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Microwave 101】LEO 低軌衛星市場脈動:千億「地面站」RF 供應鏈如何重組?(星鏈/穩懋/WNC)

  • 作家相片: Sonya
    Sonya
  • 11月14日
  • 讀畢需時 5 分鐘

決策者摘要:為什麼這個市場「現在」值得高度關注?


過去五年,射頻 (RF) 產業的焦點大多集中在 5G 基礎建設,然而一場更具顛覆性的革命正在「天上」悄然成形,並在「地面」引爆了全新的商業戰場,這就是由低軌衛星 (LEO) 通訊所點燃的「非地面網路」(Non-Terrestrial Networks, NTN) 革命。


以 SpaceX 的 Starlink (星鏈) 為首,這場競賽已證明其商業模式的可行性,但決策者必須釐清一個核心事實:LEO 競賽的決勝點,不在於發射多少火箭,而在於能以多快的速度、多低的成本,在地球上鋪設數以億計的「地面接收站」


這場從「軍規」走向「消費級」的巨大轉變,正在重塑 RF 供應鏈,它迫使昂貴的「主動式相位陣列天線」必須在兩年內將成本壓縮 90%,這不僅是技術挑戰,更是一場「供應鏈效率」與「量產成本」的殊死戰,而台灣的電子五哥、ODM 廠與化合物半導體聚落(如穩懋),正處於這場風暴的核心。


ree

市場變局解析:發生了什麼?


LEO 通訊的本質,是將數千顆小型衛星部署在 500 至 2,000 公里的近地軌道,形成一個「太空中的 5G 網路」,藉此解決偏遠地區、海洋、空中的網路覆蓋難題。



驅動變化的核心動力


  1. Starlink 驗證商模: Starlink 成功地將一個笨重、造價數萬美元的軍用級終端,變成了 500 美元以下的「消費級」產品,它證明了市場需求真實存在,迫使所有競爭者必須跟進。

  2. 成本的破壞式創新: 最大的驅動力是「成本」,這不只是 RF 晶片的成本,而是包含了天線、電源、機構、乃至「測試」的總體擁有成本 (TCO)。

  3. 5G-NTN 標準化: 3GPP 在 Release 17/18 協定中,已正式將 NTN 納入 5G 標準,這表示,未來的 5G 裝置(包含手機)將具備「直連衛星」的能力,這將市場從「利基型寬頻」擴展到「全球消費電子」。

  4. 地緣政治與數位主權: 烏俄戰爭凸顯了 LEO 網路在戰時的關鍵韌性,各國(尤其是中國、歐盟)都在加速部署自己的主權星座,以確保通訊獨立,這進一步催化了供應鏈的區域化布局。


資料洞察:市場規模、成長率與區域分佈


根據主要市調機構(如 NSR, Yole)的分析,全球衛星「地面設備」市場(含使用者終端與閘道器)預計在 2030 年將超過 1,000 億美元。


  • 最大宗:使用者終端 (UT): 這是利潤最豐厚、量也最大的區塊。

  • 最高成長:行動化 (Mobility): 市場正從「固定式」(家庭/企業)快速轉向「行動式」終端,例如安裝在飛機 (In-Flight Connectivity)、船舶、火車與汽車上的「電子掃描陣列天線」(ESA)。

  • 區域分佈: 目前北美是最大市場,但亞太地區(受惠於廣大的偏遠地區與海域)被視為下一階段的關鍵成長引擎。


供應鏈重組與合縱連橫


LEO 終端的供應鏈模式,正分裂為兩大陣營,這對決策者選擇夥伴至關重要。


  • 商業比喻: 這就像「蘋果 (Apple) 模式」「安卓 (Android) 聯盟」的對決。


關鍵玩家的策略動向


  1. 「蘋果模式」:垂直整合的巨獸 (SpaceX & Amazon)

    • SpaceX (Starlink): 採用極致的垂直整合,從火箭發射、衛星製造,到最關鍵的「相位陣列天線」與「RF 晶片」,幾乎全部自研自產。這使其具備無人能及的成本控制力與迭代速度。

    • Amazon (Project Kuiper): 正在複製此模式,Amazon 同樣在自研 RF 晶片 (ASIC) 與天線,試圖打造一個封閉的生態系。

  2. 「安卓聯盟」:水平分工的生態系 (OneWeb, Telesat 等)

    • 這些營運商專注於「營運」服務,而將地面終端的硬體製造,外包給「專業夥伴」。

    • 這創造了一個開放的市場,讓專業的天線製造商(如 Kymeta, Hanwha)、RF 晶片商(如 ADI, Qorvo)以及台灣的 ODM/EMS 巨頭得以大展拳腳。


區域角力:台廠的關鍵「量產」角色


在這場全球競局中,不同區域扮演的角色截然不同:


  • 美國/歐洲: 掌握「IP 核心」與「超高階」市場,專注於晶片設計(如 AMD/Xilinx 的 RF-SoC)、GaN 功率放大器以及國防/航空用高毛利終端。

  • 中國: 採取「國家隊」模式,以「國網」(Guo Wang) 星座計畫為核心,傾力扶植「國內替代」供應鏈,目標是技術自主,並向「一帶一路」國家輸出服務。

  • 台灣: 扮演全球 LEO 供應鏈的「量產引擎」與「成本控制中心」。

    • ODM/EMS 龍頭: 緯創資通 (WNC) 是全球 LEO 終端(特別是 Starlink 與 Kymeta)的最大代工夥伴,廣達 (Quanta)鴻海 (Foxconn)環旭 (UGS) 也已切入不同營運商的供應鏈。

    • 利基點: 台廠正將過去 30 年在 PC、伺服器、5G CPE 積累的「高頻 RF 整合」與「規模化量產」能力,完美複製到 LEO 終端。

    • 半導體支援: 穩懋 (WIN Semiconductors) 掌握的 GaAs/GaN 化合物半導體製程,是 LEO 終端所需高頻 K/Ka 頻段功率放大器 (PA) 的關鍵。


潛在的「黑天鵝」與「灰犀牛」


  • 灰犀牛 (明顯的威脅):成本。  LEO 終端的商業模式能否持續,完全取決於「成本」能否壓到 300 美元以下,這對 RF 前端模組 (RFFE) 的整合度與測試成本帶來巨大壓力。

  • 黑天鵝 (未知的風險):軌道與頻譜戰爭。  隨著太空日益擁擠,營運商之間關於軌道碰撞、頻譜干擾的法律戰與標準戰,隨時可能扼殺一個新進者的發展。


策略結語:佈局的機會之窗與風險


對於企業決策層而言,LEO 市場不再是「是否加入」,而是「如何切入」的問題。


  1. 機會之窗 (一):從「固定」到「行動」

    • 家庭寬頻市場 (Starlink) 已是紅海,下一波最大的商機在「行動化終端」(Mobility),特別是航空 (IFC)、海事與陸地載具,這類終端的毛利更高,對 RF 效能(如切換速度、穩定性)的要求也更嚴苛,適合高階 RF 方案商切入。

  2. 機會之窗 (二):5G NTN「直連手機」的聖杯

    • 3GPP 標準確立後,真正的終極市場是「Direct-to-Device」(D2D),這表示 RF 產業需要思考如何將 Ku/Ka 頻段的 RF 功能,整合進智慧型手機的 RFFE 模組中,這將是 RF 模組化 (SiP) 的下一個戰場。

  3. 核心風險:押錯陣營

    • 投資人與產品經理必須做出選擇:是要爭取 Starlink/Amazon 封閉體系「量大、低毛利」的代工訂單(蘋果模式),還是要加入 OneWeb 開放生態系,追求「靈活、高毛利」的品牌或白牌硬體方案(安卓模式)?這將決定公司未來的利潤結構。


總結來說,LEO 地面終端是一場由「成本」驅動的 RF 革命,它正在將「航太級」技術「消費電子化」,而具備大規模、高頻、低成本整合能力的玩家(特別是台灣供應鏈),將在這場千億美元的「地面戰爭」中,掌握最大的話語權。



如果你覺得 Aminext 這次的整理有幫到你,哪怕只有一點點啟發,能不能幫我個小忙,按下「喜歡」或「轉發」分享給可能需要的朋友呢? 你的每一個小小支持,都是讓我能繼續堅持、為大家追蹤最新趨勢的最大動力! 謝謝你看到最後。

Subscribe to AmiNext Newsletter

Thanks for submitting!

  • LinkedIn
  • Facebook

© 2024 by AmiNext 金融與科技筆記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