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Microwave 101】RF-SoC 策略解析:為何 AMD 與 Intel 正在重組 5G 與國防的射頻價值鏈?

  • 作家相片: Sonya
    Sonya
  • 10月29日
  • 讀畢需時 6 分鐘

從 [RF-SoC 晶片整合] 到 [產業價值鏈重組] 的決策路徑


一個強烈的技術訊號正衝擊著射頻 (RF) 產業:過去涇渭分明的「數位」與「類比」邊界,正在一片矽晶片上迅速消失,這就是 RF-SoC (射頻系統單晶片) 帶來的架構革命,由 AMD (憑藉其 Xilinx Zynq 平台) 和 Intel (憑藉其 Agilex 晶片) 等數位巨頭領軍,這股趨勢正將高速的類比數位轉換器 (ADC/DAC) 與中頻 (IF) 電路,直接整合進強大的 FPGA (現場可程式化邏輯閘陣列) 核心中。


對決策者而言,這不是一則單純的「晶片升級」新聞,這是一個根本性的產業重組訊號,它意味著傳統 RF 系統中,負責「翻譯」的中頻元件鏈(混頻器、濾波器、ADC/DAC)正在被「設計出去」(designed out),其價值被 RF-SoC 平台所「吞噬」,本文從策略層面,解析決策者應如何看待這場由數位晶片主導的 RF 產業變革,以及它如何重塑 5G O-RAN、衛星通訊與國防電子的未來賽道。


ree

觀測到的「技術訊號」(The Technical Signal)


傳統上,一個 RF 系統(如基地台)的架構就像一條分工精細的「工業生產線」。


  • 商業比喻:「傳統的聯合國翻譯流程」

    • 天線 (RFFE): 負責「接收」原始訊號(外語演講)。

    • 中頻 (IF) 鏈: 一群獨立的「翻譯官」(混頻器)和「速記員」(ADC/DAC),他們將「外語」(高頻 RF)轉譯成「聯合國官方語言」(中頻 IF),再轉錄為「數位文字檔」(數位基頻)。

    • 數位基頻 (Digital): 坐在後台的「編輯室」,負責處理「數位文字檔」。


這個流程運作良好,但「翻譯官」和「速記員」團隊佔據大量空間、消耗大量電力,且反應緩慢。


RF-SoC 的出現,徹底顛覆了這個流程。



訊號一:數位巨頭的「跨界」進擊


最強烈的訊號,來自非傳統 RF 領域的玩家,AMD (透過收購 Xilinx-賽靈思) 和 Intel,這兩家數位邏輯的霸主,正大舉進軍 RF 領域,他們推出的 RF-SoC 平台,等同於直接在「編輯室」(FPGA) 裡內建了「AI 即時翻譯系統」。


訊號二:「類比-數位邊界」的消失


RF-SoC 的核心技術突破,是將極高取樣率的 ADC 和 DAC 直接整合在數位晶片上,這被稱為「直接 RF 取樣」(Direct RF-Sampling)。


  • 商業比喻:「AI 同步口譯」

    • RF-SoC 跳過了所有中間的「翻譯官」(中頻 IF 鏈),它能直接「聆聽」天線傳來的「外語原文」(高頻 RF 訊號),並即時將其轉換為「數位文字檔」。

    • 這使得「類比-數位」的邊界,從過去的基頻主板,被一步推到了「天線的正後方」。


訊號三:「軟體定義一切」的落地


RF-SoC 最大的商業價值,在於它讓「軟體定義射頻」(Software-Defined Radio, SDR) 從軍用級的昂貴玩具,變成了可大規模商用的平台。


過去,RF 系統的性能(例如支援的頻段、頻寬)在出廠時就由硬體「焊死」了,而 RF-SoC 搭配 FPGA,意味著營運商或開發商可以透過「軟體更新」,在同一套硬體上,即時改變其 RF 功能——例如,今天這台基地台支援 3.5GHz 頻段,明天透過軟體升級,就能支援 4.9GHz 頻段,或從 5G 轉為衛星通訊模式。


轉譯為「商業影響」(Translating to Business Impact)


當技術訊號清晰,商業影響便隨之而來,RF-SoC 正在從根本上改變 RF 產業的「利潤池」分佈。


影響一:新市場的浮現 (O-RAN 與白牌基地台)


RF-SoC 是 5G O-RAN (開放無線接取網路) 概念得以實現的關鍵硬體基石,O-RAN 目的在打破 Ericsson、Nokia、Huawei 等傳統電信設備巨頭的封閉體系,實現基地台硬體的「白牌化」。


  • 策略意涵: 台灣的系統整合大廠(如廣達 (Quanta)仁寶 (Compal)鴻海 (Foxconn))得以切入高毛利的電信設備市場,他們可以直接向 AMD 或 Intel 採購 RF-SoC 這顆「超級大腦」,然後像組裝伺服器一樣,專注於系統整合與軟體加值,打造出 O-RAN 基地台(稱為 RU, Radio Unit),賣給全球電信商。


影響二:現有玩家的威脅 (中頻元件的「中空化」)


這是 RF-SoC 帶來的最大衝擊,當 ADC/DAC 與 IF 功能被整合進 SoC 後,那些專門銷售「分立式」高速 ADC/DAC、混頻器、中頻放大器的傳統類比 RF 廠商(例如 Analog Devices, Texas Instruments 的部分產品線)將面臨「價值中空化」的威脅。


他們的客戶(系統廠)不再需要採購這些零散的「中頻翻譯官」,而是轉向 AMD/Intel 購買「AI 即時翻譯系統」。


影響三:價值鏈的轉移 (從「中頻」到「RFFE 模組」)


RF-SoC 並沒有「吞噬」掉所有的 RF 元件,事實上,它讓某一類元件變得「更加重要」,RF-SoC 解決了「中頻到數位」的問題,但它無法解決「天線端的高頻」問題,這就是 RF 前端模組 (RFFE)


  • 商業比喻: 你的「AI 翻譯系統」(RF-SoC) 再強大,你終究需要一個「高品質的麥克風」(接收端 RFFE)和一個「大功率的擴音喇叭」(發射端 RFFE,即功率放大器 GaN PA)。

  • 策略意涵: 價值鏈被壓縮到「兩端」,一端是 AMD/Intel 掌握的「數位 RF 平台」;另一端則是 Qorvo、Skyworks、Broadcom,以及台灣的穩懋 (WIN) 所擅長的「高性能 RFFE 模組」。

  • RF-SoC 要求 RFFE 必須支援更寬的頻寬(因為 SDR 需要靈活性)和更高的線性度(以配合複雜的數位校正演算法),這反而提高了 RFFE 的技術門檻。


高層戰略思考 (C-Level Strategic Thinking)


面對這場由數位巨頭發動的架構革命,不同玩家必須有截然不同的戰略思考。


應對策略:進攻、防禦或觀望?


  • 對於「系統整合廠 / O-RAN 玩家」(進攻方):

    • 策略: 全力進攻。RF-SoC 是你們切入電信市場的「屠龍刀」。

    • 思考點: 應將資源從傳統 RF 硬體設計,轉向「軟體整合」與「數位預失真 (DPD) 演算法」的開發,誰能將 RF-SoC 與 RFFE(特別是 GaN PA)之間的效能「榨乾」,誰就是 O-RAN 的贏家。

  • 對於「傳統 RF 元件商」(防禦方):

    • 策略: 立即轉型,防禦核心資產。

    • 思考點:

      1. 放棄中頻: 承認「分立式中頻」市場正在萎縮,停止在該領域的無效研發。

      2. 強化 RFFE 護城河: 加倍投資 GaN、GaAs 等化合物半導體技術,打造 RF-SoC 無法整合的「高性能 RFFE 模組」。

      3. 擁抱 SiP: 發展「系統級封裝」(SiP) 技術,主動將 RFFE 與濾波器等被動元件「打包」成一個完整的模組,為 RF-SoC 提供「即插即用」的解決方案。


資源配置的優先序 (Resource Allocation Priority)


  • R&D 戰場轉移: 企業的研發資源,應從「單點元件的 RF 效能」,轉移到「模組級的整合能力」與「數位-類比協同設計」上。

  • 人才結構改變: 未來的 RF 團隊,不能再只有「類比 RF 工程師」,團隊中必須包含「FPGA 工程師」、「演算法工程師」與「韌體工程師」,不懂「數位」的 RF 公司,將無法與 RF-SoC 平台對話。


策略結語:投資人該關注的訊號


對於投資人而言,RF-SoC 趨勢是判斷 RF 領域「贏家」與「輸家」的關鍵分水嶺,這場「大整合」正在重塑產業的利潤結構,請關注以下三個訊號


  1. 訊號一:追蹤「數位巨頭」的 RF 營收。

    • 密切關注 AMD (Xilinx 部門) 與 Intel (Altera/PSG 部門) 在「通訊」與「航太國防」領域的營收增長,他們的增長,很可能來自於對傳統類比 RF 廠商「市佔率」的侵蝕。

  2. 訊號二:辨識「瀕危」的元件供應商。

    • 審慎評估那些產品線高度集中在「分立式高速 ADC/DAC」或「中頻 IF 鏈元件」的類比 RF 公司,它們正處於價值鏈被「中空化」的風暴中心,除非它們能證明已成功轉型為「RFFE 模組」或「SiP 解決方案」供應商。

  3. 訊號三:鎖定「新護城河」的建立者 (RFFE)。

    • RF-SoC 不僅沒有威脅到「RFFE 模組」,反而提高了它的技術門檻,那些掌握 GaN/GaAs 核心製程(如穩懋)、具備寬頻 RFFE 模組設計能力(如 Qorvo、Skyworks),或能提供 O-RAN RFFE 完整解決方案的企業,它們的價值護城河反而因此變得更深。



如果你覺得 Aminext 這次的整理有幫到你,哪怕只有一點點啟發,能不能按下「喜歡」或「轉發」分享給可能需要的朋友呢? 你的每一個小小支持,都是讓我能繼續堅持、為大家追蹤最新趨勢的最大動力! 謝謝你看到最後!

Subscribe to AmiNext Newsletter

Thanks for submitting!

  • LinkedIn
  • Facebook

© 2024 by AmiNext 金融與科技筆記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