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揭開效率市場的迷思:為何股票價格波動總是超乎預期?|從理論基礎到行為金融的深度剖析

  • 作家相片: Sonya
    Sonya
  • 5月26日
  • 讀畢需時 9 分鐘

你是否也曾感到困惑,為何精心研究基本面、緊密追蹤新聞動態,股票的價格走勢卻往往像脫韁野馬般難以捉摸,市場總在大家認為最不可能的時候出現劇烈波動,彷彿有一隻「olines遊的手」在撥弄著股價的琴弦,讓教科書上的理論在現實面前屢屢碰壁。其實,這背後直指的是一個金融學的核心辯題:我們的股票市場,究竟有多「效率」?本文將帶您深入探索著名的「效率市場假說」(Efficient Market Hypothesis, EMH),並剖析其在真實世界中的裂痕與不足,從理論基礎的鋪陳到行為金融學的洞見,試圖理解為何市場的反應總是充滿「意外」。



一、什麼是效率市場假說(EMH)?為何它如此重要?


效率市場假說,這個由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尤金·法馬(Eugene Fama)在1970年代系統性提出的理論,是現代金融學的一塊重要基石,它試圖解釋金融資產價格如何以及為何變動。



效率市場的核心定義:價格反映一切資訊


簡單來說,效率市場假說認為,在一個資訊流通充分且反應迅速的市場中,金融資產(如股票)的當前價格,已經完全反映了所有可獲得的相關資訊,這個價格就是對資產真實價值的最佳估計,任何新出現的資訊一旦公開,都會迅速且準確地被市場吸收,並體現在價格的變動上。



EMH 的三種形式:弱式、半強式與強式效率


為了更精確地描述市場效率的程度,EMH 被細分為三種主要形式:


  • 弱式效率市場(Weak-form EMH): 股票價格已充分反映了所有「歷史」的交易資訊,例如過去的價格、交易量等,因此,試圖透過分析歷史價格圖表(即技術分析)來預測未來股價並獲得超額報酬是徒勞的。

  • 半強式效率市場(Semi-strong EMH): 股票價格不僅反映了歷史資訊,更已反映了所有「已公開」的資訊,例如公司財報、新聞報導、經濟數據、分析師報告等,這意味著基於這些公開資訊進行的基本面分析,也難以持續獲得超額報酬。

  • 強式效率市場(Strong-form EMH): 股票價格反映了「所有」資訊,包括歷史資訊、已公開資訊,甚至連未公開的「內部資訊」或「私有資訊」也已包含在內,在這種極端情況下,沒有任何人,包括公司內部人士,可以利用任何資訊來獲取超額報酬。



為何 EMH 成為現代金融學的基石?


EMH 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為理解市場行為提供了一個清晰的理論框架,如果市場是效率的,那麼試圖「打敗市場」將極為困難,這直接影響了投資策略的選擇,例如被動型指數基金的興起,正是基於對市場效率性的認可,此外,它也對公司財務決策、證券監管政策等方面產生深遠影響,例如,它暗示著公司管理者應專注於提升公司長期價值,而非短期操縱股價資訊。



二、效率市場假說的基石:理性預期與隨機漫步


EMH 的成立,主要依賴兩個核心假設:市場參與者的理性預期,以及由此導致的股價隨機漫步。



理性經濟人假設:完美的計算與決策


傳統經濟學常假設市場參與者是「理性經濟人」(Homo Economicus),他們總能做出最優決策,面對所有可得資訊,他們會進行無偏的、理性的分析與預期,並據此進行交易,力求自身效用最大化,在這樣的假設下,任何偏離真實價值的價格都會被理性的套利者迅速修正。



股價的隨機漫步:昨日漲跌與今日何干?


如果市場是效率的,那麼新的資訊出現是隨機且不可預測的,股價對新資訊的反應也應該是即時且充分的,這導致了股價的變動呈現「隨機漫步」(Random Walk)的特性,也就是說,今天的股價變動與昨天的股價變動之間沒有任何相關性,就像一個酒醉大漢走路,他下一步會往哪裡去,是無法根據他上一步的軌跡來準確預測的。



三、現實的鏡像:股票市場「不效率」的關鍵證據


儘管效率市場假說理論上優雅簡潔,但現實世界的股票市場卻頻繁展現出與其描述不符的現象,大量的學術研究與市場實踐,都指向市場並非完美效率,甚至在某些方面存在顯著的「不效率」。



行為金融學的挑戰:人類的「非理性」才是常態


行為金融學(Behavioral Finance)的興起,對 EMH 的理性人假設提出了根本性的挑戰,它將心理學的研究成果引入金融學,指出投資者的決策過程遠非完全理性,而是經常受到各種認知偏誤與情緒的影響。


過度自信與樂觀偏誤:高估知識、低估風險

許多投資者傾向於過度相信自己的判斷能力與所掌握資訊的精確性,導致他們可能進行過度頻繁的交易,或者持有的投資組合風險過高,而忽略了潛在的負面訊息。


羊群效應:跟隨大眾真的比較安全嗎?

當市場方向不明朗時,部分投資者會放棄獨立思考,選擇模仿其他人的行為,尤其是那些被認為是「市場專家」或「多數人」的選擇,這種羊群效應可能導致股價在短期內被推高或壓低到遠離其內在價值的水平,加劇市場波動。


錨定效應與處置效應:被初始資訊與盈虧綁架的決策

錨定效應指的是投資者在做決策時,會過度依賴最初獲得的資訊(錨點),例如股票的買入成本,即便後續出現新的、更重要的資訊,他們也難以調整最初的判斷;處置效應則表現為,投資者傾向於過早賣出已經盈利的股票(急於實現利潤),卻長期持有虧損的股票(不願承認失敗),這顯然與理性決策相悖。


損失規避:虧錢的痛為何遠大於賺錢的樂?

根據展望理論,人們對於「損失」的敏感程度遠大於等量「收益」帶來的滿足感,這種不對稱的心理反應,使得投資者在面對虧損時可能做出非理性決策,例如在股價小幅下跌時不願止損,反而期待反彈,結果可能導致更大損失。



資訊不對稱的幽靈:誰先知道,誰就掌握優勢


EMH 的一個重要前提是資訊能夠被所有市場參與者平等且即時地獲取,但現實中,資訊不對稱(Information Asymmetry)普遍存在。


內線交易的陰影:永遠存在的資訊落差

公司內部人士(如高階主管、董事)往往比外部投資者更早掌握影響公司價值的重大未公開資訊,儘管各國法律嚴禁內線交易,但其完全杜絕的難度極高,這種資訊獲取的優先權,顯然打破了市場的公平性與效率。


資訊獲取成本與速度:機構投資者 vs. 散戶

大型機構投資者通常擁有更雄厚的財力、更專業的研究團隊與更先進的資訊系統,他們在資訊的獲取、處理與分析速度上,往往遠超普通散戶投資者,這種差異使得機構可能利用其資訊優勢進行交易,從而影響價格的形成。



市場異常現象(Market Anomalies):無法解釋的規律性偏離

市場異常現象是指那些與效率市場假說預期不符,但卻在統計上顯著且持續存在的市場規律性報酬模式。


規模效應與價值溢酬:小公司和價值股的超額報酬之謎

研究發現,小型公司的股票(規模效應)和具有較低市淨率、市盈率等特徵的價值型股票(價值溢酬),在長期來看,其平均報酬率往往高於大型公司股票和成長型股票,這難以用傳統的風險因子(如Beta係數)完全解釋。


動能效應與反轉效應:漲多必跌、跌深必彈?

動能效應(Momentum Effect)指的是過去一段時間表現較好的股票,在未來短期內仍傾向於繼續表現良好;而反轉效應(Reversal Effect)則指過去長期表現較差的股票,未來可能出現超額報酬,反之亦然,這些現象暗示股價變動並非完全隨機。


日曆效應:特定時間的奇異波動(如一月效應)

某些特定的日曆時間,如「一月效應」(一月份股票報酬率通常較高)、「週末效應」(週一股票報酬率通常較低)等,雖然其顯著性與持續性在不同市場與時期有所差異,但也對市場的完美效率提出了疑問。



交易成本與市場微觀結構的摩擦

即使市場參與者完全理性且資訊完全對稱,交易過程本身存在的成本與摩擦,也會阻礙價格立即調整到其真實價值。


買賣價差、手續費的影響

投資者在買賣股票時需要支付買賣價差(Bid-Ask Spread)和交易手續費,這些成本會降低套利交易的吸引力,使得微小的價格偏離可能持續存在。


流動性差異與價格衝擊

不同股票的流動性差異很大,對於流動性較差的股票,大額交易可能會對價格產生顯著衝擊(Price Impact),這使得價格難以迅速反映真實價值。



市場泡沫與崩盤:集體非理性的極致展演

歷史上一再出現的市場泡沫(如17世紀荷蘭的鬱金香狂熱、2000年的網路科技泡沫、2008年的次貸危機前夕的房地產泡沫)與隨後的市場崩盤,是市場非理性與非效率最極端的證據。


從鬱金香狂熱到網路泡沫:歷史的警示

在泡沫時期,資產價格遠遠脫離其基本面支撐的內在價值,往往受到投機情緒、羊群行為以及「博傻理論」(相信總有更傻的人以更高價格接盤)的驅動。


泡沫的形成機制與破裂的連鎖反應

泡沫的形成往往伴隨著過度樂觀的預期與寬鬆的信貸環境,而一旦市場情緒逆轉或外部衝擊出現,泡沫便可能迅速破裂,引發連鎖反應,導致資產價格暴跌與金融危機。



表格一:效率市場假說三種形式比較

特性

弱式效率市場 (Weak-form EMH)

半強式效率市場 (Semi-strong EMH)

強式效率市場 (Strong-form EMH)

價格反映資訊

歷史價格資訊

所有公開資訊 (含歷史價格)

所有資訊 (含公開與內部資訊)

技術分析有效性

無效

無效

無效

基本面分析有效性

可能有效

無效

無效

內線交易獲利

可能有效

可能有效

無法獲利



表格二:常見行為偏誤及其對投資決策的影響

行為偏誤

定義簡述

對投資決策的可能影響

過度自信

高估自身判斷的準確性

過度交易、持有風險過高的投資組合

羊群效應

模仿他人行為,忽略個人獨立判斷

追漲殺跌,放大市場波動,錯失逆向投資機會

錨定效應

過度依賴初始資訊(如買入成本)進行決策

錯失賣出或買入良機,如死守虧損股票

損失規避

損失帶來的痛苦感遠大於等量收益的快樂感

過早賣出盈利股票,過久持有虧損股票(處置效應)

確認偏誤

傾向尋找支持既有觀點的資訊,忽略反面證據

無法客觀評估投資標的,強化錯誤決策



四、為何市場「趨向」效率,但永遠無法完美?


儘管存在上述種種「不效率」的證據,但完全否定市場的效率性也是不恰當的,更準確的說法是,市場在一定程度上是有效率的,或者說它總是在「趨向」效率,但永遠無法達到完美的理想狀態。



套利行為的限制與成本


市場中確實存在許多精明的套利者,他們試圖利用價格的偏離來獲利,這種行為本身有助於修正錯誤定價,推動市場走向效率,然而,套利並非沒有成本和風險,例如,發現套利機會需要資訊與分析成本;執行套利可能面臨流動性風險、模型風險,甚至噪音交易者風險(非理性行為可能使價格偏離更久)。



制度性因素與監管的影響


法律法規、交易機制、稅收政策等制度性因素,都會影響市場的運作效率,例如,對內線交易的打擊、提高市場透明度的要求,有助於提升市場效率;反之,過度的交易限制或不合理的稅制,則可能阻礙效率的實現。



資訊的產生與傳播本身就是動態過程


新資訊是不斷產生的,其傳播到所有市場參與者並被完全理解和吸收,需要時間,在這個過程中,價格的調整也是動態的,而非瞬間完成,因此,市場總是在追逐一個不斷移動的「真實價值」目標。



五、「不效率」市場下的生存法則:對投資者的啟示


理解股票市場並非完美效率,對投資者而言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承認市場的複雜性與不確定性


首先,投資者應放棄對市場能夠被精確預測的幻想,承認市場的波動受到多種複雜因素(包括非理性因素)的影響,保持敬畏之心。



主動管理與被動指數化的再思考


市場的「不效率」為那些具備卓越分析能力、能夠識別錯誤定價或掌握某些資訊優勢的主動管理者提供了獲取超額報酬的潛在空間,但這也意味著,對於大多數缺乏相應資源與能力的普通投資者而言,選擇低成本的被動型指數基金,跟隨市場整體表現,可能仍是更穩妥的策略。



風險管理與長期視角的重要性


由於市場可能在短期內出現非理性波動,甚至極端泡沫與崩盤,因此,嚴格的風險管理至關重要,設定止損點、進行資產配置、避免過度集中投資等都是必要的,同時,拉長投資視角,專注於企業的長期基本面價值,有助於穿越短期的市場噪音。



結論:在不完美的市場中尋找理性的航標


回顧本文,效率市場假說為我們描繪了一個理想化的市場藍圖,其中價格完美地反映了所有資訊,然而,現實的股票市場更像一個充滿人性弱點、資訊博弈與結構摩擦的複雜生態系統,它既非完全效率,也非全然無序,而是處於一種動態的、趨向效率但又不斷被各種「不效率」因素所干擾的狀態。


理解市場的這種「不完美」,並非要我們徹底否定EMH的價值,而是要認識到其局限性,並將行為金融學等更貼近現實的理論納入我們的分析框架。對於投資者而言,這意味著需要更加審慎、更加理性地對待市場的每一次波動,學會在紛繁複雜的資訊與情緒中,尋找屬於自己的理性航標,最終在不完美的市場中實現長期的投資目標。

Subscribe to AmiNext Newsletter

Thanks for submitting!

  • LinkedIn
  • Facebook

© 2024 by AmiNext 金融與科技筆記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