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Chiplet革命:解構未來十年的半導體價值創造

  • 作家相片: Sonya
    Sonya
  • 9月22日
  • 讀畢需時 12 分鐘


一個時代的終結與新架構的黎明


本部分旨在闡明Chiplet(小晶片)革命背後最根本的「原因」。這並非一種選擇,而是經濟與物理定律下的必然結果,標誌著半導體產業數十年來最重大的架構轉變。


不只是零食,而是矽晶片的新配方


近期,「Chiplet」這個詞彙在科技與投資圈迅速擴散,其字面意義「小晶片」聽起來更像是辦公室的零食,而非一場顛覆性的技術革命,然而,這種看似微不足道的命名,恰恰掩蓋了其巨大的產業影響力。   


這種認知上的落差,為那些願意深入探究術語背後的投資者,創造了潛在的資訊套利機會。市場往往會錯誤定價其不理解的事物,而理解Chiplet的本質,正是抓住下一波科技浪潮的入場券。


接下來討論的核心論點是:在經歷了長達50年、遵循摩爾定律可預測節奏的發展後,半導體產業正撞上一堵無形的牆,Chiplet並非漸進式的改良,而是對晶片設計與製造方式的根本性反思——這是一場從用整塊大理石雕刻複雜雕像(單晶片,Monolithic),轉向用先進、可互通的樂高積木來建構的範式轉移。


單晶片之牆:為何舊配方不再管用


摩爾定律並非物理定律,而是一套經濟學法則,其核心是每18至24個月,晶片上電晶體數量翻倍,同時性能提升、成本下降,然而,這套經濟模型正瀕臨崩潰。對於大型、複雜的晶片而言,傳統的單晶片設計在成本、良率與設計彈性上已達到極限。   


成本障礙

隨著製程節點推進至5奈米、3奈米甚至更先進的領域,晶片設計的複雜性與成本呈指數級增長。如今,設計一顆先進製程的單晶片,其非經常性工程(NRE)成本已輕易超過5億美元,如此高昂的前期投入,使得只有少數如蘋果、NVIDIA等擁有巨大出貨量的巨頭才能承擔,這將絕大多數創新者擋在了門外,形成了一道巨大的資本壁壘。   


良率障礙

晶片製造的核心挑戰在於良率。晶圓在製造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出現微觀缺陷,對於一塊面積巨大的單晶片而言,任何一個微小的缺陷都可能導致整顆昂貴的晶片報廢,這背後是簡單的統計學原理:晶片面積越大,「撞上」缺陷的機率就越高。   


具體數據顯示,一塊40×40平方毫米的大晶片,其良率可能低至35.7%;但如果將其拆分成四塊20×20平方毫米的小晶片,綜合良率可以躍升至75%,這並非微小的改善,而是決定一個產品能否在商業上存活的根本性差異。   


彈性障礙

單晶片SoC(System-on-Chip,系統單晶片)的設計理念是將所有功能,如高性能的CPU核心、處理類比訊號的I/O單元、記憶體控制器等,全部整合在同一塊矽晶片上,並採用最先進的製程製造 。   


然而,這種「一刀切」的方式效率極低,例如,類比電路在先進製程下,反而可能因漏電等問題導致性能下降 ,將所有功能強行綁定在同一製程節點上,不僅浪費了先進製程的昂貴產能,也犧牲了各功能單元的最佳性能。   


「單晶片之牆」的出現,正在半導體產業中創造出一種結構性的分裂,對於像智慧手機SoC這樣出貨量極大、對功耗和延遲極度敏感的消費級產品,單晶片設計在短期內仍有其優勢;然而,對於高性能運算(HPC)、人工智慧(AI)、資料中心及汽車電子等追求極致算力、可擴展性與成本效益的領域,Chiplet架構已從一個選項,變成了不可逆轉的趨勢。這並非週期性潮流,而是一場深刻的結構性變革。


樂高原則:解構Chiplet的三重優勢


Chiplet架構的核心,是將一塊巨大的單晶片,按照不同功能拆分成多個獨立的、更小的晶片(Die),這些小晶片被稱為「Chiplet」;然後,再透過先進的封裝技術將它們像樂高積木一樣組合起來,形成一個功能完整的系統。這種模組化設計帶來了成本、彈性與上市速度的三重優勢。


成本與良率(經濟優勢)

如前所述,將大晶片拆分成小晶片,能顯著提升製造良率,更重要的是,製造商可以在封裝前對每一顆Chiplet進行獨立測試,篩選出「已知良好晶片」(Known Good Die),從而大幅提高最終成品的良率,並有效降低成本。


AMD的內部模型曾估算,其採用四Chiplet設計的第一代EPYC處理器,儘管總矽晶面積比理論上的單晶片設計多了10%,但最終製造成本僅為後者的59%,這為Chiplet的經濟效益提供了強而有力的實證。


彈性(架構優勢)

這是Chiplet最核心的革命性所在,即「異質整合」(Heterogeneous Integration),設計師可以根據不同功能的需求,自由地「混搭」採用不同製程節點、甚至來自不同晶圓廠的Chiplet。

例如,可以將一顆採用最先進5奈米製程的CPU Chiplet,與一顆採用成熟且成本低廉的16奈米製程的I/O Chiplet組合在一起 。這種設計使得性能可以被精準地應用在最需要的地方,同時在其他部分有效控制成本,實現了整體系統的成本效益最佳化。   


上市速度(策略優勢)

Chiplet本質上是可重複使用的IP(智慧財產權)模組。一家公司可以開發一顆高性能的I/O Chiplet,並將其應用於多條產品線,如伺服器CPU、GPU加速卡、車用晶片等,從而極大地縮短每一款新產品的開發週期與成本 。這種模組化的開發模式,使得產品的迭代與客製化變得前所未有的快速與靈活。   


表1:單晶片 vs. Chiplet架構——比較計分卡

指標

單晶片架構

Chiplet架構

投資意涵

設計成本(先進製程)

極高(>$500M)

較低(單顆成本低,可攤銷)

降低了高效能晶片設計的進入門檻,有利於新創與小型設計公司。

製程良率(大晶片)

低(單點缺陷即報廢)

高(小晶片不易受缺陷影響)

降低了製造風險,改善了晶片設計公司的毛利率。

設計彈性

低(單一製程節點)

高(異質整合,可混搭)

催生了更客製化、針對特定應用的晶片,擴大了市場機會。

上市時間

長(需完整重新設計)

短(IP複用,模組化更新)

擁有靈活Chiplet平台的公司能更快回應市場變化,佔據先機。

元件間延遲

極低(晶片內互連)

較高(晶片間互連)

對延遲極度敏感的應用仍可能偏好單晶片;先進封裝是縮小差距的關鍵。

功耗效率

通常較高(互連路徑短)

潛在較低(晶片間通訊耗能)

功耗管理成為Chiplet設計的核心挑戰,也是技術差異化的關鍵。

理想應用

大批量、功耗敏感的消費電子

高性能、可擴展、成本敏感的資料中心、AI、汽車等

投資者需根據目標市場評估公司架構選擇的合理性。


驅動革命的技術堆疊


Chiplet是一個絕佳的理念,但它的實現依賴於兩項同步發生的技術突破:先進封裝與標準化互連協定,掌握這些領域的領導者,將在這場革命中擁有巨大的權力。


先進封裝:高科技的樂高底板


如果說Chiplet是積木,那麼先進封裝就是那塊精密複雜的底板,它透過數以萬計的微米級高速通道將這些積木緊密連接起來,封裝已不再是晶片製造流程中低附加價值的最後一步,而是決定晶片最終性能的關鍵技術,目前市場上主要有2.5D與3D兩種主流方案。


台積電的CoWoS生態系(市場領導者)

台積電憑藉其CoWoS(Chip-on-Wafer-on-Substrate)平台,在先進封裝領域佔據了絕對的領導地位,成為NVIDIA H100等頂級AI加速卡的指定封裝技術 。   


  • CoWoS-S(矽中介層):這是最經典、性能最高的版本,使用一塊大型的矽中介層(Silicon Interposer)來連接邏輯晶片與HBM(高頻寬記憶體)。它提供最高的互連密度與性能,但成本也最為高昂 。   


  • CoWoS-R(重佈線層):這是一個更具成本效益的方案,使用有機材質的重佈線層(Redistribution Layer, RDL)來取代昂貴的矽中介層,主要針對對成本較為敏感的應用 。   


  • CoWoS-L(局部矽互連):這是一種創新的混合式方案,將小塊的矽橋(Local Silicon Interconnect, LSI)嵌入到有機基板中,旨在支持如NVIDIA Blackwell等下一代AI晶片所需的超大尺寸封裝,兼顧了擴展性與成本 。   


英特爾的Foveros與EMIB(挑戰者)

英特爾正憑藉其獨特且雄心勃勃的封裝技術組合,作為其IDM 2.0代工策略的核心,向市場發起挑戰。


  • EMIB(嵌入式多晶片互連橋接):一種2.5D技術,它不使用大型的中介層,而是在需要連接的晶片之間嵌入微小的矽橋,是一種更具成本效益的方案 。   


  • Foveros:這是英特爾真正的3D堆疊技術,允許將邏輯晶片(如CPU核心)直接堆疊在另一顆邏輯晶片或I/O晶片之上,實現了前所未有的整合密度與極低的延遲 。這是英特爾試圖實現技術超越的關鍵賭注。


表2:先進封裝技術矩陣

技術名稱

供應商

類型

方法

核心優勢

代表性應用

CoWoS-S

台積電

2.5D

矽中介層

最高性能與密度

NVIDIA H100/A100 GPU

CoWoS-L

台積電

2.5D 混合

局部矽橋接

超大封裝尺寸擴展性

NVIDIA Blackwell GB200

EMIB

英特爾

2.5D

嵌入式矽橋接

成本效益高,無需中介層

Intel Stratix FPGA, Ponte Vecchio GPU

Foveros

英特爾

3D

邏輯晶片直接堆疊

極致密度,超低延遲

Intel Lakefield, Ponte Vecchio GPU


UCIe:Chiplet 的通用語言


樂高積木之所以成功,是因為任何一塊積木都能與另一塊無縫連接。如果沒有一個通用的連接標準,Chiplet世界將會分裂成一個個互不相容的專有「圍牆花園」,從而失去其核心價值,這正是通用Chiplet互連快線(Universal Chiplet Interconnect Express, UCIe)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


  • 它究竟是什麼:UCIe是一個開放的產業標準,它定義了晶片之間進行數據傳輸的物理層與協定層規範 。可以將它理解為「Chiplet界的USB」,其目標是讓A廠商(如AMD)設計的Chiplet,能夠與B廠商(如一家專門的AI加速器新創公司)的Chiplet,在同一個封裝內無縫地通訊。   


  • 為何至關重要:UCIe是開啟一個真正的、開放的、多供應商Chiplet市場的鑰匙,它打破了供應商鎖定,促進了在Chiplet層級的競爭與創新,而非僅限於完整的晶片層級 。   


  • 幕後推手:該標準的推動者囊括了產業內所有重量級玩家:由英特爾發起,成員包括AMD、Arm、台積電、三星、Google、NVIDIA等 。如此廣泛的支持,確保了其未來的普及與成功。   


UCIe標準的建立,將從根本上改變半導體IP產業的商業模式,目前,像Arm這樣的公司主要授權其「設計藍圖」(IP授權)。在UCIe時代,企業將能夠直接銷售經過物理製造和測試的「標準化Chiplet產品」。


這不僅催生了一個潛力巨大的「Chiplet供應商」新市場,也極大地降低了硬體新創公司的創業門檻。一個小型團隊可以專注於設計全世界最優秀的AI推論Chiplet,並將其作為一個標準零件銷售給系統整合商,而無需承擔設計整顆複雜SoC的巨大成本與風險。這對傳統的垂直整合模式構成了直接挑戰,同時也為專注於特定領域的創新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


新的競爭格局與價值鏈


本部分將分析「誰」是這場變革中的贏家與輸家。各大主要廠商如何應對?新的價值又在產業鏈的哪些環節累積?


案例研究:AMD,證明此路可行的先驅


沒有任何一家公司比AMD更能體現Chiplet策略的威力。AMD早期對Chiplet架構的大膽押注,使其能夠在CPU市場上對英特爾實現彎道超車,從一個長期追趕者,一躍成為市場領導者。


  • EPYC的顛覆:AMD的第一代EPYC伺服器處理器,巧妙地利用四顆完全相同的CPU Chiplet,以遠低於英特爾單晶片設計的成本,實現了極高的核心數量,徹底改變了資料中心市場的競爭格局 。

  • 「混搭」的藝術:後續的AMD處理器,更是將異質整合的理念發揮到極致,它們將採用先進7奈米製程的CPU Chiplet,與一顆採用較成熟、成本低廉的14奈米製程的I/O Chiplet整合在一起,成為異質整合的最佳範例。

  • 極致的敏捷性 MI300X GPU與Bergamo CPU的誕生,是Chiplet敏捷性的完美展現,根據AMD執行長蘇姿丰的描述,AMD透過從MI300A APU中移除CPU Chiplet並增加更多GPU Chiplet,便快速創造出專為AI設計的MI300X;同樣地,他們透過將標準的Zen 4 Chiplet替換為功耗優化的Zen 4c Chiplet,便推出了針對雲端原生應用的Bergamo CPU 。這種低成本、高效率的產品衍生能力,是傳統單晶片設計完全無法比擬的。   



案例研究:英特爾的高風險賭注


儘管AMD是先驅,但英特爾正以其龐大的資源,發起一場目的在成為Chiplet時代領導者的全面反擊,其策略是雙管齊下:在自家產品中積極採用Chiplet,同時利用其製造能力,成為其他公司Chiplet設計的首選代工廠。


  • 產品端的應用:英特爾的Ponte Vecchio GPU和Meteor Lake CPU等產品,都是由不同功能的「Tile」(英特爾對Chiplet的稱呼)透過EMIB和Foveros技術拼接而成的複雜系統。

  • 代工策略(IDM 2.0):英特爾正將其先進封裝技術(Foveros, EMIB)以及在UCIe標準制定中的領導地位,作為吸引客戶使用其代工服務的核心賣點,其傳達的訊息非常明確:「我們擁有最好的樂高底板,並且我們幫助制定了所有人都需遵守的遊戲規則。」

  • 生態系建構:英特爾正透過「英特爾代工Chiplet聯盟」等計畫,積極推動開放生態系的建立,重點在為政府及商業市場提供標準化的Chiplet解決方案 ,這是一個圍繞其代工服務建立技術護城河的長遠戰略佈局。


新價值鏈:描繪投資機會地圖


向Chiplet的轉變正在重塑整個半導體供應鏈的價值分配,接下來將是投資論述的核心,識別出那些將從中受益的關鍵領域及代表性公司。


  • 擁有先進封裝技術的晶圓代工廠與IDM:這是最明確的贏家。他們掌握著最關鍵的製造與整合環節,擁有巨大的定價權。 代表公司:台積電(TSMC)、英特爾(Intel)、三星(Samsung)。

  • 委外封裝測試(OSAT)廠:隨著封裝複雜性急劇增加,高端OSAT廠的角色變得至關重要,特別是對於那些沒有自有封裝能力的IC設計公司。 代表公司:日月光投控(ASE Technology)、艾克爾(Amkor Technology)。

  • IP與電子設計自動化(EDA)供應商:用於設計和驗證這些複雜多晶片系統的軟體工具變得更加關鍵,價格也水漲船高。IP供應商更有機會將其業務從授權設計藍圖擴展到銷售實體Chiplet。 代表公司:益華電腦(Cadence)、新思科技(Synopsys)、安謀(Arm Holdings)、芯原股份(VeriSilicon)。   


  • 載板與材料供應商:先進封裝需要先進的載板,特別是ABF(Ajinomoto Build-up Film)載板。這已成為產業鏈中的一個主要瓶頸,也創造了一個利潤豐厚的市場。 代表公司:Ibiden、Shinko Electric Industries、欣興電子(Unimicron)。

  • 測試與檢測設備商:對「已知良好晶片」和最終封裝成品的測試變得更加複雜,需要全新的測試設備與解決方案。 代表公司:泰瑞達(Teradyne)、愛德萬測試(Advantest)。


3:Chiplet生態系投資地圖

價值鏈環節

在Chiplet生態系中的角色

代表性上市公司

投資理由

晶圓代工/IDM

提供核心的先進封裝技術與製造產能

台積電、英特爾

掌握產業鏈中最具價值、技術壁壘最高的環節,直接受益於AI與HPC對先進封裝的需求。

委外封裝測試 (OSAT)

為IC設計公司提供高階封裝與測試服務

日月光投控、艾克爾

隨著Chiplet趨勢普及,高階封裝需求外溢,領先的OSAT廠將承接大量訂單。

IP與EDA

提供設計多晶片系統所需的軟體工具與IP模組

Cadence、Synopsys、Arm

設計複雜性提升,EDA工具價值凸顯;IP供應商有望轉型為Chiplet產品供應商。

載板與材料

供應先進封裝所需的關鍵ABF載板等材料

欣興電子、Ibiden

ABF載板是當前產業鏈的關鍵瓶頸,供應商享有強大的議價能力。

測試與檢測

提供Chiplet與最終系統的測試設備與解決方案

泰瑞達、愛德萬測試

測試流程變得更複雜,測試需求量增加,推動測試設備市場增長。


市場預測


接下來將量化Chiplet帶來的市場機遇,並為投資決策提供一個總結性的框架。


量化革命:市場規模預測


綜合多家市場研究機構的預測,Chiplet市場的增長潛力是爆炸性的,儘管具體數字有所差異,但所有報告都指向了極其陡峭的增長曲線。


  • 市場規模與增長:一份核心預測指出,全球Chiplet市場規模將從2024年的44億美元,增長至2033年的1,070億美元,年均複合增長率(CAGR)高達驚人的42.5% ,其他報告的預測雖然在絕對值上有所不同,但同樣給出了極具侵略性的增長預期,CAGR範圍從22.9%到超過60%不等 。

  • 主要驅動力:市場增長的主要動力來自於資料中心、AI/ML、汽車電子以及高階消費電子等領域對Chiplet架構的廣泛採用,從地域來看,擁有台灣、韓國和中國強大半導體製造基礎的亞太地區,是目前市場的主導力量 。

表4:Chiplet市場預測綜合分析

研究機構

基期年份與規模

預測年份與規模

年均複合增長率 (CAGR)

報告指出的主要驅動力

Market.us/Scoop

2024年: $44億

2033年: $1,070億

42.5%

模組化設計、電子、資料中心、汽車需求

Market Research Future

2023年: $65億

2032年: $5,561億

47.4%

資料中心、雲端運算、先進封裝技術

Fortune Business Insights

2023年: $370.6億

2032年: $2,338.1億

22.9%

AI晶片需求、高頻寬記憶體(HBM)增長

Global Information (ires1718046)

2023年: $105.3億

2030年: $941.7億

36.74%

高性能運算、先進電子整合

Global Information (tbrc1802656)

-

2029年: $1,028.5億

66.0%

先進製造技術、生技與生命科學研究


Chiplet時代的投資者


半導體產業的競爭基礎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領先的製程節點固然重要,但已不再是唯一的決勝因素,未來,將多樣化的技術整合為一個高性能、高成本效益的系統的能力,將成為新的核心競爭力。


對於投資者而言,在評估一家半導體公司時,應建立一個新的評估框架,關注以下幾個關鍵問題:


  1. 公司的Chiplet策略是什麼?  它在這場變革中是領導者、追隨者,還是面臨被淘汰的風險?

  2. 公司的封裝技術能力如何?  它是否擁有專有的先進封裝技術,或者與台積電等領導者建立了穩固的合作夥伴關係?

  3. 公司在UCIe生態系中的定位?  它是否積極參與標準制定?其產品是否兼容UCIe標準?

  4. 公司在新價值鏈中的位置?  它是否處於一個價值和定價權不斷提升的環節(如先進封裝、ABF載板、EDA),還是處於一個面臨同質化競爭風險的環節?


過去,充斥著技術術語的產業新聞稿或許只為工程師所關注,但今天,關於Chiplet、CoWoS、UCIe的報導,是來自一場深刻技術革命前線的戰報。對於有準備的投資者而言,它們不再是難懂的黑話,而是一張通往科技業下一個十年財富創造的藏寶圖。

Subscribe to AmiNext Newsletter

Thanks for submitting!

  • LinkedIn
  • Facebook

© 2024 by AmiNext 金融與科技筆記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