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A&D 技術窺探】深度解析高韌性PNT:GPS遭阻斷時,國防自主的隱形命脈

  • 作家相片: Sonya
    Sonya
  • 11月16日
  • 讀畢需時 7 分鐘

秒懂重點:沒有這項技術,就沒有新世代戰力


想像一下,一枚造價千萬的雄風飛彈發射後,在飛向目標途中,其賴以導航的 GPS 訊號突然遭到敵軍強力干擾而「致盲」,這枚飛彈瞬間從「智慧武器」退化為「啞彈」,這就是現代戰爭最致命的夢魘。我們所有昂貴的武器平台——戰機、艦艇、飛彈、無人機——都高度依賴 GPS 提供的定位、導航與授時 (PNT) 資訊,高韌性 PNT (Assured PNT, A-PNT),就是為了確保在 GPS 失效時,我方戰力不會歸零的「終極保險」,它不是一個單一設備,而是一個由多種技術組成的「導航團隊」:


  • 更強的 GPS:升級版的軍規 M-Code,像為訊號穿上重裝鎧甲,極難被干擾。

  • 不求人的羅盤:先進的「慣性導航系統」(INS),不靠衛星、只靠內部陀螺儀就能「盲推」出自身位置。

  • 超精準的手錶:微型「原子鐘」,在沒有衛星訊號時,仍能為通訊網路提供完美同步的「心跳」。

  • AI 導航大腦:一套融合演算法,能即時分析所有來源(包含影像、LBS基地台),剔除假訊號,計算出最可信的位置。


若缺乏這套 A-PNT 架構,我國國防自主的成果(如各式精準彈藥與無人機)在複雜電磁戰場上的生存能力將備受考驗,JADC2 所需的「聯合全領域指揮」也將因失去共同的時間基準而癱瘓。


ree

關鍵技術白話文:原理與劃時代挑戰


過去的技術瓶頸:為何傳統架構已無法應對威脅?


過去數十年,全球軍事力量都建立在一個「良性假設」之上:GPS 永遠可用。美軍所提供的標準 GPS 民用訊號 (C/A Code),雖然方便,但也存在三大致命缺陷:


  1. 訊號微弱:從兩萬公里外太空傳來的 GPS 訊號,抵達地表時比電視訊號還弱數百萬倍,極易被地面上的廉價干擾器所淹沒(稱為 "Jamming")。

  2. 毫無加密:民用訊號是公開廣播,敵方可以輕易發射「偽造」的 GPS 訊號(稱為 "Spoofing"),欺騙接收器,讓飛彈飛往錯誤的海洋。

  3. 過度依賴:系統設計者貪圖 GPS 的方便與廉價,將其視為唯一的 PNT 來源。一旦這個「單點故障」發生,整個作戰系統(如通訊、雷達、火控)都會因失去精確的時間與位置基準而崩潰。


烏克LAND戰場上,俄羅斯大規模使用電子戰,導致大量 GPS 導引武器(如 JDAM-ER)失準,已血淋淋地證明了這個「單點依賴」的時代必須終結。



核心技術原理是什麼?


A-PNT 的核心原理是「多層次、互補性、智慧融合」,不再將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它建立了一個 PNT 資訊的「金字塔」,從上到下提供韌性:


  1. 第一層 (強化):讓 GPS 自身更強大 這就是美軍主導的 M-Code (軍規碼) 訊號,相較於民用碼,它就像是從「腳踏車鎖」升級為「銀行金庫」:(1) 功率更高,更難被干擾;(2) 採用先進加密,無法被偽造;(3) 訊號結構更複雜,接收器能更快鎖定。

  2. 第二層 (自主):完全不依賴 GPS 的「慣性導航」(INS) 這就是「航位推算法」的極致。INS 系統內含高精度的陀螺儀(測量角速度)和加速規(測量加速度),只要給它一個初始位置,它就能在完全「與世隔絕」(不接收任何外部訊號)的情況下,靠著不斷積分運算,推算出自己「現在在哪裡」。

  3. 第三層 (備援):尋找 GPS 以外的「替代訊號源」

    • 替代式導航 (Alternative Navigation):利用 LEO 低軌衛星(如 Starlink)、地面電視塔、LTE 基地台等「機會訊號」(Signals of Opportunity) 來進行三角定位。

    • 影像/地形匹配 (Vision-Based Navigation):讓飛彈的攝影機拍下地面影像,與內存的 3D 地圖資料庫進行即時比對,來確認「我飛到哪了」。

    • 天體導航 (Celestial Navigation):古老的觀星術的現代版,透過辨識星體位置來定位。

  4. 第四層 (大腦):AI 融合中心 這套系統的「大腦」是一個先進的演算法(如卡爾曼濾波器或更強的 AI)。它會同時接收來自 M-Code、INS、影像等所有來源的 PNT 數據,AI 會即時評估「誰在說謊」(如 GPS 訊號被騙)、「誰在漂移」(如 INS 時間久了開始不準),然後「加權」計算出一個最可信、最精確的「融合 PNT 解方」。


這樣設計的根本目的,是確保 PNT 資訊不再是一個「單點」,而是一個「網路」。即使最強的 GPS 被阻斷,系統也能自動、無縫地切換到 INS 與替代訊號源,維持作戰任務不中斷。


新一代技術的突破點


  • 抗干擾/反欺騙:M-Code 的全面導入,使 GPS 訊號的可靠性提升了數百倍。

  • 微型化 (Micro-PNT):得益於 MEMS(微機電系統)技術,過去如冰箱般大小的陀螺儀,現在能縮小到硬幣大小;過去佔滿機櫃的原子鐘 (CSAC),現在也只有火柴盒大小。這使得 A-PNT 模組能被塞進單兵裝備、砲彈、甚至小型無人機中。

  • 去中心化融合:PNT 資訊不再只是單向接收,而是在 JADC2 網路中「共享」。一艘擁有高精度 INS 的神盾艦,可以將其 PNT 數據「分享」給周圍 GPS 受到干擾的無人機群。


產業影響與應用


完整實現藍圖:從研發到實戰的挑戰


將 A-PNT 從概念普及到戰場的每一個角落,是一場橫跨硬體、軟體與龐大後勤的系統工程挑戰。這對以中科院為核心、整合台灣半導體與精密機械產業鏈的國防自主,是嚴峻的考驗,也是巨大的機遇。


挑戰一:硬體升級:M-Code 接收器 (MGUE) 的全面換裝


A-PNT 的第一步,是讓全軍數以萬計的平台(從戰機到悍馬車)都能接收 M-Code,這不是軟體更新,而是硬體汰換


  • 核心組件與技術要求

    • 軍規 GPS 用戶設備 (MGUE):這是一套全新的接收器硬體,其核心是能處理 M-Code 複雜加密的 ASIC/FPGA 晶片。這類晶片必須在美國政府的嚴格控管下生產與出口,是 A-PNT 產業鏈的關鍵瓶頸。

    • 抗輻射與強固設計:應用在太空或戰術環境的晶片,必須具備抗輻射與軍規強固特性。


挑戰二:自主導航的「漂移」極限:沒有 GPS,你能撐多久?


INS 系統的致命傷是「時間漂移」,誤差會隨時間累積。如何在 GPS 失效時,盡可能延長 INS 的精準時間,是核心挑戰。


  • 核心組件與技術要求

    • 高階陀螺儀:飛彈與戰機需要昂貴、高精度的光纖陀螺儀 (FOG) 或環形雷射陀螺儀 (RLG)中科院在研製雄風、天弓等飛彈時,積累的慣性導航技術實力,在此至關重要。

    • 微型原子鐘 (CSAC):所有 JADC2 網路通訊都依賴「共同的時間」。當 GPS 授時被干擾,網路節點(如無線電)必須依靠內建的 CSAC 來維持「心跳」同步,否則網路會瞬間癱瘓。


挑戰三:虛擬驗證:如何在台灣模擬「GPS 被阻斷」的台海戰場?


A-PNT 系統的 AI 融合大腦,必須在最極端的電磁干擾環境下進行測試。但我們不可能在現實中大規模干擾自己的 GPS 來進行演習。


  • 核心工具與技術要求

    • GNSS 訊號模擬器:這是實驗室裡的「虛擬戰場」。研發單位(如中科院、漢翔)必須使用這類高階測試儀器,在「硬體迴路 (HIL)」中,對 F-16V 或無人機的 A-PNT 接收器,發射高度逼真的「偽造 GPS 訊號」與「多頻段干擾訊號」。

    • 數位分身 (Digital Twin):在虛擬的 3D 戰場中,測試 A-PNT 系統從 M-Code 切換到「影像地形匹配」的無縫程度,是演算法成敗的關鍵。


應用為王:哪些國防裝備的命脈掌握在它手中?


A-PNT 是所有現代化武器的「隱形地基」:


  • 精準導引武器:所有 GPS 導引的彈藥,如 JDAM、HIMARS (GMLRS)、海馬斯火箭、乃至我國的萬劍彈,都需要 A-PNT 才能在干擾下命中目標。

  • 聯合全領域指揮與控制 (JADC2):JADC2 的基礎是「彈性網狀網路」,而網路的基礎是「共同時間」。A-PNT 提供了這個時間基準。

  • 無人機蜂群 (Drone Swarms):MUM-T 協同作戰,要求有人戰機與 AI 僚機必須共享一個「零誤差」的 PNT 座標系,A-PNT 是實現這一切的前提。

  • 地面部隊:前線士兵手持的「戰術平板」(如神基 Getac 的強固型電腦),在 GPS 被遮蔽的城市巷戰或隧道中,也必須依靠 A-PNT 模組(融合 MEMS 慣導與 LBS 基地台定位)來維持態勢感知。


前瞻未來:技術普及的挑戰與下一波趨勢


當前的挑戰在於將昂貴的 FOG/CSAC 等技術「微型化」與「低成本化」,使其能普及到每一枚砲彈和每一位士兵身上。下一波趨勢將是「PNT 網路化」,即「PNT 即服務」(PNT as a Service),在戰術雲中,所有節點共享彼此的 PNT 數據,AI 將自動融合全戰場的資訊,為單一個體提供遠超其自身能力的、最穩定可靠的 PNT 服務。



投資視角:為何「賣軍火鏟」的生意值得關注?


A-PNT 技術的崛起,正在啟動一場「全面換裝」的龐大商機。這不僅是「升級」,而是對現有數百萬台 GPS 接收器的「汰換」,這場競賽中,最值得關注的「軍火鏟」供應商,具備極高的技術壁壘:


  1. PNT 融合演算法:這是 A-PNT 的「大腦」,是 BAE Systems、Raytheon (RTX)、Northrop Grumman 等主承包商的軟體核心戰場。

  2. 核心慣性元件:能夠量產高精度、微型化 MEMS 陀螺儀、FOG 陀螺儀,以及 CSAC 微型原子鐘的廠商。這些是 PNT 自主能力的物理基礎,毛利極高。

  3. M-Code 接收器晶片:能設計與製造受管制的 M-Code 核心晶片的半導體公司。

  4. GNSS 模擬與測試:提供 A-PNT 系統研發所必需的「虛擬戰場」測試儀器與軟體的利基市場廠商。


相較於押注單一武器平台,投資於這些為「所有平台」提供基礎 PNT 韌性、且具備「強制性換裝」需求的關鍵賦能技術,更能分享到這場因應「GPS 拒止」威脅而生的、長達數十年的結構性紅利。


如果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懇請您不吝轉發分享,或是在文章底下按個讚支持一下!您的每一個小小舉動,都是讓我能繼續堅持下去的最大動力!

Subscribe to AmiNext Newsletter

Thanks for submitting!

  • LinkedIn
  • Facebook

© 2024 by AmiNext 金融與科技筆記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