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AI革命的隱形英雄:深入剖析AI應用中的銅箔基板(CCL)

  • 作家相片: Sonya
    Sonya
  • 9月27日
  • 讀畢需時 17 分鐘

AI大腦的高科技基石


想像一下,一座為人工智慧(AI)量身打造的未來超級城市,輝達(NVIDIA)的GPU或Google的TPU等高效能處理器是城市中拔地而起的摩天大樓,它們是運算力的核心;記憶體模組則是廣闊的住宅區,儲存著海量數據;而印刷電路板(PCB)上那數以百萬計、錯綜複雜的銅質線路,就是連接這一切的超級高速公路網絡。


在這座宏偉的城市藍圖中,銅箔基板(Copper Clad Laminate, CCL)扮演著什麼角色?它就是這座城市賴以建立的土地與岩床,CCL的品質,直接決定了高速公路能否承載光速般的車流而不會崩塌,摩天大樓能否蓋得又高又穩,以及整座城市能否在高效運轉下,有效散熱而不至於過熱停擺,它看似一塊不起眼的「板子」,卻是整個電子系統的根本,其性能優劣直接左右了AI硬體的表現、可靠性與成本 。   


銅箔基板是由增強材料(如玻璃纖維布)浸潤樹脂(如環氧樹脂)後,單面或雙面覆上銅箔,再經由高溫高壓層壓而成的一種複合材料,它的核心功能有二:一是為所有電子元件提供穩固的機械支撐;二是作為蝕刻導電線路的畫布,構建起電子訊號傳輸的橋樑 。   


AI帶來的前所未有的運算需求,不僅僅是在挑戰晶片製程的極限,更從根本上重塑了對CCL這種基礎材料的要求,這場由AI引爆的革命,已經在材料科學領域點燃了一場激烈的技術軍備競賽,催生出壁壘分明、價值極高的新市場區隔。在這場全球競賽中,台灣的供應鏈正扮演著舉足輕重的核心角色 。   



AI光譜:從雲端訓練到智慧邊緣的差異化需求


「AI」一詞涵蓋了廣泛的應用領域,從龐大的雲端資料中心到微小的物聯網設備,每個領域對底層硬體及其基礎材料CCL的要求都截然不同,理解這些差異,是掌握CCL市場脈動的關鍵。


雲端巨獸:AI訓練與高效能運算(HPC)


訓練大型語言模型(LLM)等尖端AI模型,是一個極其消耗運算資源的過程,它需要將龐大的數據集(Datasets)在由數百甚至數千個參數組成的模型中反覆運算,這表示伺服器必須裝滿多個如NVIDIA H100或GB200等級的高效能GPU,並讓它們以極高的效率協同工作,整個系統成功的關鍵,在於能否讓海量數據在GPU與GPU之間、GPU與記憶體之間以閃電般的速度傳輸,任何延遲或錯誤都可能導致數百萬美元的訓練成本付諸流水 。   


CCL需求:


  • 極致的低訊號損失(Ultra-Low Signal Loss): 為了確保在PCIe 5.0/6.0或NVIDIA NVLink這類超高速介面上的數據完整性,CCL材料的介電損耗因子(Dissipation Factor, Df)必須非常低,任何訊號在傳輸過程中的能量損失(衰減)或波形失真,都可能導致運算錯誤,從而癱瘓整個系統 。   


  • 極高的層數與密度(High Layer Count & Density): AI伺服器的主機板和GPU加速器模組(如通用基板UBB和OAM模組)的設計極其複雜,PCB層數經常超過20層,以便在有限的空間內容納所有必要的線路,這要求CCL材料具備優異的尺寸穩定性,並能承受多次高溫高壓的疊合製程而不變形或分層 。   


  • 卓越的熱管理能力(Superior Thermal Management): 這些伺服器是名副其實的「吃電巨獸」,運行時產生驚人的熱量,CCL材料必須具備高導熱性和極高的玻璃轉化溫度(Glass Transition Temperature, Tg),才能有效地將熱量從晶片導出,防止PCB因高溫而彎曲、分層,最終導致元件失效 。   


  • 無可挑剔的可靠性(High Reliability): AI訓練伺服器需要7x24小時不間斷地在高負載下運行,CCL材料必須極度可靠,能抵抗如「導電陽極絲」(Conductive Anodic Filament, CAF)等長期潛在的失效風險,CAF現象會在高溫高濕環境下,於玻璃纖維絲之間形成微小的導電通路,導致短路 。   



前線戰場:AI推論(Inference)工作負載


推論是AI模型進入「實戰應用」的階段,例如聊天機器人即時生成回覆、影音平台推薦您可能喜歡的影片,推論任務的核心目標是「低延遲」(快速反應)和「高效率」,因為這類請求每天可能發生數十億次,每一次的運算成本和功耗都至關重要 。   


CCL需求:


  • 性能與成本的平衡(Balanced Performance and Cost): 雖然推論伺服器同樣需要高速訊號傳輸,但它們不一定需要像頂級訓練叢集那樣,採用最昂貴、損耗最低的材料。市場的重點轉向在性能、功耗和單位成本之間取得最佳平衡,尤其是在大規模部署時 。   


  • 為吞吐量優化(Optimized for Throughput): CCL材料需要支持那些能最大化「每瓦每秒推論次數」的設計,這仍然意味著需要低損耗材料,但等級上可能略低於訓練伺服器所用的「極低損耗」或「超低損耗」等級,例如採用「甚低損耗」(Very Low Loss)材料。

  • 同樣重要的高可靠性: 與訓練伺服器一樣,部署在資料中心的推論伺服器也需要持續運行,因此材料的熱穩定性和長期可靠性依然是不可或缺的考量 。   



無所不在的AI:邊緣設備(Edge Devices)


邊緣AI是指在數據生成的設備上直接運行推論,例如自動駕駛汽車的決策電腦、工廠裡的智慧攝影機、或是你手中的智慧型手機 。這些設備的運作環境極為嚴苛,面臨著功耗、物理空間、以及惡劣環境(如高溫、震動)的多重限制 。   


CCL需求:


  • 極致的能源效率(Power Efficiency): 低損耗的CCL在此同樣重要,因為更少的訊號能量損失意味著更低的功耗,這對於依賴電池供電或散熱空間有限的設備至關重要 。   


  • 緊湊的外形尺寸(Compact Form Factors): 邊緣設備追求小型化,這推動了對高密度互連(High-Density Interconnect, HDI)PCB的需求,HDI技術採用了支持微盲孔(microvias)和極細線路的CCL,此外,基於聚醯亞胺(Polyimide)等材料的軟性銅箔基板(Flexible CCL, FCCL)對於需要彎曲或適應不規則形狀的應用(如穿戴裝置)也變得不可或缺 。   


  • 耐久性與可靠性(Durability and Reliability): 汽車和工業應用要求CCL具備高機械強度、抗震動性,並能在極端的溫度和濕度變化下保持穩定性能 。   


  • 成本效益(Cost-Effectiveness): 對於大規模量產的消費性電子產品,CCL的成本是整體預算的重要一環,必須在性能和價格之間做出精明的權衡 。   


這種應用需求的差異化,並非靜態不變,其背後隱藏著深刻的產業驅動力,首先,AI硬體的發展呈現出一種「共生升級循環」,當NVIDIA推出像GB200這樣具備每秒1.8TB驚人頻寬的GPU時 ,如果沒有能夠承載這種高速訊號而不產生嚴重衰減的PCB和CCL,其強大性能將無從發揮,這就迫使CCL製造商,如台光電、台燿、聯茂等,必須加速研發下一代低損耗材料(如M8、M9等級),而這些先進材料的問世,反過來又讓NVIDIA等晶片設計公司有信心去規劃速度更快的下一代處理器,形成一個晶片與材料相互依賴、共同演進的螺旋式上升通道。   


其次,CCL的價值並非均一,而是形成了一個與其處理的「數據價值」直接相關的「價值光譜」。在一座耗資數十億美元的AI訓練中心,其首要目標是縮短訓練時間,因為每多一天都意味著巨額的電力和運算資源成本 。在這種情境下,使用最昂貴的「極低損耗」CCL所增加的成本,與一次訓練失敗或延遲的損失相比,簡直微不足道。反觀一個大眾市場的智慧家庭設備,單次推論的價值極低,成本效益成為首要考量,因此標準或中等損耗的CCL便是合乎邏輯的選擇。這表明CCL的選擇不僅是技術決策,更是經濟決策,從而形成了從資料中心(高價值數據、高價CCL)到邊緣設備(低單次價值、成本敏感CCL)的清晰價值層級。   


最後,傳統上雲端強大、邊緣孱弱的二分法正在模糊,一個名為「高效能邊緣運算」的新興類別正在崛起。自動駕駛汽車  或企業本地部署的AI伺服器  等應用,雖然身處「邊緣」,卻需要執行堪比雲端伺服器的複雜即時運算。這催生了一種混合需求:它們既需要資料中心等級的高性能CCL(低損耗、高速度),又需要傳統邊緣設備的強固性(耐高溫、抗震動)和外形限制,這為CCL供應商開闢了一個利潤豐厚且技術挑戰極高的新戰場。   



因材施教:高階CCL等級與應用指南


為了滿足AI光譜上不同應用的苛刻要求,CCL產業發展出了一套精密的材料分級系統。理解這套系統的語言,是將應用需求轉化為具體產品選擇的關鍵。


解碼損耗的語言:Dk、Df與Tg詳解


要評估一塊CCL的性能,業界主要關注三個核心物理參數,它們共同決定了訊號傳輸的品質和材料的穩定性。


  • 介電常數(Dielectric Constant, Dk 或 Er​): 可以通俗地理解為,電訊號在穿過此材料時速度會被「拖慢」多少的指標。對於高速數位訊號而言,一個更低且在不同頻率下更穩定的Dk值至關重要。它能確保訊號傳輸的時序精準,並讓電路阻抗更容易控制,避免訊號反射造成的失真 。   


  • 介電損耗因子(Dissipation Factor, Df 或 tanδ): 這個參數衡量的是材料的「漏電」程度,即有多少訊號能量在傳輸過程中被材料吸收並轉化為熱能。Df值越低,代表訊號的能量損失(衰減)越少。對於AI伺ver器這類需要長距離、高頻率傳輸的應用來說,Df是影響性能最關鍵的單一指標 。   


  • 玻璃轉化溫度(Glass Transition Temperature, Tg): 指的是CCL中的樹脂材料從堅硬的「玻璃態」轉變為柔軟的「橡膠態」的溫度點。越高的Tg值意味著材料越耐熱,這對於承受高功率晶片產生的巨大熱量,以及在無鉛焊接製程中經歷的260°C以上高溫,都至關重要。高Tg能確保PCB在高溫下不變形、不分層,維持結構完整性 。   



速度的階梯:從FR-4到M-Grade的演進


基於上述關鍵參數,特別是Df值,CCL材料形成了一個清晰的性能金字塔。伺服器平台巨頭如英特爾(Intel)也提出了一套「M-scale」材料等級劃分,為整個產業鏈提供了明確的升級路徑。


  • 標準損耗(Standard Loss): 代表材料為FR-4,其Df值通常大於0.01。這是消費性電子產品的基石,成本低廉,但無法滿足AI伺服器的高速需求 。   


  • 中等損耗(Mid Loss): 性能介於標準與低損耗之間,應用於部分非核心的伺服器元件或成本敏感的網路設備。

  • 低損耗(Low Loss, LL): Df值約在0.005至0.01之間。這是伺服器與網路應用的入門級材料,對應Intel伺服器平台的M4等級 。   


  • 甚低損耗(Very Low Loss, VLL): Df值進一步降低,對應M6等級,是前幾代伺服器平台和當前部分主流網路設備的選擇。

  • 超低損耗(Ultra Low Loss, ULL): Df值小於0.005。這是當前主流AI伺服器(如搭載NVIDIA H100/A100 GPU的平台)的核心材料,對應M7、M8等級 。   


  • 極低損耗(Extreme Low Loss, ELL)/ 超級低損耗(Super Low Loss, SLL): 這是CCL金字塔的頂端,擁有最低的Df值。專為下一代AI加速器(如NVIDIA Blackwell GB200)和800G/1.6T超高速交換器等最尖端應用而生,對應M9及以上等級 。   



應用與材料的實戰匹配


將前述的應用需求與材料等級對應起來,可以得到一份清晰的實戰指南:


  • AI訓練伺服器(如NVIDIA DGX平台):

    • 關鍵板卡: GPU通用基板(UBB)、OAM加速器模組、高速交換器板(Switch Board) 。   


    • CCL需求: 這些板卡層數高達20層以上,必須採用超低損耗極低損耗等級的材料(M7、M8、M9+)。業界實例包括台光電的EM-892K、聯茂的M6/M7/M8系列產品,以及台燿的ThunderClad高階系列 。   


  • 高速網路設備(800G/1.6T交換器):

    • 挑戰: 作為資料中心的「神經中樞」,交換器負責連接所有AI伺服器,其對訊號完整性的要求甚至比伺服器本身更為嚴苛。

    • CCL需求: 必須使用市面上性能最強的極低損耗材料(M9+)。這是台燿、台光電等頂級供應商的關鍵戰場 。日本松下(Panasonic)的Megtron 8也是此領域的佼佼者 。   


  • 通用型與推論伺服器:

    • 關鍵板卡: CPU主機板。

    • CCL需求: 層數通常在12至18層之間,採用低損耗甚低損耗等級的材料(M4-M6等級)。這是一個對成本較為敏感但需求量巨大的市場 。   


  • 邊緣AI(汽車雷達與ADAS):

    • 挑戰: 需在極高頻率(如77 GHz)下運作,並要求極高的環境可靠性。

    • CCL需求: 採用特殊的高頻材料,通常以聚四氟乙烯(PTFE)為基材,其核心要求是Dk值在寬廣的溫度範圍內保持穩定。美國羅傑斯(Rogers Corporation)的RO3000/RO4000系列是此領域的絕對領導者 。   


在這一技術演進的背後,Intel的M-Grade材料等級劃分扮演了市場「節拍器」的角色。當Intel或NVIDIA等平台領導者宣布新一代產品(如支援PCIe Gen 6的平台)需要M7等級的材料時 ,便為整個產業鏈設定了一個清晰、統一的目標。這個信號向下傳遞,PCB製造商必須驗證其M7製程能力,而CCL供應商則必須準備好足夠產能的M7等級產品。這創造了可預測的、波浪式的升級週期,讓投資者和分析師得以追蹤。它將複雜的材料物理特性簡化為一個易於理解的等級,方便了OEM客戶的規格制定和供應商的產品定位。競爭的焦點也隨之轉移到:誰能提供性能、成本和產能最佳的M7(或M8、M9)材料。   


此外,一個常被忽略的細節是,CCL的「損耗」不僅來自樹脂和玻璃纖維,銅箔的表面粗糙度也是一個關鍵因素。在高達數十GHz的頻率下,訊號主要沿著銅線的表層傳播(即「趨膚效應」)。粗糙的銅箔表面會增加訊號傳輸的有效路徑長度,從而加大損耗。因此,要實現「超低損耗」的性能,不僅需要先進的樹脂配方,還必須搭配表面極其平滑的銅箔(如VLP - Very Low Profile Copper) 。這為高階CCL的製造增加了另一層複雜性和成本,也凸顯了CCL廠與專業銅箔廠之間緊密的合作關係。這是一個「先進介電質 + 平滑銅箔」的雙重解決方案。   



全球生態系:高階CCL供應鏈版圖


高階CCL市場並非一個完全競爭的開放市場,而是一個技術壁壘極高、玩家高度集中的專業領域。了解其全球供應鏈的結構,有助於洞悉產業的權力格局。


萬丈高樓平地起:上游關鍵原料


CCL的性能根基,取決於其上游的三大關鍵原料,而這些原料的供應同樣高度集中。


  • 特種玻璃纖維布: 作為CCL的「骨架」,高階CCL需要採用低介電常數(Low Dk)的玻璃纖維布來降低訊號損耗。其供應主要由少數日本和台灣廠商掌控,例如日本的日東紡(Nittobo)是台燿的關鍵供應商 ,而台灣的台玻、富喬也在此領域扮演重要角色 。近期高階玻纖布的供應短缺,已成為限制CCL產能、推高價格的主要瓶頸 。   


  • 高性能樹脂: 作為CCL的「血肉」,樹脂的化學配方是各家CCL廠商的核心智慧財產,直接決定了材料的電氣與耐熱特性 。   


  • 高速銅箔: 如前所述,表面平滑的VLP銅箔對於降低高頻損耗至關重要,這也是一個高度專業化的上游市場。


CCL界的泰坦們:全球巨頭巡禮


除了台灣廠商外,全球市場由幾家美日巨頭共同主導,它們是台灣廠商最主要的競爭者或合作夥伴。


  • 美國:

    • 羅傑斯(Rogers Corporation): 在高頻材料領域是無可爭議的霸主,尤其專精於汽車雷達、航太等射頻(RF)應用。其以PTFE為基材的RO3000、RO4000系列是業界標竿 。同時,羅傑斯也推出了針對頂級伺服器應用的XtremeSpeed™ RO1200™系列,直接進軍高速數位市場 。   


    • 伊索拉(Isola Group): 產品線廣泛的另一大廠。其Tachyon、I-Tera和TerraGreen等高速數位材料,精準鎖定驅動AI發展的伺服器、網路和5G市場 。   


  • 日本:

    • 松下(Panasonic): 電子材料領域的巨人。其「MEGTRON」系列(特別是Megtron 6、7、8)是全球頂級的超低損耗材料品牌,廣泛應用於高速伺服器和交換器,是台灣「三雄」在最高階市場的頭號勁敵 。   


    • 力森諾科(Resonac,原日立化成): 另一家重要的日本高性能材料供應商,同樣在全球高階市場佔有一席之地 。   



需求的源頭:AI硬體架構的定義者


整個CCL產業的發展節奏,最終由下游的終端客戶決定。


  • 雲端服務供應商(Cloud Service Providers, CSPs): Google、亞馬遜(AWS)、微軟(Microsoft)、Meta等。它們不僅是AI伺服器的最大買家,更越來越多地自行設計專用AI晶片(ASIC),這正在重塑傳統的供應鏈格局,為CCL廠商帶來新的機遇與挑戰 。   


  • AI晶片設計公司: NVIDIA是市場上重達800磅的大猩猩,其GPU平台(如Hopper、Blackwell)的規格幾乎成為了CCL材料需求的「事實標準」 。超微(AMD)和英特爾(Intel)也憑藉其GPU和加速器產品,成為市場上不容忽視的力量 。   


深入分析全球供應鏈,可以發現這是一個高度集中的「高科技寡占市場」。能夠生產AI所需高階低損耗CCL的廠商屈指可數,主要就是前述的Panasonic、Rogers、Isola以及台灣三雄 。要開發出Dk/Df特性達標的新樹脂配方,確保其能穩定、大規模量產,並通過NVIDIA或Google等巨頭的嚴苛認證,需要投入數年的時間和巨額的研發資金。這形成了極高的進入門檻,使得少數領先者能夠在這座「圍牆花園」內爭奪最有利可圖的訂單,並在原料短缺時擁有顯著的議價能力 。   


與此同時,地緣政治的考量正在深刻地重塑這條供應鏈。台燿  和聯茂  等台灣CCL大廠紛紛宣布在泰國設廠,其官方理由是為了配合「歐美系OEM及PCB客戶的供應鏈分散規劃」 以及應對「全球供應鏈的變化」。這清晰地反映了「中國加一」(China Plus One)的策略趨勢。客戶為了確保供應鏈的韌性,正要求供應商降低對單一地理區域的依賴。這不僅僅是商業擴張,更是一種戰略性的地緣政治佈局,旨在降低風險並與其關鍵西方客戶的優先順序保持一致。雖然這會增加企業的營運成本,但卻能讓它們成為更具吸引力的長期合作夥伴。   



台灣的樞紐角色:CCL產業的超級強權


在全球AI硬體的競賽中,台灣不僅僅是晶圓代工和晶片封裝的中心,其在上游的CCL材料領域同樣扮演著不可或不可或缺的關鍵角色。被市場並稱為「CCL三雄」的台光電、聯茂與台燿,共同構成了全球高階CCL供應鏈的核心力量。


「CCL三雄」剖析


  • 台光電子(Elite Material Co., EMC):

    • 市場地位: EMC被公認為全球無鹵素(Halogen-Free)環保基板的龍頭,並且是NVIDIA AI伺服器供應鏈中的關鍵供應商 。在特定NVIDIA平台上獨家或主要供應商的地位,為其帶來了巨大的市場優勢和定價權 。   


    • AI產品焦點: 公司的EM-890K和EM-892K系列是專為AI、5G和HPC等高速應用設計的超低損耗材料 。而EM-891K則瞄準了每通道40至50Gbps的更高階應用 。   


    • 核心策略: 憑藉與市場領導者(NVIDIA)的深度綁定,以及在高性能環保材料領域的長期技術積累,持續鞏固其在AI伺服器市場的領先地位 。   


  • 聯茂電子(ITEQ Corporation):

    • 市場地位: ITEQ是一家產品線極為廣泛的廠商,產品涵蓋從標準損耗到極低損耗的各個等級 。它是多家伺服器平台的重要供應商,客戶涵蓋NVIDIA(如L40S伺服器)和多家擁有自研ASIC晶片的雲端巨頭 。   


    • AI產品焦點: 公司正積極出貨M6、M7、M8等級的高速材料給AI GPU/ASIC加速卡客戶,並且對應1.6T交換器傳輸速度的M9等級材料也已送樣至各大終端客戶進行認證,顯示其技術緊跟市場最前沿 。其IT-988G是針對100G/400G解決方案的超低損耗材料 ,而IT-968也是一款超低損耗的高階產品 。   


    • 核心策略: 採取客戶多元化策略,業務遍及NVIDIA、CSP自研晶片、汽車電子和網路通訊等多個領域,以分散風險。積極推進泰國廠的建設,是其全球化佈局的關鍵一步 。   


  • 台燿科技(Taiwan Union Technology Corp., TUC):

    • 市場地位: TUC在傳統伺服器與交換器領域本就實力雄厚,近年來更以挑戰者之姿,強勢切入頂級AI伺服器市場 。根據研調機構Prismark的數據,2023年台燿的高速CCL產值位居全球第三,市佔率約16.3% 。   


    • AI產品焦點: 公司已成功打入美系雲端服務商的AI ASIC伺服器專案,其M7、M8等級高階CCL出貨持續攀升,同時也在積極開發M9等級產品 。旗下的「ThunderClad」和「PegaClad」系列產品,完整覆蓋了從低損耗到極低損耗的應用範圍,通吃高速數位與射頻市場 。   


    • 核心策略: 憑藉強大的技術實力,輔以可能更具競爭力的價格策略 ,積極搶攻最高階的市場區塊,特別是在800G交換器和客製化AI ASIC伺服器領域,意圖擴大市佔率。其在泰國的新廠專為支援30層以上的高階複雜板卡而設計,為未來成長奠定了基礎 。   



競爭動態與策略展望


台灣三雄之間的競爭與合作,共同塑造了全球高階CCL市場的格局。


  • 800G/1.6T交換器之戰: 交換器市場是利潤最豐厚、技術門檻最高的戰場。成功打入此市場需要最頂尖的M9+等級材料技術,而台燿和台光電被認為是此領域的有力競爭者 。   


  • 客製化ASIC的機遇: 隨著Google、Amazon等雲端巨頭越來越多地採用自研晶片,這為那些非NVIDIA主要供應商的CCL廠打開了新的大門。台燿便被認為在此一新興領域中取得了顯著的市佔率增長 。   


  • 上游原料的制約: 高階玻纖布的供應短缺是所有CCL廠共同面臨的嚴峻挑戰。誰能確保穩定的上游原料供應,誰就可能在未來幾年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這使得CCL廠與日東紡等原料供應商的關係變得極具戰略意義 。   


在這種寡占市場中,「第二供應商」(Second Source)策略成為了後來者居上的關鍵途徑。台光電憑藉成為NVIDIA旗艦AI伺服器的主力供應商而確立了領導地位 。然而,大型客戶出於風險考量,極不樂見單一供應商的局面。這就為競爭者創造了巨大的機會。聯茂和台燿正積極將自己定位為NVIDIA合格的第二供應商,同時爭取成為其他平台(如L40S或CSP自研ASIC)的主要供應商 。通過在要求最嚴苛的產品上證明自己的技術實力和量產可靠性,它們能夠建立起市場信譽,進而有機會在下一代產品的競爭中,從「第二供應商」躍升為「主要供應商」。這條「從二供到主供」的路線,是高階CCL市場中一條重要的戰略路徑。   


表面上看,台灣三雄似乎在做著相似的產品,但深入分析後會發現它們各自擁有獨特的「企業性格」和戰略姿態。台光電(EMC)是「現任領袖」,充分利用其市場領導地位和與頂級GPU設計商的深度整合,策略核心是捍衛既有版圖並保持技術領先。聯茂(ITEQ)則是「多元化的通才」,維持著極為寬廣的產品組合,橫跨汽車、伺服器、消費電子等多個市場,其策略是分散風險,避免過度依賴單一客戶或市場。台燿(TUC)則扮演著「積極的挑戰者」的角色,似乎正利用其在交換器領域的技術優勢和更具彈性的定價策略,猛攻最高階的市場區塊,意圖從現有領導者手中奪取市佔,尤其是在蓬勃發展的客製化ASIC伺服器領域。理解這些不同的戰略定位,對於預測未來的市場份額變化至關重要。


總結與未來展望


AI的浪潮正以驚人的速度重塑科技產業的每一個角落,而銅箔基板(CCL)作為這場革命的基礎材料,其重要性日益凸顯。從雲端到邊緣,不同的AI應用對CCL提出了截然不同但同樣嚴苛的要求,推動了材料科學的快速演進,並形成了一個由少數技術巨頭主導的全球供應鏈,其中,台灣廠商扮演著不可或缺的核心角色。


核心要點與綜合匯總表


為了清晰地呈現本報告的核心發現,下表將AI應用、硬體需求、CCL規格與主要供應商進行了系統性的整理與對應。對於投資者或產業策略規劃者而言,此表提供了一個宏觀的視角,能夠一目了然地掌握整個產業的全貌——哪些市場要求最高、需要何種等級的材料,以及哪些公司在相應的賽道上佔據了有利位置。

AI應用領域

關鍵硬體

CCL關鍵要求

所需損耗等級 (Intel M-Scale)

代表性CCL產品

全球主要供應商

台灣主要供應商

雲端:AI訓練 (最尖端)

NVIDIA GB200, 客製化ASIC

極致速度、>24層、極高熱可靠性、最低訊號損耗

極低損耗 (ELL) / M9+

新一代Megtron, 新EMC/TUC/ITEQ系列

Panasonic, Rogers

EMC, TUC, ITEQ

雲端:AI訓練/HPC (當前主流)

NVIDIA H100/A100, AMD MI300X

高速、>20層、甚低訊號損耗、高Tg

超低損耗 (ULL) / M7-M8

Panasonic Megtron 8, EMC EM-892K, ITEQ IT-988G, TUC ThunderClad 4, Isola Tachyon

Panasonic, Isola

EMC, ITEQ, TUC

雲端:高速網路

800G / 1.6T 交換器

絕對最低的訊號損耗、最高訊號完整性、>30層

極低損耗 (ELL) / M9+

TUC ThunderClad 4HZ, ITEQ M9 (送樣中), Panasonic Megtron 8

Panasonic

TUC, EMC, ITEQ

雲端:通用/推論伺服器

Intel Xeon (Eagle Stream), AMD EPYC

成本與性能平衡、12-18層、良好熱可靠性

低損耗 (LL) 至 甚低損耗 (VLL) / M4-M6

Isola I-Speed, TUC TU-872 SLK, ITEQ IT-170GRA1TC

Isola, 生益科技

TUC, ITEQ, EMC

邊緣:汽車電子

ADAS處理器, 77GHz 雷達

高可靠性、高頻性能、寬溫域、抗震動

高頻材料 (PTFE基) / 低損耗

Rogers RO4000/RO3000 系列, TUC PegaClad

Rogers, Panasonic

TUC, ITEQ

邊緣:高效能運算 (工業, 本地AI)

NVIDIA Jetson, 緊湊型GPU系統

緊湊 (HDI)、高能效、高可靠性

低至中等損耗, 特殊外形尺寸

通用低/中損耗HDI材料

Isola, 生益科技

所有主要台灣供應商

邊緣:消費性物聯網

低功耗MCU, SoC

成本效益、小型化、低功耗

標準損耗 (FR-4)

標準FR-4

建滔集團, 生益科技

N/A (非高階市場)



前瞻之路:AI與CCL的未來趨勢


展望未來,AI與CCL的共生演進將由以下幾個關鍵趨勢所驅動:


  • 超越1.6T的極限追求: 網路傳輸速度的競賽永無止境。隨著224G甚至更高速度的SerDes技術的發展,對材料損耗的要求將達到前所未有的極致,持續推動材料科學的創新。

  • 共封裝光學(Co-Packaged Optics, CPO)的興起: 當傳統的電氣互連在頻寬和功耗上遭遇物理瓶頸時,將光學元件與矽晶片直接封裝在同一基板上的CPO技術將成為主流。這將對基板材料提出全新的挑戰,需要其同時具備優異的電氣和光學特性,催生出全新的混合材料解決方案。

  • 永續性與無鹵化的浪潮: 全球環保法規的日趨嚴格以及企業對ESG(環境、社會及公司治理)的重視,將持續推動市場對無鹵素等綠色環保材料的需求。在這方面,像台光電這樣長期耕耘無鹵素市場的廠商將擁有持續的競爭優勢 。   


  • 供應鏈即戰略: 地緣政治風險和上游原料瓶頸的現實,使得供應鏈管理的重要性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戰略高度。未來十年,CCL產業的贏家,不僅僅取決於其研發實力,更將取決於其供應鏈的韌性、全球佈局的智慧以及與關鍵上游夥伴的戰略關係。


總而言之,銅箔基板已從一個傳統的被動元件,蛻變為驅動AI革命的關鍵賦能技術。這場由數據、運算和速度引領的變革,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將CCL產業推向技術的巔峰和市場的風口浪尖。

Subscribe to AmiNext Newsletter

Thanks for submitting!

  • LinkedIn
  • Facebook

© 2024 by AmiNext 金融與科技筆記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