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科技速解】晶片戰爭的地下高速公路:決定 AI 晶片未來的「晶背供電」是什麼?

  • 作家相片: Sonya
    Sonya
  • 9月29日
  • 讀畢需時 5 分鐘

秒懂重點:為什麼你現在非懂不可?


想像一下,未來所有更強大的 AI、更快的超級電腦、更省電的手機,它們的性能能否實現,都取決於一條「隱藏的地下高速公路」。這條公路就是「晶背供電網路」(Backside Power Delivery Network, BSPDN),一項正在徹底改變晶片設計與製造的革命性技術。


過去,晶片就像一個佈滿高樓大廈的擁擠城市,數據(人車)和電力(水電管線)都擠在同一層地表道路上,互相干擾、造成堵塞。當我們需要更多 AI 算力時,等於是硬把更多人車和管線塞進已經癱瘓的交通。晶背供電的出現,就是釜底抽薪的解決方案:它把所有電力管線全部埋到地下,讓地表專門留給數據高速奔馳。


這項技術的重要性在於:它直接解決了晶片性能繼續提升的最大瓶頸——「電力傳輸」。誰能率先掌握這項技術,誰就能在 2 奈米之後的先進製程競賽中取得絕對優勢,主宰未來十年的 AI 硬體市場。這不僅是 Intel、台積電、三星的頂尖對決,更是牽動整個半導體供應鏈、影響你我投資組合的關鍵賽局。


技術白話文:原理解析與核心突破


過去的瓶頸:它解決了什麼關鍵問題?


在傳統的晶片設計中,數十億個微小的電晶體(晶片上的基本開關)需要透過複雜的金屬導線網路來連接,以傳輸數據信號和供應電力。這個網路被稱為「互連層」(Interconnect Layers)。問題是,數據信號線和電力線一直以來都「混居」在晶片的正面,也就是電晶體所在的同一側。


這帶來了三大致命問題:


  1. 交通壅塞 (Congestion):隨著晶片越做越小、電晶體越塞越多,正面的空間變得極度擁擠。數據線和電力線互相爭搶空間,就像把高速公路和市區慢車道蓋在一起,造成嚴重的信號干擾和延遲。

  2. 電力耗損 (Power Loss):電流需要繞過複雜的路線才能抵達電晶體,過程中會因為電阻而損失大量能量,轉化為無用的「熱」。這就像用一根又長又細的吸管喝水,非常費力且效率低落。對於動輒需要上千瓦功耗的 AI 晶片來說,這簡直是災難。

  3. 設計複雜化 (Design Complexity):晶片設計工程師必須像在玩史上最複雜的 3D 拼圖一樣,小心翼翼地規劃每一條線路,避免「短路」或「塞車」,耗費大量的時間與成本。


這個被稱為「互連瓶頸」的根本性問題,已經成為延續摩爾定律的最大路障。


它是如何運作的?


晶背供電 (BSPDN) 的概念,可以用「現代都市規劃」來完美比喻。


  • 舊設計 (正面供電):想像一個老舊城市,所有自來水管、瓦斯管、電線、網路線,都跟人車爭道,埋在淺層馬路底下或掛在電線杆上。每當要升級線路或修理馬路,整個城市的交通就得癱瘓。

  • 新設計 (晶背供電):這就像一個全新的智慧城市。規劃者在一開始就將城市分為上下兩層。

    • 晶片背面 (地下層):專門用來鋪設寬大、高效的「電力幹線」。就像城市的地下共同管道間,所有高壓電纜、水管都走這裡,路徑短、阻力小、供應穩定。

    • 晶片正面 (地表層):完全淨空,專門留給「數據高速公路」。沒有了電力線的干擾,數據信號可以暢行無阻,傳輸速度更快、更乾淨。


透過這種「權力分立」的設計,電力和數據各走各的路,互不干擾,徹底解決了過去的壅塞問題。


為什麼這是革命性的?


晶背供電帶來的不是 5% 或 10% 的微小改進,而是跨越世代的性能躍升。


  • 性能大躍進:由於數據信號的傳輸路徑更乾淨,晶片的運算速度和效率顯著提升。

  • 功耗顯著降低:電力傳輸路徑更短、更粗,電阻大幅下降,減少了能量耗損,讓晶片更省電、溫度更低,這對大型資料中心的散熱和營運成本至關重要。

  • 更高電晶體密度:釋放出晶片正面的空間後,工程師可以在同樣的面積下,塞進更多、更強大的電晶體,讓摩爾定律得以延續。


簡單來說,晶背供電是讓晶片「跑得更快、吃得更少、住得更寬敞」的關鍵鑰匙。


產業影響與競爭格局


誰是主要玩家?


這是一場晶圓代工三巨頭的頂尖對決,誰先量產,誰就掌握了未來的話語權。


  1. 英特爾 (Intel):最為激進的領跑者。他們將此技術命名為 PowerVia,並宣布將在 2024 年底至 2025 年的 Intel 20A/18A 製程節點上率先導入量產,應用於其 Clearwater Forest 等次世代資料中心處理器。如果成功,這將是 Intel 重返技術領先地位的關鍵一步。

  2. 台積電 (TSMC):作為當前的龍頭,台積電採取較為穩健的策略。其對應的技術預計將在 2026 年的 A16 或 N2P 節點導入。雖然時程較晚,但台積電的優勢在於其龐大的客戶群和極高的良率控制能力。

  3. 三星 (Samsung):同樣積極佈局,預計在 2026-2027 年的 2 奈米節點導入此技術。三星希望藉此機會在先進製程上追趕台積電。


除了這三家巨頭,整個供應鏈都將因此受益:


  • EDA 工具廠:如 Synopsys、Cadence,他們需要提供全新的晶片設計軟體來支援這種革命性的架構。

  • 設備製造商:如應用材料 (Applied Materials)、科林研發 (Lam Research),他們需要開發用於晶圓背面加工、蝕刻、沉積的新型機台。


技術的普及時程與挑戰


晶背供電的導入並非一蹴可幾,它面臨三大挑戰:


  1. 製程複雜度:這需要在極薄的晶圓兩面進行精密的加工,任何微小的失誤都可能導致整片晶圓報廢,對良率是巨大考驗。

  2. 散熱問題:雖然整體功耗降低,但將供電網路集中在背面也可能產生新的散熱挑戰,需要新的封裝技術來配合。

  3. 成本高昂:新的製程、新的設備、新的設計工具,都意味著初期投入的研發與製造成本極高。


預計時程:


  • 2025年:Intel 開始小規模量產,市場將密切關注其產品的實際表現與良率。

  • 2026-2027年:台積電與三星跟進,技術開始進入主流高階晶片市場(如 AI 加速器、高階 CPU)。

  • 2028年後:隨著技術成熟與成本下降,可能逐步滲透到高階智慧型手機的處理器中。


潛在的風險與替代方案


最大的風險在於「量產良率」。如果 Intel 的 PowerVia 遭遇困難,將會給予台積電追趕甚至超越的喘息空間。反之,若 Intel 成功,將對台積電的技術領導地位構成十年來最嚴峻的挑戰。

目前來看,晶背供電被視為「非走不可」的道路,並沒有明確的替代方案能在相同程度上解決互連瓶頸。任何替代方案都只是現有正面供電技術的修補與改良,無法像晶背供電一樣帶來結構性的突破。


未來展望與投資視角


晶背供電技術不僅僅是一次技術升級,它是一次「晶片設計思維的典範轉移」。它為延續摩爾定律注入了新的生命力,是通往未來更強大運算力的必經之路。從雲端的 AI 伺服器到你手中的行動裝置,都將因這項技術而迎來效能的躍升。


對於投資人而言,觀察晶背供電的賽局,不應只聚焦於單一公司的勝負。這是一個撼動整個產業鏈的巨大變革。你需要關注的是:


  • 三大晶圓代工廠的技術進展、良率報告與客戶訂單變化。

  • 上游設備與材料供應商,誰能提供關鍵製程機台與材料,將成為隱形冠軍。

  • EDA 設計工具廠,他們的軟體是實現這一切設計的基礎,將最先受惠。


未來 5 到 10 年,晶背供電的成熟度與普及率,將直接決定哪家公司能吃到最大塊的 AI 硬體紅利。這條隱藏在晶片背面的地下高速公路,正在鋪設一條通往未來的黃金賽道。

Subscribe to AmiNext Newsletter

Thanks for submitting!

  • LinkedIn
  • Facebook

© 2024 by AmiNext 金融與科技筆記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