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頻譜的鴻溝:射頻測試從傳導確定性到 OTA 空間驗證的典範轉移

  • 作家相片: Sonya
    Sonya
  • 11月1日
  • 讀畢需時 7 分鐘

現代無線通訊技術的發展,正沿著兩條截然不同的物理軌跡並行推進,一條是根基深厚、覆蓋廣泛的 Sub-6 GHz(6 GHz 以下)頻段;另一條則是承載著未來極致容量與速度願景的毫米波 (mmWave) 頻段;這種雙軌並行不僅是頻率數字上的差異,其背後更隱含著由基本物理定律所主導的、對射頻 (RF) 測試哲學的根本性重塑。


從 Sub-6 GHz 遷移至毫米波,射頻測試的方法論經歷了一場深刻的演進,這場演進並非出於主觀選擇,而是源於高頻物理特性所帶來的必然結果,測試的焦點,已從可預測的「電氣連接」轉向了複雜的「空間輻射」驗證。


ree

Sub-6 GHz 時代:傳導測試的確定性


在 6 GHz 以下的頻段,電磁波展現出相對「友善」的物理特性,這包括了較低的大氣衰減、強大的建築穿透能力,以及良好的繞射特性(即訊號能有效「繞過」障礙物),數十年來,從 2G 到 4G LTE,乃至 5G 的早期部署,都深度依賴這些特性來實現廣域、可靠的行動覆蓋。



傳導測試的物理基礎


在 Sub-6 GHz 的系統設計中,天線單元與射頻收發晶片(Transceiver)通常是分離的實體,它們透過電路板 (PCB) 上的傳輸線(Trace)或短距離同軸纜線相連,這種分離式架構,為射頻測試提供了一個關鍵的「介面」——一個標準化的 50 歐姆物理連接埠(例如 SMA 或 U.FL 接頭)。


傳導測試 (Conducted Test) 的概念應運而生,透過 RF 纜線,待測物 (DUT) 的天線埠被直接連接到測試儀器(如頻譜分析儀、向量訊號分析儀等),這種方法建立了一個封閉、受控的測試環境。


隔離、穩定與可重複的優勢


傳導測試的核心優勢在於其高度的「確定性」:


  1. 環境隔離 (Isolation): 高品質的同軸電纜本身就是一個完美的電磁屏蔽體,DUT 的訊號在一個完全封閉的路徑中傳輸到儀器,徹底排除了外界環境中無處不在的干擾源——無論是公共 Wi-Fi、廣播電視訊號,還是其他無線設備的輻射。儀器所捕捉到的,是 DUT 最純淨的原始電氣性能。

  2. 穩定的可重複性 (Repeatability): 在傳導路徑中,唯一的變數是纜線、轉接頭和衰減器的固定損耗,這些損耗值是靜態、已知且極易透過儀器的校準程序進行精確補償(De-embedding)的。這確保了測試結果的高度一致性,無論是在研發實驗室、生產線,還是全球不同地點的認證機構,只要遵循相同的校準流程,測得的數據便具有全球一致的可比性。

  3. 清晰的故障界定 (Fault Isolation): 當測試結果(如 EVM 或 ACLR)不符合規範時,傳導測試允許工程人員清晰地進行故障隔離,問題是出在功率放大器 (PA) 的非線性,還是混頻器 (Mixer) 的洩漏,或是濾波器的響應不佳?可以透過分級測試,精確定位問題根源。


在 Sub-6 GHz 時代,測試的複雜性主要集中在訊號調變本身的演進(如從 QPSK 到 1024-QAM),但測試的「物理介面」——那條可靠的 RF 纜線——始終是穩固不變的錨點。


毫米波的物理屏障


當頻譜需求驅使行業向 28 GHz、39 GHz 乃至更高頻段探索時,物理定律展現了其嚴苛的另一面。毫米波頻段雖然提供了數千兆赫 (GHz) 的龐大頻寬,但其傳播特性卻充滿挑戰。


屏障一:劇烈的傳播損耗 (Path Loss)


自由空間路徑損耗 (FSPL) 與頻率的平方成正比,這條基礎物理定律意味著,在相同距離下,30 GHz 訊號的損耗比 3 GHz 訊號要高出 100 倍(即 20 dB)。


這種指數級增長的衰減是驚人的,毫米波訊號在空氣中傳播的距離極短,能量耗散極快,Sub-6 GHz 訊號若能覆蓋一個街區,毫米波訊號在同等功率下可能僅能覆蓋一個房間。


屏障二:光學化的脆弱傳播


毫米波的波長極短(例如 30 GHz 時波長僅 10 毫米),使其傳播行為更接近「光學」而非傳統「無線電」:


  • 穿透力極差:Sub-6 GHz 訊號可穿牆而過,而毫米波訊號會被絕大多數日常物體嚴重削弱,包括玻璃、牆體,甚至是用戶的手掌或身體。

  • 繞射能力匱乏:訊號幾乎無法「繞過」障礙物,嚴重依賴「視線傳播」(Line-of-Sight, LoS)。


物理定律的必然推論:波束成形


面對如此嚴峻的損耗和脆弱的傳播特性,系統設計只有一條出路:必須將有限的能量高度聚焦。


傳統的「廣播式」發射(像燈泡一樣照亮所有方向)在毫米波頻段是不可行的,系統被迫採用大規模天線陣列(Massive Antenna Arrays),透過精確控制陣列中每個天線單元的相位和幅度,將所有能量「匯聚」成一道或多道極窄的波束 (Beam)


這項被稱為波束成形 (Beamforming) 的技術,如同將燈泡的能量匯聚成一道高強度的雷射筆,以此定向補償巨大的路徑損耗,在毫米波系統中,波束成形並非「附加功能」,而是系統得以運作的「先決條件」。


整合的浪潮:測試點的消失


波束成形的需求,進一步引發了 RF 系統架構的根本性革命,並最終導致了傳導測試介面的終結。


在毫米波的高頻下,傳統 PCB 上的銅箔走線本身就是一個劣質的「天線」和「衰減器」,訊號在電路板上僅傳輸幾公分的距離,其損耗就可能高到無法接受,同樣地,傳統的同軸纜線和連接器,在這些頻率下的性能、成本和一致性都面臨巨大挑戰。


唯一的解決方案是極致的「整合」


系統設計師被迫將射頻鏈路的關鍵元件——包括功率放大器 (PA)、低噪聲放大器 (LNA)、移相器 (Phase Shifter),乃至天線輻射單元 (Antenna Element) 本身——全部「共同封裝」在一個極小的半導體模組中。


這就是整合天線封裝 (Antenna in Package, AiP) 技術。


決定性的轉捩點


AiP 的出現,是 RF 測試方法論上的一個決定性轉捩點,在 AiP 模組內部,RF 訊號在晶片(Die)上產生或處理後,僅經過幾毫米的封裝內部走線,就「立即」透過封裝體表面的微型天線單元,以電磁波的形式輻射到空中


那個工程界依賴了數十年、作為傳導測試基礎的、標準化的 50 歐姆物理同軸連接點,在 AiP 設計中被徹底「消除」了。


典範轉移:空中傳輸測試 (OTA) 的必然


當物理連接點不復存在,測試的唯一途徑便是「在空中捕捉訊號」,空中傳輸測試 (Over-the-Air, OTA) 從此成為毫米波驗證的唯一且必然的選擇。


這迫使測試環境從一個可預測的「電氣世界」轉移到一個複雜的「空間物理世界」,測試必須在電波暗室 (Anechoic Chamber) 中進行,利用高精度的定位系統和探測天線,來「接收」並分析 DUT 輻射出來的電磁波。


空間量測的全新複雜性


OTA 測試引入了傳導測試時代聞所未聞的複雜性:


  • 空間校準:傳導測試只需校準一條纜線的損耗,OTA 測試則必須校準整個三維測試空間,DUT 與探測天線之間的距離(即「路徑損耗」)、兩者的精確對準、空氣溫濕度,乃至暗室吸波材料的微小反射,都成為了量測不確定性 (Measurement Uncertainty) 的來源。

  • 環境控制:電波暗室(字面意思是「無回音的房間」)的造價高昂,其目的是利用牆壁上的金字塔狀吸波材料「吞噬」所有電磁波,模擬無限遠的自由空間,任何不完美的吸收或反射(例如來自 DUT 的固定支架),都會污染量測結果。

  • 可重複性挑戰:實現 OTA 測試的可重複性,需要對機械定位精度、儀器穩定性和環境變異進行極其嚴苛的控制。


測試指標的重塑:從「功率」到「空間特性」


更為根本的轉變,在於測試「標的」的變化,由於波束成形的存在,DUT 的性能不再是一個靜態的、全向一致的數值,而是一個隨方向動態變化的函數


告別傳導功率,迎接 EIRP


「傳導功率」(PA 輸出了多少瓦)在 AiP 模組中已失去量測意義,取而代之的,是等效全向輻射功率 (Equivalent Isotropically Radiated Power, EIRP)


EIRP 是一個「方向性」指標,它量化的是 DUT「在特定方向上」,經過天線陣列的波束聚焦增益後,實際輻射出的能量強度,同一個 DUT,其主波束方向的 EIRP 可能極高,而僅僅偏離幾度的旁瓣方向,其輻射能量可能驟降數十倍。


驗證空間行為


因此,OTA 測試的核心任務,是驗證 DUT 的「空間行為」,測試儀器必須回答一系列全新的問題:


  1. 波束指向準確性:當系統指令波束指向方位角 30 度、俯仰角 15 度時,實際的能量波束峰值是否精確指向該座標?

  2. 波束寬度與形狀:波束是過「胖」還是過「瘦」?波束的 3D 形狀是否符合設計預期?

  3. 旁瓣電平 (Sidelobe Levels):在主波束(目標方向)之外,洩漏到其他方向的能量(旁瓣)有多低?旁瓣是潛在的干擾源,受到嚴格的法規限制。

  4. 動態波束切換 (Beam Switching):當模擬用戶移動時,系統從一個波束切換到下一個波束的反應有多快?在切換的瞬間,訊號品質 (EVM) 是否會瞬間惡化?


不可逆轉的演進


從 Sub-6 GHz 的傳導測試,到毫米波的 OTA 測試,這場變革是深刻且不可逆轉的,它並非由某家公司或某個標準組織「發明」,而是由高頻物理定律和半導體整合趨勢共同「推動」的必然結果。


射頻測試的範疇已經被永久性地擴展了。它不再是單純的「電氣性能」驗證,而是演變為一門複雜的、融合了RF 電路、天線物理學與控制演算法的「系統級空間性能」評鑑科學。

Subscribe to AmiNext Newsletter

Thanks for submitting!

  • LinkedIn
  • Facebook

© 2024 by AmiNext 金融與科技筆記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