映了從傳統太空思維到「新太空」(New Space) 時代的轉變。它不再依賴單一、昂貴的資產,而是採用了類似於現代網際網路的分散式、高韌性模型。我們可以將其分解為三大核心支柱:空間段、地面段和用戶段 。   



空間段 (Space Segment): 天上的骨幹網路


這是太空物聯網與傳統物聯網在物理形式上最顯著的區別,也是整個系統的神經中樞。


  • 低軌衛星星系 (LEO Constellations) 的崛起:現代太空物聯網的核心,是由數百甚至數千顆小型、低成本的衛星組成的「星座」,它們運行在距離地表僅 160 至 2000 公里的近地軌道 (Low Earth Orbit, LEO) 。這與過去依賴於距離地球 35,786 公里的地球同步軌道 (GEO) 上的大型、昂貴衛星截然不同。   


  • 為何選擇 LEO? LEO 軌道帶來了兩大關鍵優勢。首先是低延遲,由於距離更近,訊號往返時間大幅縮短,這對於需要即時反應的物聯網應用至關重要 。其次是   


    低功耗,地面上的物聯網感測器可以用更少的電力與 LEO 衛星通訊,這對於依賴電池供電的設備來說是決定性的 。   


  • 立方衛星 (CubeSats): 樂高般的建構模塊:太空物聯網的普及,很大程度上歸功於立方衛星的標準化。這些以 10×10×10 cm 為一個標準單位 (1U) 的微型衛星,徹底改變了衛星的製造和發射成本 。它們可以像樂高積木一樣被批量生產和組裝,使得像 SpaceX 這樣大規模部署數千顆衛星的計畫在經濟上成為可能。   


  • 星間鏈路 (Inter-Satellite Links):這些 LEO 衛星並非各自為政。它們在太空中透過雷射通訊(也稱為光學星間鏈路,OISL)相互連接,形成一個錯綜複雜的網狀網路,也就是天上的「骨幹網路」 。數據可以在太空中從一顆衛星傳遞到另一顆,環繞地球傳輸,最後才被送回地面,極大地提高了傳輸效率和覆蓋範圍。   



地面段 (Ground Segment): 連結地球的錨點


即使網路在天上,它最終仍需與我們在地球上的數位世界相連。


  • 地面站/閘道 (Ground Stations/Gateways):這些是分布在全球各地的大型天線設施,是連接衛星星系與地面網際網路的關鍵橋樑 。從物聯網裝置上傳的數據,經由衛星網路在太空中傳輸後,會下降到離目標最近的地面站,再透過光纖網路進入雲端 。   


  • 數據處理與管理:地面段還包括龐大的數據中心,它們負責儲存、處理和分析從全球數十億物聯網裝置收集來的海量數據。亞馬遜的古柏計畫 (Project Kuiper) 就是一個典型例子,它與自家的 AWS 雲端運算服務深度整合,為用戶提供從數據收集到分析的一站式解決方案 。   



用戶段 (User Segment): 萬物互聯的「萬物」


這是整個系統服務的終端,也是價值實現的地方。


  • 終端裝置本身:用戶段涵蓋了所有需要連接的「物體」。小至沙漠中輸油管上的壓力感測器,大至在太空中執行任務的太空人身上穿戴的健康監測儀 。   


  • 直連衛星 (Direct-to-Satellite) 技術:這是一項真正的技術突破。過去,要連接衛星需要笨重且昂貴的專用終端設備。而現在,新技術讓標準的低功耗物聯網裝置可以直接與衛星通訊。這包括 LoRa®、基於 3GPP 標準的 NTN (非地面網路) NB-IoT,以及 Starlink 備受矚目的「直連手機」(Direct to Cell) 服務 。這意味著,未來你手機中的普通晶片或一個小型感測器,或許就能直接「仰望星空」,連上網路。   


從技術流程來看,這個協作過程可以被劃分為四個層次:感知層(感測器收集數據)、網路層(LEO 衛星與地面網路傳輸數據)、數據管理層(雲端與邊緣運算平台處理數據),以及應用層(手機 App 或儀表板向用戶呈現資訊) 。這個分層架構,清晰地展示了數據從物理世界到數位應用的完整旅程。   


太空物聯網的架構演進,與網際網路自身的發展歷程驚人地相似。它從過去依賴少數、集中式的大型 GEO 衛星(如同電腦發展早期的巨型主機),演變為今天由大量、分散式、低成本的 LEO 衛星組成的彈性網路(如同個人電腦和伺服器構成的現代網際網路)。正是這種底層架構哲學的根本性轉變,使其變得更易於存取、更經濟實惠、更具擴展性,從而點燃了當前「新太空」時代的熊熊烈火。


從地球到太空:太空物聯網的殺手級應用


太空物聯網的影響力遠超單純的技術展示,它正在地球和太空這兩個截然不同的場景中,催生一系列足以改變遊戲規則的「殺手級應用」。


弭平數位落差,點亮世界每個角落


太空物聯網最直接、最深刻的影響,莫過於將可靠的網路連接帶到地球上每一個被遺忘的角落。


  • 偏鄉與遠距網路:對於居住在偏遠地區的人們來說,Starlink 等衛星網路服務商正在徹底改變他們的生活。過去,他們可能只能忍受速度緩慢且不穩定的 DSL,或者根本沒有網路可用。如今,他們可以獲得與城市光纖相媲美的網路速度,實現遠距工作、線上學習、高畫質串流和電子商務 。   


  • 全球案例見證:這場變革正在全球上演。在加拿大寒冷的北極原住民社區,高速網路首次成為可能;在巴西亞馬遜雨林深處的村莊,學生們得以接入線上教育平台;在非洲許多服務不足的地區,衛星網路被視為連接學校和醫院的關鍵 。Starlink 在這些地區提供的不僅是網路,更是通往全球數位經濟的門票。   


  • 災害應變:當地震、颶風或洪水等天災摧毀地面通訊設施時,太空物聯網便成為了救援人員的生命線。由於其基礎設施遠在太空,不受地面災情影響,它可以提供一個極具韌性的通訊網路,用於協調資源、追蹤救援隊伍、評估災情,甚至操控無人機和機器人進入危險區域執行任務 。   



賦能智慧產業,重塑全球經濟


太空物聯網的全域覆蓋能力,正在為農業、環保、物流等傳統產業注入前所未有的智慧動力。


  • 精準農業:想像一下,在數千公頃的廣袤農田中,農夫不再需要憑經驗灌溉施肥。透過部署在田間、直連衛星的感測器,他們可以即時監測土壤濕度、作物健康和養分水平,從而實現精準的水、肥、藥管理 。一個位於德州的棉花田案例顯示,利用衛星影像分析病害模式,農藥使用量成功降低了 43%,同時挽救了 95% 處於風險中的產量 。   


  • 環境監測:衛星網路提供了對地球 100% 的覆蓋能力,使其成為環境監測的完美工具 。科學家和環保組織可以利用它來追蹤偏遠地區的非法砍伐、監測全球空氣和水質、追蹤瀕危動物的遷徙路徑,並為洪水或森林火災提供早期預警 。   


  • 全球物流與供應鏈:對於全球化的供應鏈而言,最大的挑戰之一就是貨物在跨越海洋或偏遠陸地時的「資訊黑洞」。太空物聯網可以對貨櫃、貨船、卡車等資產進行不間斷的追蹤,提供從出發點到終點的完整可視性,大幅提升物流效率並降低貨物遺失的風險 。   



太空任務的超級管家


當人類的腳步邁向太空,太空物聯網的角色也從服務地球轉變為賦能太空探索。


  • 太空人健康與安全:在遠離地球的太空中,太空人的健康是首要任務。整合了物聯網技術的穿戴式裝置,如 Astroskin 智慧背心或特製的智慧襯衫,可以即時監測太空人的心率、血壓、體溫、呼吸等生命體徵,甚至透過分析汗液來評估健康狀況,並將這些關鍵數據傳回地球的醫療團隊 。   


  • 太空載具與棲息地管理:太空物聯網感測器遍布太空船的各個角落,持續監測溫度、電壓、壓力等關鍵系統的健康狀況。這使得系統能夠進行自主調整和預測性維護,對於無法隨時維修的長期深空任務來說至關重要 。未來,當人類在月球或火星建立智慧棲息地時,同樣的技術將用於管理維生系統、監測輻射水平和維持結構完整性,確保太空人的居住安全 。   


  • 衛星星系管理:龐大的衛星星系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物聯網系統。營運商利用物聯網原理,開發出先進的管理平台,可以自動化地監控數千顆衛星的健康狀態、智慧排程酬載任務、管理數據下傳,甚至在軌道上進行遠端軟體更新,確保整個星系的穩定運行 。   


為了更清晰地展示其廣泛的應用前景,下表總結了太空物聯網在地球和太空的主要應用場景。


表 1: 太空物聯網應用場景:地球 vs. 太空

導向

應用領域

具體用例

帶來的影響

地球導向

農業

精準灌溉、作物健康監測

節省水資源、減少農藥使用、提高產量


物流

全球資產追蹤

消除供應鏈盲點、提高物流效率


環境

森林砍伐監測、野生動物追蹤

保護生態系統、應對氣候變遷


災害應變

災區緊急通訊

維持救災指揮、挽救生命


網路連接

偏鄉寬頻網路

弭平數位落差、促進經濟發展

太空導向

太空人

生命體徵即時監測

保障太空人健康、預防醫療問題


太空載具

關鍵系統預測性維護

提高任務成功率、延長載具壽命


太空棲息地

維生系統自主管理

確保未來月球/火星基地的安全


科學探索

火星探測車數據採集

加速對地外行星的科學理解


衛星星系

自動化運營與健康監控

降低運營成本、確保服務穩定


星際大戰:太空物聯網的巨頭玩家


太空物聯網的興起,引發了一場前所未有的「太空競賽」。這場競賽的參與者,不僅有充滿活力的「新太空」商業巨頭,也有努力轉型以求生存的傳統衛星營運商,更有制定規則、引領未來的各國政府機構。正是這種多元化的競爭與合作,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動著技術創新。

這個領域的版圖正在變得越來越分散。過去由 Inmarsat、Iridium 等 7 家傳統衛星網路營運商 (SNO) 佔據超過 80% 市場的局面,正被 Starlink 和古柏計畫等新興力量打破 。這種競爭格局的轉變,是推動太空物聯網加速發展的核心動力。   


商業巨頭的野望


在商業領域,兩大科技巨頭的對決尤為引人注目,它們的雄心不僅僅是連接地球,更是要主導未來的太空經濟。


  • SpaceX (Starlink):作為當前的市場領導者,由伊隆·馬斯克領導的 SpaceX 已經部署了數千顆 LEO 衛星,其 Starlink 服務為全球數百萬用戶提供了高速寬頻網路 。Starlink 的終極武器是其「直連手機」(Direct to Cell) 技術,目標是讓標準的 LTE 手機和物聯網裝置無需任何改造,就能直接連接衛星,從而在全球範圍內徹底消滅通訊死角 。這項技術已經在紐西蘭投入實際應用,用於監測偏遠地區的蜂箱,展示了其在物聯網領域的巨大潛力 。   


  • Amazon (Project Kuiper):作為 formidable 的挑戰者,亞馬遜的古柏計畫目標是部署超過 3,200 顆 LEO 衛星,提供快速、實惠的寬頻服務 。古柏計畫的最大優勢在於其與亞馬遜網路服務 (AWS) 的深度整合。這意味著它不僅能提供網路連接,還能為客戶提供從數據收集、儲存、處理到分析的一整套雲端解決方案,這對於需要處理海量數據的物聯網應用極具吸引力 。古柏計畫也針對不同市場設計了多款用戶終端,包括一款專為物聯網應用設計的 7 英吋見方的緊湊型終端 。   


國家隊的佈局


在商業巨頭激烈競爭的同時,各國的太空機構也在積極佈局,它們既是太空物聯網技術的使用者,也是未來太空規則的制定者和基礎設施的推動者。


  • NASA (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 在這場變革中扮演著雙重角色。一方面,它是太空物聯網技術的早期使用者,從火星探測車的遠端操作到太空人的健康監測,都離不開物聯網技術的支援 。另一方面,NASA 也是關鍵的推動者。它正在主導開發名為 LunaNet 的基礎架構,旨在為「阿提米絲計畫」(Artemis program) 及其國際夥伴打造一個標準化的「月球網際網路」,為未來的月球基地提供通訊與導航服務 。   


  • ESA (歐洲太空總署):ESA 採取了更為開放和協作的策略。它發起了「物聯網太空挑戰賽」(IoT Space Challenge) 等計畫,將新創公司與 ESA 龐大的地球觀測數據(如來自「哨兵系列」Sentinel 衛星的數據)相結合,催生新的商業應用 。同時,ESA 也在積極發展自己的衛星星系,如用於導航的「伽利略」(Galileo) 系統和旨在提供安全通訊的 IRIS² 星系,以確保歐洲在太空領域的自主性 。   


  • TASA (臺灣國家太空中心):這場太空競賽並非只有大國才能參與。臺灣國家太空中心 (TASA) 推出的「新創追星計畫」,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該計畫旨在發展和發射由多顆立方衛星組成的星系,用於物聯網、寬頻通訊和遙測等多種應用 。這不僅展示了臺灣在太空領域的技術實力和雄心,也代表了越來越多的國家正將太空產業視為未來的戰略重點 。   


台灣的太空角力賽:打造下一個護國群山


在全球太空競賽的浪潮下,台灣憑藉其在全球半導體、資通訊 (ICT) 和精密機械領域的深厚實力,正積極卡位,目標是成為全球太空產業鏈中不可或缺的關鍵夥伴 。台灣政府已將太空產業列為「六大核心戰略產業」之一,期望打造繼半導體之後的下一個「護國群山」,並力拼在2029年創造兆元產值 。   


政策領航:TASA領軍的國家隊


台灣的太空發展由國家太空中心 (Taiwan Space Agency, TASA) 領軍 。自1991年成立以來,TASA 不斷推動國家太空計畫,並在2023年正式改制為行政法人,顯示了政府對太空產業的重視 。   


第三期國家太空科技發展長程計畫是當前的核心藍圖,預計投入超過400億新台幣,目標是建立從系統設計到零組件製造的完整本土供應鏈 。計畫包括發射多顆自主研發的實驗衛星與和產業合作的通訊衛星,並規劃在2027年發射首顆實驗衛星 。為此,TASA 積極推動「通訊衛星製造產業化平台」等計畫,吸引了仁寶、緯創等電子五哥巨頭的投入,旨在培養本土的系統整合能力 。   



產業生態系:地面設備先行,挑戰太空規格


台灣的低軌衛星產業鏈主要分為四大領域:衛星製造、衛星發射、地面設備和衛星服務。其中,「地面設備」是目前產值最高、實力最強的領域 。憑藉著優良的代工品質和成本控制能力,台灣已成為 SpaceX 和亞馬遜 Kuiper 等國際巨頭的首選生產基地之一 。   


為整合產官學研資源,「台灣低軌衛星產業聯誼會」(TLEOSIA) 應運而生,致力於促進資訊交流與國際合作,協助台廠打入全球供應鏈 。   


下表整理了台灣在太空物聯網供應鏈中的部分關鍵廠商:


表 3: 台灣太空物聯網供應鏈關鍵廠商

領域

廠商 (股票代號)

核心業務與角色

地面設備

啟碁 (6285)

Starlink 地面用戶端設備的重要供應商    



金寶 (2312)

為美系客戶生產地面站主機板    



明泰 (3380)

負責開發地面站平台,包含散熱與天線罩設計    


印刷電路板 (PCB)

華通 (2313)

全球高密度連接板 (HDI) 龍頭,已打入 Starlink 和 Kuiper 供應鏈    



台光電 (2383)

Starlink 供應鏈之一,提供高頻高速銅箔基板    



燿華 (2367)

低軌衛星產品佔營收約兩成,為 Starlink 供應商    


高頻/射頻元件

昇達科 (3491)

專注於高頻微波與毫米波元件,是 Starlink 和 Kuiper 的供應商    



耀登 (3138)

主攻無線通訊射頻天線開發與製造    



台揚 (2314)

寬頻衛星通訊設備 (VSAT) 製造商    


光通訊

光聖 (6442)

具備主動與被動光纖元件實力,被視為「新護國群山」的一員    



聯鈞 (3450)

光通訊族群,受惠於衛星通訊需求    



華星光 (4979)

光通訊族群,受惠於衛星通訊需求    


其他關鍵零組件

事欣科 (4916)

工業電腦與航太零組件製造商,間接打入 SpaceX 供應鏈    



元晶 (6443)

太陽能模組龍頭,其太陽能電池產品已隨 SpaceX 進入太空    


除了打入國際供應鏈,台灣也正透過與亞馬遜 Kuiper 計畫洽談合作,爭取在衛星生產和星間光通訊技術等領域扮演更重要的角色,以強化自身的通訊韌性與國家安全 。這場從地面到太空的產業升級,正為台灣的科技實力寫下新的篇章。   



星途的挑戰:三大待解難題


儘管太空物聯網的前景無限光明,但在通往星辰大海的征途上,依然橫亙著三大嚴峻的挑戰:太空垃圾的圍困、網路安全的威脅,以及全球監管的缺失。解決這些問題,是確保太空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太空垃圾圍城


低軌衛星星系的爆炸性增長,帶來了一個迫在眉睫的副作用——太空垃圾 (Space Debris)。


  • 問題的嚴重性:太空垃圾是指人類遺留在軌道上的任何廢棄物,包括失效的衛星、火箭的殘骸,甚至只是剝落的油漆碎片 。它們以超過子彈十倍的速度(約每秒 7.8 公里)在軌道上飛行 。在如此高的速度下,即使是一片小小的碎片,也足以對運行中的衛星或國際太空站造成災難性的損毀 。更令人擔憂的是,一次碰撞會產生數千個新的碎片,可能引發一場名為「凱斯勒症候群」(Kessler Syndrome) 的連鎖反應,最終導致近地軌道被碎片徹底佔據,無法再被使用 。   


  • 驚人的數量:根據監測數據,目前地球軌道上有超過 31,000 個大於 10 公分、可被追蹤的物體。而尺寸在 1 毫米到 10 公分之間、無法追蹤但同樣致命的碎片,估計數量高達 1.28 億個 。   


  • 解決方案:應對太空垃圾問題需要多管齊下:

    1. 追蹤 (Tracking):利用地面雷達和光學望遠鏡,以及未來部署在太空的新型感測器,更精準地追蹤和編目這些碎片,以便及時預警和規避 。   


    2. 減緩 (Mitigation):制定更嚴格的國際規範。例如,聯合國建議衛星在任務結束後 25 年內離軌 。歐洲太空總署則提出了更為嚴格的「零碎片」方針,要求其未來任務在 5 年內離軌,並在設計時就考慮到最終的回收或銷毀 。   


    3. 主動清除 (Active Removal):開發新技術,主動清理已存在的太空垃圾。目前正在探索的方案包括發射「太空拖船」將廢棄衛星拖回大氣層燒毀、用「魚叉」或「巨網」捕捉碎片,甚至從地面發射高能雷射,「輕推」碎片使其改變軌道並墜入大氣層 。   



網路安全的宇宙邊疆


太空系統不僅面臨著所有地面網路已知的安全威脅,還因其獨特的環境而產生了新的漏洞。


  • 獨特的脆弱性:太空系統的脆弱性體現在多個方面。首先,極端的太空環境(輻射、高溫差)對硬體是巨大考驗 。其次,巨大的通訊延遲意味著當網路攻擊發生時,地面人員無法即時反應,形成了「盲區」 。此外,衛星的載荷、功耗和計算能力有限,難以部署像地面系統那樣複雜的加密和防禦軟體 。最重要的是,一旦發射,物理修復幾乎是不可能的。   


  • 主要的攻擊途徑:攻擊者可以從多個環節滲透太空網路 :   


    • 地面段攻擊:駭客入侵地面站,竊取數據或向衛星發送惡意指令。

    • 通訊鏈路攻擊:這是最常見的攻擊方式。透過干擾 (Jamming) 使通訊中斷、欺騙 (Spoofing) 發送偽造的 GPS 或控制訊號,或竊聽 (Eavesdropping) 未加密的數據。2022 年,俄羅斯對 Viasat 公司的 KA-SAT 衛星網路發動的網路攻擊,就導致了歐洲數萬用戶的網路服務中斷,這是一個慘痛的實例 。   

    • 供應鏈攻擊:在衛星製造或發射前的任何環節,將惡意軟體或有漏洞的硬體植入其中,這是一種極難防範的威脅 。   


  • 防禦策略:面對這些威脅,太空產業需要建立「深度防禦」體系:

    1. 安全始於設計 (Security by Design):在設計之初就將安全作為核心要素,而非事後補救 。  

    2. 零信任架構 (Zero Trust Architecture):不信任任何內部或外部的用戶和設備,對每一次存取都進行嚴格的身份驗證和授權 。   

    3. 在軌自主防禦:利用人工智慧 (AI) 和機器學習 (ML) 技術,讓衛星具備在軌自主檢測和應對異常行為的能力,彌補地面反應不及的延遲 。  

    4. 端到端加密與韌性協議:對所有數據鏈路進行強力加密,並使用能夠抵抗干擾和中斷的通訊協議 。   



宇宙的交通規則:監管與合作


太空是一個全球公域,但管理這片「公地」的規則卻遠遠落後於技術發展的速度。


  • 監管的「狂野西部」:目前,最主要的國際協調機構是國際電信聯盟 (ITU),其核心職責是分配無線電頻譜資源,避免不同衛星系統間的訊號相互干擾 。然而,ITU 的權力有限,它更像是一個協調者而非執法者。   


  • 國家與國際的衝突:衛星的發射和運營許可由各國自行頒發(如美國的聯邦通訊委員會 FCC),但一顆由美國許可的衛星,其服務卻可以覆蓋全球,這引發了關於數據主權、市場准入和國家安全的複雜監管挑戰 。   


  • 頻譜資源的爭奪:無線電頻譜是有限的自然資源。數以萬計的新衛星湧入軌道,對頻譜的需求呈爆炸式增長,形成了一場激烈的「淘金熱」。如果沒有有效的全球協調和共享機制,頻譜衝突將不可避免,可能導致「公地悲劇」 。   


  • 全球合作的呼喚:越來越多的聲音呼籲,國際社會亟需就太空交通管理、碎片減緩、網路安全等方面建立更具約束力的國際規範和標準。這需要聯合國外太空和平利用委員會 (COPUOS)、各國政府及產業組織的共同努力 。   


下表總結了太空物聯網面臨的關鍵挑戰及其潛在的解決方案。


表 2: 太空物聯網關鍵挑戰與潛在解決方案

挑戰

描述

關鍵參與者

潛在解決方案

太空垃圾

軌道擁擠導致碰撞風險急劇增加,可能引發凱斯勒症候群,使軌道無法使用。

NASA, ESA, SpaceX, 各國太空機構

增強追蹤能力、制定嚴格的離軌規範 (如零碎片方針)、開發主動清除技術 (太空拖船、雷射)。

網路安全

面臨干擾、欺騙、駭客入侵和供應鏈攻擊,且太空環境使防禦和修復極其困難。

Thales, 各國國防機構, 網路安全公司

採用零信任架構、在軌 AI 異常檢測、端到端加密、強化供應鏈安全審查。

監管複雜性

頻譜資源日益稀缺,缺乏統一的太空交通管理規則,引發國家間的主權和市場准入衝突。

ITU, 各國監管機構 (如 FCC), UN COPUOS

強化 ITU 協調機制、制定全球太空交通管理標準、推動頻譜共享技術、加強國際合作。


終極邊疆:從月球網路到星際互聯


太空物聯網的終極願景,並不止於連接地球的每一個角落。它正在鋪設的,是人類邁向多行星物種的基礎設施。今天在近地軌道上被驗證的分散式節點、高韌性協議等架構原則,正是未來月球和火星網路的藍圖。這是一條清晰的技術演進路線:從近地軌道物聯網,到月球物聯網 (LunaNet),再到火星物聯網,最終匯合成宏偉的星際網際網路 (Interplanetary Internet)。


LunaNet:打造月球的網際網路


隨著人類重返月球的「阿提米絲計畫」全面展開,一個穩定可靠的月球通訊網路變得至關重要。


  • 什麼是 LunaNet? LunaNet 是由 NASA、ESA 和 JAXA (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 共同領導的一項合作計畫,旨在為月球建立一個靈活、可互通的通訊與導航網路,就像地球上的網際網路和 GPS 系統一樣 。   


  • 為何需要它? 傳統的太空通訊依賴地面排程,一次只能與一個目標通訊。在未來多個任務同時在月球運作的場景下(包括太空人、探測車、軌道器和著陸器),這種方式效率低下且不可靠。LunaNet 的網路化架構將允許所有月球資產保持持續連接,無需預先排程數據傳輸 。   


  • 核心服務:LunaNet 將提供三大核心服務:網路服務 (Networking) 負責數據傳輸;定位、導航與授時服務 (PNT) 為月球資產提供精準的位置和時間資訊;科學服務 (Science) 利用網路節點進行科學探測,例如,遍布月球的感測器可以即時監測太陽風暴等太空天氣,並直接向太空人發出警報,就像我們在地球上收到天氣預警一樣 。   



航向火星:紅色星球的物聯網藍圖


LunaNet 的成功經驗,將直接應用於更遙遠的目標——火星。科學家們已經在構想火星物聯網的技術框架,利用環繞火星的衛星作為中繼站,連接地表的各種感測器 。   


  • 火星上的應用:火星物聯網的應用場景將更加豐富,直接關係到未來人類在火星的生存與探索:

    • 科學探索:部署在地表的感測器網路可以持續監測火星的氣象(如沙塵暴)、地質活動(火星震)和輻射水平,並協助尋找生命跡象(天體生物學) 。   


    • 殖民與生存:在未來的火星溫室中,物聯網感測器將監控土壤、溫度和濕度,實現智慧農業 。在居住艙內,它將管理維生系統。在戶外,它將幫助探測水冰等關鍵資源 。   


    • 人類安全:穿戴式感測器將監測火星太空人的健康,而定位系統則能追蹤探險隊員和重要設備的位置,防止他們在陌生的紅色星球上迷路 。   


  • 數位分身 (Digital Twin):物聯網技術也以「數位分身」的形式在火星探索中發揮作用。例如,NASA 在開發「好奇號」火星車時,就利用西門子的軟體創建了其完整的數位模型,在地球上模擬和測試它在火星惡劣環境中的一舉一動,這極大地保證了任務的成功 。   



星際網際網路的夢想與現實


當人類的足跡遍布月球和火星,下一個合乎邏輯的步驟,便是將這些孤立的行星網路連接起來,形成一個跨越整個太陽系的「星際網際網路」(Interplanetary Internet, IPN) 。   


  • 根本挑戰:光速的限制:星際通訊面臨的最大障礙,是物理定律本身——光速。地球和火星之間的訊號延遲,根據行星位置的不同,短則數分鐘,長則超過二十分鐘 。這意味著我們在地球上習以為常的、需要即時互動的 TCP/IP 協議(支撐著我們的網際網路)將完全失效。你無法和火星上的同事進行 Zoom 會議,因為你說一句話,對方要等 20 分鐘才能聽到,而他的回答又要再過 20 分鐘才能傳回地球。   


  • 解決方案:延遲/中斷容忍網路 (DTN):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網路先驅 Vinton Cerf(他也是 TCP/IP 的共同發明者)等人開發了一套全新的通訊協議,名為延遲/中斷容忍網路 (Delay/Disruption Tolerant Networking, DTN) 。DTN 的核心思想是「儲存與轉發」(Store and Forward)。數據被打包成「束」(Bundle),當一個網路節點(如火星軌道器)收到一個數據束後,如果它無法立即與下一個節點(如深空轉發衛星或地球)建立連接,它會將這個數據束安全地儲存起來,等到連接可用時再轉發出去 。這個協議天生就是為了應對超長延遲和頻繁的通訊中斷而設計的,是實現星際互聯的關鍵技術。   



我們的未來,寫在星辰之上


回顧我們的旅程,太空物聯網的故事始於一個務實的目標:彌補地球上網路覆蓋的不足。然而,當我們深入探索,會發現它的潛力遠不止於此。它正在賦能地球上的各行各業,應對氣候變遷和自然災害等全球性挑戰。同時,它也成為了人類探索太空不可或缺的工具,保障著太空人的安全,提升著太空任務的效率。


這不再是科幻小說的暢想。隨著 SpaceX、亞馬遜等公司將成千上萬顆衛星送入軌道,太空物聯網正在我們眼前成為現實 。從偏鄉的教室到月球的基地,一個全新的網路正在被編織而成。   


我們在星辰之間建立的這個網路,不僅將反映我們在地球上的雄心壯志,更將成為我們構建地外未來的基石。那些連接衛星的程式碼和光束,正在書寫著人類歷史的下一個篇章。我們的未來,正被寫在璀璨的星辰之上。

Subscribe to AmiNext Newsletter

Thanks for submitting!

  • LinkedIn
  • Facebook

© 2024 by AmiNext 金融與科技筆記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