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世紀能源對決:核分裂、核融合與氫能技術大比拚|深度解析發展現況、瓶頸與未來展望

  • 作家相片: Sonya
    Sonya
  • 6月30日
  • 讀畢需時 10 分鐘

面對日益嚴峻的氣候變遷與能源轉型壓力,人類能否找到終極的潔淨能源解答?核能的兩種面貌——穩定但具爭議的核分裂,以及潛力無限但遙遠的核融合,與被譽為「未來燃料」的氫能,它們各自的發展走到了哪一步?又將如何在未來的能源版圖中扮演關鍵角色?本文將帶您深入這場關乎未來的能源競賽,從核心原理、技術挑戰到市場潛力,進行一次全面的剖析與比較。


能源轉型的十字路口:為何我們需要比較核能與氫能?


全球對能源的需求持續增長,但傳統化石燃料帶來的碳排放已成為地球環境不可承受之重。實現「淨零排放」目標,尋找可持續、低碳甚至零碳的能源解決方案,已是刻不容緩的全球共識。在此背景下,核能以其強大的能量輸出和近乎零碳排放的發電過程,持續在能源討論中佔據重要位置;而氫能則憑藉其作為清潔能源載體的多樣化應用潛力,被視為推動深度脫碳的明日之星。


核能主要分為核分裂(Nuclear Fission)與核融合(Nuclear Fusion)。核分裂技術相對成熟,是目前部分國家電力供應的穩定基載來源。核融合則被譽為能源的「聖杯」,理論上能提供更龐大、更潔淨的能源,但技術挑戰極高,仍處於實驗研發階段。氫能則是一種二次能源,需透過特定方式從含氫物質中提取,其「綠色」與否取決於製程的碳足跡。


理解這三種技術的特性、發展現況、優勢與瓶頸,對於擘劃未來能源藍圖至關重要。它們之間並非全然的競爭關係,更有可能在未來的能源系統中扮演互補的角色。


核能解密(一):穩定基載——核分裂技術



核分裂是什麼?運作原理與發電機制


核分裂,或稱核反應,是指一個重原子核(如鈾-235 或鈽-239)在中子撞擊下分裂成兩個或多個較輕的原子核,同時釋放出巨大能量和更多中子的過程。這些新產生的中子可以繼續引發其他重原子核的裂變,形成所謂的「鏈式反應」。在核電廠中,這個過程在反應爐內受到精確控制,釋放的熱能被用來將水加熱成高溫高壓的蒸汽,進而推動汽輪機轉動發電機,產生電力。


常見的反應爐類型包括壓水式反應爐(PWR)和沸水式反應爐(BWR),它們構成了全球核電廠的主力。


現況與挑戰:成熟技術的兩難


核分裂技術發展至今已超過半個世紀,是相對成熟的低碳發電技術。全球約有 30 個國家運行著超過 400 座核反應爐,提供了全球約 10% 的電力。許多國家,特別是在能源自主與減碳壓力下,仍將核分裂視為重要的能源選項。


然而,核分裂技術也面臨著顯著的挑戰:


  • 核廢料處理:高放射性核廢料需要長期安全的儲存與處置,是核電發展中最具爭議的問題之一。

  • 核安全疑慮:儘管現代核電廠的安全標準極高,但歷史上的核事故(如車諾比、福島)使得公眾對於核安全抱持疑慮。

  • 社會接受度:受到上述因素影響,核能在部分地區的社會接受度不高,影響其發展進程。

  • 建廠成本與週期:大型核電廠的建設成本高昂,且建設週期長,對投資者和政府財政構成壓力。


為應對這些挑戰,**小型模組化反應爐(Small Modular Reactors, SMRs)**成為近年來的研發熱點。SMRs 具有更小的體積、標準化設計、工廠預製、較低的初始投資和更靈活的部署等優點,被認為有潛力提升核能的安全性、經濟性和應用彈性。


核能解密(二):終極聖杯?——核融合技術



核融合是什麼?太陽能量的地球模擬


核融合是兩個較輕的原子核(如氫的同位素氘和氚)在高溫高壓條件下結合形成一個較重的原子核(如氦),並釋放出巨大能量的過程。這正是太陽及其他恆星產生光和熱的原理。若能在地球上實現可控核融合,將有望獲得幾乎無限的潔淨能源。


實現可控核融合的主要技術路徑有兩種:


  • 磁約束融合(Magnetic Confinement Fusion, MCF):利用強大的磁場將數億攝氏度的電漿(已游離的氣體)約束在特定空間內,避免其接觸反應器壁材,從而達到融合條件。**托卡馬克(Tokamak)仿星器(Stellarator)**是此路徑的代表性裝置。


  • 慣性約束融合(Inertial Confinement Fusion, ICF):使用高功率雷射或粒子束從各個方向瞬間轟擊一個含有融合燃料的小球,使其內爆、升溫、加壓至融合條件。


現況與挑戰:漫漫長路與曙光


核融合研究已進行數十年,儘管取得了顯著進展,但距離商業化發電仍有漫漫長路。主要的挑戰在於:


  • 實現能量增益(Q > 1):即融合反應產生的能量必須大於輸入以維持反應的能量。這是核融合能否商業化的核心指標。

  • 電漿穩定性控制:在極端高溫高壓下長時間穩定約束電漿極其困難。

  • 材料科學:需要開發能夠承受高溫、高中子通量等極端環境的反應爐材料。

  • 氚的增殖與處理:氚是主要的融合燃料之一,但自然界存量稀少且具有放射性,需要在反應爐內部通過鋰來增殖。


儘管挑戰重重,全球科研人員仍在不懈努力。大型國際合作項目如國際熱核融合實驗反應爐(ITER)正在法國建設中,重點在驗證核融合發電的科學與技術可行性。此外,一些私人企業也憑藉創新的技術路徑和雄厚的資金投入,加入了這場競賽,並在近年取得了一些令人鼓舞的實驗突破,例如美國勞倫斯利佛摩國家實驗室(LLNL)的國家點火設施(NIF)多次實現了能量淨增益。


科學家們普遍預期,核融合的商業化發電可能仍需數十年時間,但其一旦成功,將對人類能源未來產生革命性影響。


氫能崛起:多功能零碳載體



氫能是什麼?宇宙中最豐富的元素如何發力?


氫是宇宙中含量最豐富的元素,其燃燒產物僅為水,因此被視為一種極具潛力的清潔能源。然而,地球上幾乎不存在純態的氫氣,它通常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如水 H₂O、碳氫化合物 CH₄ 等)。因此,氫能是一種二次能源能源載體,需要通過消耗一次能源(如化石燃料、核能、再生能源)來製取。


作為能源載體,氫的優勢在於:


  • 高能量密度(按質量計):單位質量的氫所含能量遠超化石燃料。

  • 多樣化應用:可透過燃燒直接產生熱能,或通過燃料電池轉換為電能,應用於交通、工業、建築、發電等多個領域。

  • 可儲存可運輸:可以氣態、液態或固態儲氫材料的形式進行儲存和運輸,有潛力解決再生能源間歇性的問題。


氫的「顏色」光譜:從灰氫到綠氫


根據製取來源和過程中的碳排放情況,氫通常被賦予不同的「顏色」標籤:


  • 灰氫(Grey Hydrogen):主要通過天然氣蒸汽重組或煤炭氣化製取,過程中會產生大量二氧化碳排放,是目前成本最低、產量最大的氫。

  • 藍氫(Blue Hydrogen):製取方式與灰氫類似,但配合碳捕捉、利用與封存(CCUS)技術,減少大部分碳排放。其「藍色」程度取決於碳捕捉效率。

  • 綠氫(Green Hydrogen):通過電解水製取,且電解過程所用電力完全來自可再生能源(如太陽能、風能)。這是真正意義上的零碳氫,也是未來氫能發展的主要方向。

  • 粉紅氫/紫氫/黃氫(Pink/Purple/Yellow Hydrogen):指使用核能作為電力來源電解水製氫。


應用場景與產業鏈


氫能的應用潛力廣泛:


  • 交通運輸:氫燃料電池車(FCEV)具有零排放、長續航、加氫時間短等優點,被視為長途重載運輸和部分乘用車的解決方案。

  • 工業原料與燃料:在煉油、合成氨、甲醇等傳統工業領域,氫是重要原料;未來可替代化石燃料用於鋼鐵、水泥等高耗能行業的脫碳。

  • 儲能與發電:利用可再生能源的剩餘電力電解水製氫儲存,在需要時再通過燃料電池發電或直接燃燒,實現電網的削峰填谷。

  • 建築供暖:部分地區探索將氫氣混入天然氣管道或直接使用氫氣供暖。


現況與挑戰:成本、儲運與基礎設施


儘管前景廣闊,氫能的規模化應用仍面臨諸多挑戰:


  • 綠氫生產成本高昂:目前綠氫的生產成本遠高於灰氫,主要受制於可再生能源發電成本和電解槽設備成本。

  • 氫氣儲存與運輸的技術瓶頸:氫氣密度低,需要高壓壓縮、低溫液化或使用固態儲氫材料,這些都增加了儲運的難度和成本。

  • 基礎設施建設滯後:加氫站等基礎設施的匱乏,限制了氫燃料電池車的推廣。大規模氫氣管網的建設也需要巨額投資。

  • 標準與法規待完善:全球範圍內尚未形成統一的氫能技術標準、安全規範和市場機制。



全面大比拚:核能 vs. 氫能


為了更清晰地比較核分裂、核融合與氫能(此處主要指綠氫,作為未來清潔能源的代表),我們從多個維度進行分析。


表格一:基礎特性與資源需求比較

比較維度

核分裂 (U-235)

核融合 (氘-氚)

氫能 (綠氫,電解水)

能量密度

極高

極高

高 (按質量),低 (按體積)

燃料來源

鈾礦

氘 (海水)、氚 (鋰增殖)

水、可再生電力

資源蘊藏

有限,但可用數十年至百年

氘幾乎無限,鋰資源相對豐富

水資源豐富,可再生能源潛力大

碳排放 (生命週期)

極低 (主要在建廠與採礦)

理論上極低 (無長壽命放射性廢料)

取決於製氫電力來源 (綠氫近零)

主要廢棄物

高放射性核廢料、低中階廢棄物

氦氣、活化材料 (壽命較短)

無 (副產物氧氣)



表格二:技術成熟度、成本與安全性比較


比較維度

核分裂

核融合

氫能 (綠氫)

技術成熟度

成熟,持續改進 (如 SMR)

研發階段,預計數十年後商業化

關鍵技術成熟,系統整合與規模化中

建設/生產成本

大型反應爐初始投資高

研發及未來建設成本極高

電解槽與可再生能源成本持續下降

發電/產氫成本

燃料成本低,運維成本中等

未知,潛在燃料成本極低

目前高於灰氫,目標與灰氫競爭

安全性

需嚴格安全措施,有事故風險

理論上固有安全性高,無失控風險

氫氣易燃易爆,需安全儲運規範

環境影響 (常規運行)

近零碳排,需處理核廢料

近零碳排,廢棄物放射性低且壽命短

零碳排 (若為綠氫)

供應鏈穩定性

燃料供應受地緣政治影響

燃料來源廣泛,不易受限

取決於可再生能源設備與水資源

發展潛力/瓶頸

SMRs、事故容錯燃料;廢料、接受度

實現能量增益、材料;潛力巨大

降成本、儲運技術、基礎設施



表格三:應用領域與市場前景


比較維度

核分裂

核融合

氫能 (綠氫)

主要應用

基載電力

基載電力 (未來)

交通、工業、儲能、化工原料、發電

基載/尖載適用性

優良基載電源

優良基載電源 (未來)

可用於基載 (燃料電池發電),更適於儲能與調峰

與現有系統整合

已整合入電網

需新建基礎設施 (未來)

可利用部分現有天然氣管網 (摻氫),需新建加氫站等

市場規模預期

穩定,SMRs 可能帶來增長

巨大潛力,但時間表不確定

快速增長,多個萬億美元級市場潛力



製造或實作挑戰與研究突破


  • 核分裂:核心挑戰仍圍繞核廢料的長久安全處置提升公眾接受度。SMR 的發展旨在透過設計革新提升安全性與經濟性,但其商業模式和監管框架仍待驗證。先進事故容錯燃料(ATF)的研究則致力於從根本上提升燃料芯塊在事故工況下的安全性。


  • 核融合:最大的挑戰在於實現並維持穩定的淨能量增益。這需要克服等離子體物理、超導磁體技術、耐輻照材料科學以及氚的有效增殖與循環利用等多方面的技術難關。近年來,如 LLNL 的 NIF 實驗和一些私營公司的進展,顯示了在特定條件下達成能量增益的可能性,為未來注入了信心。


  • 氫能降低綠氫生產成本是其規模化發展的關鍵,這有賴於可再生能源成本的進一步下降和電解槽技術的效率提升與規模化生產。同時,高效、安全、低成本的儲氫和運氫技術(如高壓氣態儲氫、液氫、固態儲氫、液態有機儲氫載體 LOHC 等)的突破,以及大規模加氫基礎設施的建設,也是亟待解決的瓶頸。


未來能源的協奏曲:核能與氫能的協同與展望


展望未來,核能(特別是核分裂的 SMRs 和長遠來看的核融合)與氫能之間並非零和博弈,反而具有巨大的協同潛力。


  • 核能製氫:核電廠可以提供穩定、大規模、低碳(對於核能而言)或零碳(對於核融合而言)的電力和高溫蒸汽,用於電解水製氫或更高效的高溫蒸汽電解(SOEC)製氫。這種「粉紅/紫/黃氫」可以有效降低綠氫對可再生能源波動性的依賴,並提高核電廠的容量因子和經濟效益。


  • 互補角色:核能作為強大的基載電源,可以為電網提供穩定性;而氫能作為靈活的能源載體和儲能介質,可以彌補可再生能源的間歇性,並在交通、工業等難以電氣化的領域實現深度脫碳。兩者結合,有助於構建更具韌性和可持續性的未來能源系統。


政策支持、技術創新、國際合作以及市場機制的建立,將是推動這兩種能源技術發展的關鍵因素。許多國家已經將核能的持續發展和氫能的戰略佈局納入其能源轉型和氣候目標的核心路徑。


結論:能源的未來,選擇與挑戰並存


核分裂技術以其成熟度和能量密度,在當前及可預見的未來仍將是重要的低碳電力來源,尤其是在 SMRs 等創新技術的推動下,有望克服部分固有挑戰。核融合技術儘管道阻且長,但其無窮的潛力使其成為人類追求終極能源解決方案的希望所在,每一次實驗的突破都牽動著全球的目光。氫能則以其多功能性和作為清潔能源載體的角色,在交通、工業、儲能等領域展現出廣闊的應用前景,綠氫的發展更是能源轉型的關鍵一環。


沒有任何一種單一技術可以完美解決所有的能源問題。未來的能源格局,極有可能是多種潔淨能源技術(包括核能、氫能、太陽能、風能等)協同發展、各展所長的多元化圖景。我們面臨的選擇是複雜的,挑戰也是巨大的,但持續的科研投入、技術創新和明智的政策引導,將引領我們朝著更清潔、更安全、更可持續的能源未來不斷邁進。

Subscribe to AmiNext Newsletter

Thanks for submitting!

  • LinkedIn
  • Facebook

© 2024 by AmiNext 金融與科技筆記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