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2025上半年晶片巨頭GAAFET對決:英特爾18A、台積電N2、三星SF2策略深度剖析

  • 作家相片: Sonya
    Sonya
  • 5月15日
  • 讀畢需時 6 分鐘

為何GAAFET是半導體製程的下一個聖杯?


隨著摩爾定律的持續推進,晶片製造技術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發展,當傳統的鰭式場效電晶體(FinFET)架構逐漸逼近其物理極限時,半導體產業急需一場革命性的技術突破,以延續晶片性能的提升與功耗的降低,環繞式閘極場效電晶體(Gate-All-Around FET,簡稱GAAFET)技術,便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應運而生,成為眾所矚目的焦點。


GAAFET之所以被譽為下一個製程聖杯,關鍵在於其卓越的靜電控制能力,相較於FinFET僅能從三面控制電流通道,GAAFET透過將閘極完全環繞通道的設計,能夠更有效地控制電流的流動、顯著減少漏電流,並在更小的尺寸下實現更高的效能與更低的功耗,這對於追求極致運算能力的人工智慧、高效能運算(HPC)以及對續航有嚴苛要求的行動裝置等領域,無疑是至關重要的進展。

GAAFET核心原理:從鰭式到環繞式閘極的進化


要理解GAAFET的優越性,我們可以先回顧FinFET的運作方式,想像一下電流像水流一樣通過一個立體的「鰭片」狀通道,閘極如同水龍頭從鰭片的三個側面控制水流的開關,這種設計在過去十多年推動了半導體製程的巨大進步。


然而,當製程節點不斷微縮,鰭片的寬度變得極細,量子穿隧效應等物理現象導致的漏電問題日益嚴重,使得閘極對電流的控制能力下降,GAAFET的出現,正是為了解決此一瓶頸,它不再使用立體鰭片,而是改用水平堆疊的奈米片(Nanosheet)或奈米線(Nanowire)作為電流通道,閘極材料則完整包覆這些奈米片的四周,就像將水管完整握在手中,可以更精準地控制水流,這種全方位的控制,大幅提升了電晶體的開關效率,降低了功耗,並允許通道尺寸進一步縮小,為晶片設計帶來了更大的靈活性。



三大巨頭GAAFET技術路徑詳解


面對GAAFET這一革命性技術,全球三大晶圓代工巨頭英特爾(Intel)、台積電(TSMC)及三星(Samsung)均已投入大量研發資源,並規劃在2025年上半年左右進入量產階段,然而,它們的技術路徑與策略重點各有千秋。



英特爾 (Intel) 18A:RibbonFET 與 PowerVia 的雙重革新


英特爾將其GAAFET技術命名為RibbonFET,這本質上是一種奈米片電晶體,其關鍵特色在於可以透過調整奈米片的寬度,來針對不同應用優化電晶體的效能與功耗特性,提供更大的設計彈性,更引人注目的是,英特爾18A製程將結合其獨家的PowerVia背面供電技術,這是一項將供電網路移至晶圓背面的創新技術,傳統晶片是將供電網路與訊號網路都製作在晶圓正面,隨著電晶體密度增加,佈線日益擁擠複雜,PowerVia透過將電源線路移至背面,可以簡化正面的金屬互連層、改善訊號完整性、降低電壓降(IR Drop),並提升電晶體密度,RibbonFET與PowerVia的雙劍合璧,被英特爾視為重返製程領先地位的關鍵。


  • RibbonFET:提供可調整的奈米帶寬度,優化效能與功耗。

  • PowerVia:背面供電技術,簡化佈線、提升供電效率與晶片密度。

  • 目標:宣稱在效能與功耗上超越競爭對手,並計畫在2024年底進入製造準備階段,2025年上半年實現量產。



台積電 (TSMC) N2:穩健演進的奈米片與背面供電網路


台積電作為全球晶圓代工的龍頭,其2奈米製程(N2)也將採用奈米片GAAFET架構,台積電的策略向來以穩健著稱,在N2製程上,除了導入奈米片電晶體以提升效能和降低功耗外,也將導入背面供電網路(Backside Power Delivery Network,簡稱BSPDN)技術,與英特爾的PowerVia概念相似,BSPDN的目標同樣是優化供電效率、改善訊號傳輸並提升邏輯密度,台積電N2初期將提供不含背面供電的版本,隨後推出整合BSPDN的N2P版本,這種分階段導入的策略,有助於控制初期量產的風險,確保良率與產能的穩定。


  • 奈米片GAA:提升電晶體效能、降低功耗並縮小面積。

  • 背面供電網路 (BSPDN):分階段導入,優化電源輸送與佈線密度。

  • 目標:在PPA(效能、功耗、面積)上持續領先,預計2025年下半年量產,因此2025上半年的實際市場影響力可能仍待觀察,但其技術藍圖清晰。



三星 (Samsung) SF2 (2奈米級):MBCFET™ 的持續優化與挑戰


三星是三大巨頭中最早導入GAAFET技術的廠商,其3奈米製程已經採用了名為MBCFET™(Multi-Bridge Channel FET)的GAA技術,MBCFET™是奈米片技術的一種形式,透過加寬奈米片來提升驅動電流,進入2奈米世代的SF2製程,三星將持續優化其MBCFET™技術,進一步提升效能、降低功耗並縮小面積,然而,三星在GAAFET的初期量產面臨較大的良率挑戰,這也影響了市場對其先進製程的信心,SF2製程能否克服這些挑戰,並吸引到足夠的客戶訂單,將是其在2025年競爭格局中的關鍵。


  • MBCFET™ 持續優化:在既有的GAA基礎上進一步提升PPA。

  • 早期導入經驗:相較於其他兩家,擁有更早的GAA量產經驗,但也伴隨著學習曲線。

  • 挑戰:良率提升與客戶信任度的重建將是重要課題,預計2025年開始量產。



關鍵技術規格與策略比較

特性

英特爾 (Intel) 18A

台積電 (TSMC) N2/N2P

三星 (Samsung) SF2

GAAFET 類型

RibbonFET (奈米片)

奈米片 (Nanosheet)

MBCFET™ (奈米片)

背面供電技術

PowerVia

BSPDN (N2P導入)

研發中,導入時程相對不明確

關鍵創新

RibbonFET可調通道寬度、整合PowerVia

穩健的奈米片技術、分階段導入BSPDN

早期GAA量產經驗、持續優化MBCFET™

預計量產時間

2025年上半年

N2約2025下半年,N2P稍晚

2025年

策略重點

技術大幅革新,爭取製程領先

穩定推進,確保良率與客戶需求

克服良率挑戰,擴大客戶基礎

潛在優勢

若PowerVia成功,供電與密度優勢顯著

技術成熟度高、生態系完整

較早的GAA經驗,若良率改善則具成本潛力

潛在挑戰

新技術整合風險、PowerVia量產成熟度

N2初期無BSPDN,N2P導入時程與效益待驗證

良率爬升速度、市場競爭壓力



GAAFET的製造挑戰與未來突破口


儘管GAAFET前景光明,但其製造過程也面臨諸多挑戰,例如,奈米片的堆疊需要極高的精度,任何微小的偏差都可能影響電晶體特性,磊晶(Epitaxy)生長高品質的通道材料、蝕刻(Etching)出精確的奈米片結構、以及確保閘極材料均勻包覆等,都是極具挑戰性的工藝步驟,此外,新的材料導入,如高遷移率通道材料或低電阻接觸材料,以及相應的製程整合,也需要大量的研發投入與驗證。


未來的突破口可能在於:


  • 材料創新:探索如二維材料(例如二硫化鉬 MoS2)等新型態通道材料,進一步提升電晶體效能。

  • 結構優化:例如垂直堆疊的CFET(Complementary FET),將NMOS和PMOS垂直堆疊,以追求更高的電晶體密度。

  • 製程控制精進:運用更先進的量測與檢測技術(Metrology and Inspection),搭配人工智慧輔助製程控制,提升良率與穩定性。

  • 微影技術配合:高數值孔徑極紫外光(High-NA EUV)微影技術的導入,對於圖案化更精細的GAA結構至關重要。



應用場景與市場潛力:GAAFET將如何改變我們的科技生活?


GAAFET技術的成熟與普及,將為眾多科技領域帶來深遠影響:


  • 高效能運算 (HPC) 與人工智慧 (AI):AI模型訓練與推論需要龐大的算力,GAAFET帶來的高效能與低功耗特性,能讓AI晶片在相同功耗下提供更強大的運算能力,或在相同算力下顯著降低能耗,對於資料中心的能源效率至關重要。

  • 行動裝置:智慧型手機、筆記型電腦等行動裝置對電池續航力有著極高要求,GAAFET能有效降低處理器的功耗,延長使用時間,同時提升處理速度,帶來更流暢的使用者體驗。

  • 汽車電子:隨著汽車智慧化與電動化程度的提高,車用晶片的需求與日俱增,GAAFET能滿足自動駕駛、智慧座艙等應用對高效能與高可靠性的需求。

  • 物聯網 (IoT) 與邊緣運算:大量的IoT裝置需要在有限的能源下進行數據處理與通訊,GAAFET的低功耗特性使其成為理想選擇。


市場潛力方面,隨著數位轉型的加速,對先進製程晶片的需求只會有增無減,率先掌握GAAFET量產技術並能提供穩定產能與良好良率的廠商,將在未來幾年的半導體市場中佔據極為有利的競爭位置。



總結:2025年GAAFET戰局展望與未來啟示

2025年上半年,將是GAAFET技術從實驗室走向大規模商業化應用的關鍵時期,英特爾挾其RibbonFET與PowerVia的雙重創新,展現出強烈的企圖心;台積電則憑藉其深厚的技術積累與穩健的推進策略,力求在N2世代延續其市場領先地位;三星則期望透過持續優化其MBCFET™並克服良率挑戰,在GAAFET時代扳回一城。


這場技術競賽不僅關乎個別公司的市場份額,更將深刻影響整個半導體產業的發展方向,以及未來科技產品的樣貌,對一般消費者而言,GAAFET的成功意味著更快速、更省電、功能更強大的電子產品;對產業人士而言,這代表著新的機遇與挑戰,誰能率先攻克技術難關、實現穩定且具成本效益的量產,誰就能在這場GAAFET的世紀豪賭中拔得頭籌,引領下一個十年的晶片技術浪潮,這場競賽的結果,值得我們拭目以待。

Subscribe to AmiNext Newsletter

Thanks for submitting!

  • LinkedIn
  • Facebook

© 2024 by AmiNext 金融與科技筆記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