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透視未來:AR 眼鏡核心技術深度拆解與最新發展趨勢

  • 作家相片: Sonya
    Sonya
  • 6月30日
  • 讀畢需時 11 分鐘

從科幻想像到觸手可及,AR 眼鏡(Augmented Reality Glasses,擴增實境眼鏡)正站在虛實融合浪潮的尖端;它被視為繼智慧型手機之後的下一個重要計算平台入口,有潛力徹底改變我們的互動、工作與生活方式;然而,要將數位資訊無縫疊加到現實世界,創造出真正沉浸且自然的體驗,需要克服光學、顯示、感知、互動與運算等多方面的重重技術挑戰。


本文將帶您深入淺出地探索 AR 眼鏡背後的關鍵技術,從基礎原理到前沿發展,無論您是充滿好奇的技術愛好者,抑或是尋求深入見解的專業開發者或研究人員,都能在此找到所需的洞見;我們將一同剖析 AR 眼鏡如何運作、面臨哪些瓶頸、以及未來可能的演進路徑。


AR 眼鏡是什麼?為何是下一代計算平台入口?


簡單來說,AR 眼鏡是一種穿戴式裝置,它能夠將電腦生成的影像、聲音或其他感官資訊疊加到使用者所看到的真實世界視野中;想像一下,走在陌生街道上,導航箭頭直接浮現在您眼前的道路上;或者在組裝家具時,虛擬的指示步驟就疊加在實際零件旁;又或是在社交場合,初次見面的人名片資訊自動顯示在他們身旁;這就是 AR 眼鏡描繪的未來願景。


與完全沉浸式的 VR(Virtual Reality,虛擬實境)不同,AR 強調的是數位資訊與現實環境的「融合」與「互動」;使用者仍然能感知周遭的真實世界,數位內容則作為一種「增強」層存在;正是這種特性,讓 AR 眼鏡被認為比 VR 更具備融入日常生活的潛力;它不需將使用者與現實隔絕,反而能提升我們在真實世界中的能力與效率;從工業維修、遠程協作、醫療手術輔助,到教育培訓、導覽導購、乃至日常的資訊獲取與娛樂,AR 眼鏡的應用場景極其廣泛,這也是它被寄予厚望,視為可能開啟下一代計算平台大門的關鍵原因。


核心原理深入解析:光線如何「欺騙」你的眼睛?


AR 眼鏡的核心魔法在於其光學顯示系統;它的目標是將微型顯示器產生的影像,透過一系列光學元件,投射到使用者的眼睛裡,並讓這些虛擬影像看起來像是穩定地「錨定」在真實世界中的某個位置;這個過程主要涉及兩個關鍵部分:微顯示器(Microdisplay)和光學合束器(Optical Combiner)。


微顯示器是影像的來源,負責產生我們想要疊加的數位內容;如同微型的投影機燈泡,它需要具備高解析度、高亮度、高對比度、低功耗和小體積等特性;光學合束器則扮演著「半透明的畫布」角色;它必須能同時讓來自真實世界的光線穿透,並將微顯示器發出的影像光線反射或衍射到使用者眼中;如何設計出既能高效傳遞虛擬影像,又不阻礙或扭曲真實世界視線,同時還能做得輕薄小巧的光學合束器,是 AR 眼鏡最大的技術挑戰之一;想像一下,這就像要在透明的窗戶上清晰地投影影像,同時窗外的風景依然清晰可見,其難度可想而知。


此外,為了讓虛擬影像看起來穩定地「固定」在現實物體上,而不是隨著使用者頭部移動而漂浮不定,AR 眼鏡還需要精確地追蹤使用者的頭部姿態以及周遭環境的結構;這就需要依賴感測器和電腦視覺演算法,也就是接下來會深入探討的 SLAM 技術。


關鍵技術細節探討:顯示、光學、感知與互動


要實現理想的 AR 體驗,多項關鍵技術的整合與突破缺一不可:


  • 微顯示技術(Microdisplay Technologies):

    目前主流的 AR 微顯示技術包括 LCoS(Liquid Crystal on Silicon)、DLP(Digital Light Processing)、Micro-OLED(Micro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和 Micro-LED(Micro Light Emitting Diode)。


    • LCoS 和 DLP 屬於反射式或透射式技術,技術相對成熟,成本較低,但在亮度、對比度和功耗方面可能面臨挑戰;

    • Micro-OLED 是自發光技術,具有高對比度、快反應速度和較低功耗的優點,常用於對比度要求高的場景,但峰值亮度相對較低,且可能存在壽命問題;

    • Micro-LED 被視為極具潛力的下一代顯示技術,它同樣是自發光,且在亮度、對比度、功耗、反應速度和壽命方面均表現出色,尤其在高亮度需求下優勢明顯,非常適合戶外或明亮環境下的 AR 應用;然而,Micro-LED 目前面臨巨量轉移(Mass Transfer)的良率和成本挑戰,是量產的主要瓶頸。


  • 光學合束方案(Optical Combiner Solutions):

    這是決定 AR 眼鏡體積、重量、視場角(Field of View, FoV)、眼動範圍(Eye Box)、光學效率和成像品質的核心。


    • 稜鏡方案(Prism): 如 Google Glass 早期使用的方案,結構簡單,但通常視場角較小,且體積不易縮減;

    • 自由曲面稜鏡/透鏡(Freeform Prism/Lens): 可以實現較大的視場角和較好的成像品質,但設計複雜,成本較高,且可能較厚重,如 HoloLens 早期版本;

    • 離軸反射鏡(Off-axis Mirror/Birdbath): 透過分光鏡和曲面反射鏡組合,成本相對較低,可實現不錯的 FoV 和影像品質,但光學效率較低(通常低於 10%),且體積難以做薄,容易有前方反光問題,常見於一些入門級或特定應用的 AR 裝置;

    • 光波導(Optical Waveguide): 這是目前被認為最有可能實現輕薄、大視場角 AR 眼鏡的主流技術路徑;光波導像是一片薄薄的透明鏡片,利用全內反射原理將微顯示器的光線在鏡片內部傳導,再透過特殊的光學結構(耦出元件)將光線衍射或反射到使用者眼中。

      • 幾何光波導(Geometric Waveguide): 主要利用陣列反射鏡或稜鏡來實現光線的耦入、傳導和耦出;優點是色彩表現較好,技術相對成熟;缺點是製造工藝複雜,成本高,且視場角擴展受限;常被稱為「陣列光波導」;

      • 衍射光波導(Diffractive Waveguide): 利用奈米級的光柵結構(Surface Relief Grating, SRG 或 Volume Holographic Grating, VHG)來實現光線的耦入、擴瞳和耦出;優點是極其輕薄,可實現較大的 FoV 和眼動範圍,易於量產;缺點是可能存在彩虹效應(色散)、零級漏光等問題,且光學效率仍有提升空間(通常在 1% 以下到幾個百分點);這是目前許多主流 AR 眼鏡,包括 HoloLens 2、Magic Leap 2 等採用的方案。


  • 感知與定位技術(Sensing and Tracking):

    為了讓虛擬物件精確疊加在現實世界上,AR 眼鏡需要知道自己在三維空間中的位置和方向(6DoF Tracking),並理解周遭環境的幾何結構;這主要依賴 SLAM(Simultaneous Localization and Mapping,同步定位與地圖構建)技術。

    • SLAM 通常整合來自多個感測器的數據:

      • IMU(Inertial Measurement Unit,慣性測量單元): 包含加速度計和陀螺儀,用於快速追蹤頭部運動,但會隨時間累積誤差;

      • 攝影機(Cameras): 通常是廣角或魚眼鏡頭,用於視覺 SLAM(vSLAM),通過捕捉和分析環境特徵點來定位和建圖;單目、雙目或多目攝影機各有優劣;

      • 深度感測器(Depth Sensors): 如結構光(Structured Light)、飛時測距(Time of Flight, ToF)或立體視覺(Stereo Vision),用於直接獲取環境的深度資訊,提升建圖精度和穩定性;

    • 感測器融合(Sensor Fusion)演算法將這些不同來源的數據結合,提供更穩定、精確、低延遲的 6DoF 追蹤結果。


  • 互動技術(Interaction Methods):

    如何自然、直觀地與虛擬物件互動,是 AR 體驗的關鍵。

    • 手勢追蹤(Hand Tracking): 利用攝影機(尤其是深度感測器)捕捉手部動作,實現直接的虛擬物件抓取、點擊等操作;

    • 眼動追蹤(Eye Tracking): 追蹤使用者注視點,可用於意圖判斷、焦點渲染(Foveated Rendering)以節省算力,或作為輔助輸入方式;

    • 語音辨識(Voice Recognition): 透過麥克風陣列實現語音指令控制;

    • 控制器(Controllers): 類似 VR 手把的實體控制器,提供精確的輸入和觸覺回饋;

    • 環境互動(Environment Interaction): 讓虛擬物件能理解並正確回應真實世界的表面和物理特性(例如,虛擬球可以放在真實桌面上並滾動);



主流 AR 光學方案比較

光學方案

原理簡述

主要優點

主要缺點

離軸反射鏡 (Birdbath)

利用分光鏡將顯示光反射至曲面鏡,再反射回人眼,同時允許環境光穿透

成本相對較低;可實現中等 FoV;成像品質尚可

光學效率低 (亮度損失大);體積較難做薄;前方易反光;眼動範圍受限

自由曲面稜鏡/透鏡

透過特殊設計的非球面稜鏡或透鏡組合,直接將顯示影像折射或反射至人眼

可實現較大 FoV;成像品質較好

設計複雜;成本較高;體積和重量通常較大

幾何光波導 (陣列)

利用半透半反的反射鏡陣列在波導內傳導光線,並將光線導出至人眼

色彩表現較好;無色散問題;相對較成熟

製造工藝複雜 (疊加多層鍍膜鏡片);成本高;良率挑戰;FoV 擴展有限;較厚重

衍射光波導 (光柵)

利用奈米級表面浮雕光柵 (SRG) 或體全像光柵 (VHG) 實現光的耦入、傳導與耦出

極其輕薄;可實現大 FoV;眼動範圍較大;適合量產

可能有彩虹效應 (色散);零級漏光;設計複雜;對製程精度要求高;光效能仍有待提升 (亮度損失)


實作挑戰與前沿研究:輕薄、續航、算力與內容生態


儘管技術不斷進步,但打造出消費者普遍接受的「理想」AR 眼鏡仍面臨諸多挑戰;


  • 尺寸、重量與功耗的平衡(Size, Weight, and Power - SWaP):  使用者期望 AR 眼鏡像普通眼鏡一樣輕便舒適,可長時間佩戴;然而,顯示器、光學元件、感測器、處理器和電池都需要空間和重量,且功耗巨大;如何在有限的體積內塞入所有必要元件,並維持可接受的電池續航力(目前許多裝置僅 1-3 小時),是巨大的工程挑戰;分散式運算(將部分計算任務卸載到手機或雲端)是一種解決思路,但會引入延遲問題。

  • 視場角 vs. 清晰度 vs. 亮度:  目前的 AR 眼鏡很難同時實現大視場角(理想 > 90°,目前多在 30°- 50°)、高解析度(達到視網膜級別)和足夠的戶外亮度(> 2000 nits);擴大 FoV 往往會犧牲解析度或增加光學系統的複雜度和體積;提高亮度則會增加功耗和散熱壓力。

  • 虛實遮擋與融合(Occlusion & Vergence-Accommodation Conflict):  理想的 AR 應該能處理真實物體遮擋虛擬物體(例如,手伸到虛擬物件前面能擋住它),反之亦然;這需要精確、即時的深度感知和渲染;此外,人眼觀看不同距離物體時會自然調節焦點(Accommodation)和視軸匯聚(Vergence),目前多數 AR 顯示系統只能提供固定焦點或有限焦點平面,容易導致視覺輻輳調節衝突(VAC),引發視覺疲勞甚至暈眩;光場顯示(Light Field Display)等前沿技術正試圖解決此問題,但離實用化還有距離。

  • 算力需求與散熱:  即時 SLAM、環境理解、物件辨識、手勢追蹤以及高擬真渲染都需要強大的計算能力,這對輕便型眼鏡的處理器和散熱設計提出了極高要求;邊緣運算和雲端渲染是重要的輔助手段。

  • 內容生態與應用場景: 技術本身再先進,若缺乏引人入勝的內容和實用的應用場景,也很難普及;開發者需要易用的工具和平台來創建 AR 體驗;殺手級應用的出現將是推動市場爆發的關鍵;


前沿研究正聚焦於新材料(如超構表面 Metasurface 用於更高效、小巧的光學元件)、更節能的晶片架構、先進的 SLAM 和 AI 演算法(提升環境理解能力)、以及創新的顯示和光學方案(如全像光學元件、光場顯示)等方向。


應用場景與市場潛力:從工業輔助到日常生活的想像


AR 眼鏡的應用潛力橫跨各行各業:

  • 工業與企業端: 這是目前 AR 技術落地較快的領域;應用包括:

    • 遠程專家指導: 一線工人透過 AR 眼鏡分享視角,遠端專家提供即時標註與指導;

    • 作業流程指引: 將操作步驟、圖表、安全提示直接疊加在設備或工作區域上;

    • 倉儲物流揀貨: 在視野中直接標示貨物位置和揀貨路徑;

    • 設計與協作: 建築師、工程師以 1:1 比例預覽虛擬模型,並進行協同設計;

  • 醫療領域:

    • 手術導航: 將 CT/MRI 影像疊加到病人身體上,輔助醫生精確定位;

    • 醫學教育與培訓: 提供互動式、視覺化的解剖學習和手術模擬;

  • 教育與培訓:

    • 沉浸式學習: 將抽象概念(如分子結構、歷史場景)具象化呈現;

    • 技能實訓: 在安全環境下模擬複雜操作(如駕駛、焊接);

  • 零售與導覽:

    • 虛擬試穿/試戴: 在家試穿衣物、眼鏡或擺放家具;

    • 博物館/景點導覽: 疊加展品資訊、歷史復原場景;

    • 室內導航: 在大型商場或機場提供路線指引;

  • 娛樂與社交:

    • AR 遊戲: 將遊戲場景與現實環境融合;

    • 資訊疊加: 觀看體育賽事時顯示球員數據;社交場合顯示人名資訊;

    • 虛擬螢幕: 隨時隨地投射出大尺寸虛擬螢幕用於工作或觀影。


市場研究機構普遍看好 AR 市場的長期增長潛力,預計未來數年市場規模將達到數百億甚至千億美元級別;然而,短期內高昂的價格、有限的內容、技術瓶頸(如續航、舒適度)仍是普及的主要障礙;企業端應用因其明確的投資回報率,預計將率先成熟;消費級市場的爆發則有待技術進一步突破和殺手級應用的出現。


未來發展趨勢與展望:邁向「真・AR」之路


AR 眼鏡的終極目標是實現所謂的「真・AR」(True AR)或「無感 AR」——像普通眼鏡一樣輕便、全天候佩戴、視場角寬廣、顯示效果逼真自然、互動方式直觀流暢、續航持久,讓數位世界與現實世界無縫融合,要達到這個目標,未來的發展趨勢可能包括:


  • 光學系統的持續進化: 光波導技術將繼續優化效率、色彩、FoV 和良率;超構表面、全像光學等顛覆性技術可能帶來突破;

  • 顯示技術的飛躍: Micro-LED 有望克服量產瓶頸,成為主流;光場顯示等解決 VAC 問題的技術將逐步成熟;

  • 感知與 AI 的深度融合: 更強大的 AI 演算法將提升 AR 眼鏡的環境理解、物件辨識和人機互動能力,使其不僅能疊加資訊,更能「理解」情境並提供主動式智慧服務;

  • 算力架構的革新: 更低功耗、更高性能的專用處理器(可能整合 AI 加速單元),以及更成熟的邊緣-雲協同計算架構;

  • 人機互動的自然化: 手勢、眼動、語音甚至腦機介面(BCI)等多模態互動方式將更精準、自然;

  • 標準化與生態系的建立: 跨平台標準的建立將促進內容開發和互操作性,加速生態繁榮。


儘管前路挑戰重重,但 AR 眼鏡所蘊含的變革力量毋庸置疑;它不僅僅是一個顯示裝置,更是一個強大的感知、計算和互動平台;隨著技術的不斷迭代和成本的逐步下降,AR 眼鏡有望在未來十年內,從利基市場走向大眾,深刻地融入並重塑我們的數位生活。


結論


AR 眼鏡是融合了光學、顯示、感測、電腦視覺、人工智慧等多領域尖端技術的複雜系統;從基礎的光學成像原理,到精密的微顯示技術、複雜的光波導結構,再到即時的 SLAM 定位與環境感知,以及自然的互動方式,每一個環節都充滿挑戰與創新機遇;對於技術愛好者而言,理解 AR 眼鏡的基本運作方式與其潛在的變革性應用,足以讓人對未來充滿期待;對於工程師和研究人員來說,深入探究各項關鍵技術的細節、瓶頸與前沿進展,則能為技術突破和產品創新提供方向。


目前,AR 眼鏡的發展仍處於克服關鍵技術瓶頸、探索殺手級應用、以及平衡性能、成本與使用者體驗的階段;但無可否認的是,它正朝著更輕薄、更強大、更自然的終極形態穩步前進;未來,當 AR 眼鏡真正成熟時,它所帶來的虛實無縫融合體驗,將可能徹底改變我們與資訊、與環境、甚至與彼此互動的方式,開啟一個全新的計算與感知時代。

Subscribe to AmiNext Newsletter

Thanks for submitting!

  • LinkedIn
  • Facebook

© 2024 by AmiNext 金融與科技筆記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