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投資不再憑感覺:行為經濟學揭示股市漲跌的「人性」密碼|洞悉常見偏誤,提升決策勝率

  • 作家相片: Sonya
    Sonya
  • 5月26日
  • 讀畢需時 10 分鐘

已更新:5月27日

我們都曾在股市中感受過情緒的起伏:看著持股上漲時的欣喜若狂、下跌時的焦慮不安,或者在賣出後股價卻一飛沖天時的懊悔。傳統經濟學假設人是完全理性的決策者,總能做出利益最大化的選擇。然而,現實中的投資市場,卻充滿了各種看似「不理性」的行為。為何經驗豐富的投資者有時也會追高殺低?為何市場會出現非理性的泡沫或恐慌性拋售?答案,或許就藏在「行為經濟學」之中。


本文將帶您深入探索行為經濟學在股票市場中的實際應用,揭示那些潛伏在我們大腦深處、悄然影響投資決策的心理偏誤。透過理解這些「人性」密碼,我們不僅能更清醒地認識市場,更能有效地避開投資陷阱,提升長期投資的勝率。



行為經濟學是什麼?為何在股市中如此重要?


行為經濟學 (Behavioral Economics) 是一門融合了心理學與經濟學的交叉學科。它挑戰了傳統經濟學「理性人」 (Homo Economicus) 的基本假設,認為人類的決策過程經常受到認知偏誤、情緒、社會影響等非理性因素的干擾。簡單來說,它研究的是「真實的人」如何在現實世界中做出經濟決策。


在股票市場這個充滿不確定性、資訊爆炸且涉及大量金錢利益的環境中,人類的非理性特徵往往會被放大。投資者的情緒,如貪婪與恐懼,以及潛意識中的認知捷徑,都可能導致偏離最佳策略的投資行為。例如,在牛市中,過度樂觀的情緒可能使人忽視風險;在熊市中,恐慌則可能讓人們在不恰當的時機拋售資產。


理解行為經濟學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能幫助我們:


  1. 識別自身的投資盲點:了解常見的心理偏誤,有助於反思自己的決策過程是否受到非理性因素影響。

  2. 洞察市場的非理性波動:某些市場異象,如資產泡沫或崩盤,可以從群體行為偏誤的角度得到解釋。

  3. 制定更穩健的投資策略:透過克服或利用這些偏誤,投資者可以做出更為理性的判斷,避免代價高昂的錯誤。


因此,掌握行為經濟學的觀念,無疑是現代投資者提升決策品質、駕馭市場波動的關鍵能力。



常見的行為經濟學偏誤及其在股市的體現


股票市場是行為偏誤的絕佳展現舞台。以下我們將深入探討幾個在投資決策中最常見且影響深遠的行為經濟學概念:



展望理論 (Prospect Theory) 與損失規避 (Loss Aversion)


展望理論由心理學家丹尼爾·康納曼 (Daniel Kahneman) 和阿摩司·特沃斯基 (Amos Tversky) 提出,是行為經濟學的基石之一。它描述了人們在面對風險決策時的真實心理狀態,核心觀點包括:


  1. 價值參考點依賴:人們對收益和損失的感知是相對於某個「參考點」(通常是初始狀態或預期目標),而非絕對財富水平。

  2. 損失規避:人們對「損失」的敏感度遠大於對等量「收益」的敏感度。簡單來說,損失一百元帶來的痛苦感,遠大於獲得一百元帶來的快樂感,其比例大約是 2:1。

  3. 對小概率事件的過度加權:人們傾向於過度高估極小概率事件發生的可能性(例如,中樂透或遭遇罕見災難),同時低估大概率事件。


股市體現


  • 過早賣出獲利股票,過久持有虧損股票(處置效應,Disposition Effect):由於損失規避,投資者傾向於緊緊抱住虧損的股票,期待它能「回本」(避免實現損失的痛苦),卻急於賣掉上漲的股票以「鎖定利潤」(確保獲得收益的快樂)。這種行為模式往往導致「賺小錢、賠大錢」的窘境。

  • 對市場短期波動反應過度:股市的日常漲跌,對許多投資者而言,損失的感受會比收益的感受更強烈,這可能導致在市場小幅回調時就急於拋售。



錨定效應 (Anchoring Effect)


錨定效應是指人們在進行決策時,過度依賴最初獲得的資訊(即「錨點」),即使該資訊與決策本身並無直接關聯或不完全相關。一旦錨點形成,後續的判斷便會圍繞這個錨點進行調整,但調整幅度往往不足。


股市體現


  • 以買入成本作為賣出參考:許多投資者會將股票的買入價作為重要的「錨」,只有當股價漲回買入成本之上才考慮賣出,即便公司的基本面已經惡化。

  • 受歷史高點或低點影響:某支股票曾經達到的歷史高價,或分析師給出的初始目標價,都可能成為投資者心中的錨點,影響其對當前股價的合理性判斷。例如,認為股價「已經跌這麼多了,不會再跌了」或「離歷史高點還遠,一定會漲回去」。

  • 對大盤指數的錨定:當大盤在某個點位(如三萬點)徘徊時,這個點位容易成為投資者的心理錨點,影響其對整體市場趨勢的判斷。



從眾效應 (Herd Mentality)


從眾效應,也稱為羊群效應,描述了個體在群體壓力或資訊不對稱的情況下,傾向於放棄自己的獨立判斷,而去模仿或跟隨大多數人的行為。這種行為源於人類規避孤立、尋求社會認同以及認為「多數人選擇的通常不會錯」的心理。


股市體現


  • 追漲殺跌:當市場情緒高漲,某些股票或板塊持續上漲時,許多投資者會擔心「踏空」行情 (FOMO - Fear Of Missing Out),紛紛跟風買入,助長泡沫形成。反之,當市場恐慌,出現拋售潮時,個體也可能因恐懼而盲目跟隨賣出,加劇市場下跌。

  • 熱衷於「明星股」或「概念股」:當某一類股票受到市場熱捧,媒體大量報導時,即使對其基本面不甚了解,許多投資者也會一窩蜂地湧入。

  • 過度依賴「市場共識」:分析師報告或市場主流觀點往往會強化從眾行為,使獨立思考的聲音被淹沒。



確認偏誤 (Confirmation Bias)


確認偏誤是指人們傾向於尋找、解釋、偏好和回憶那些能夠證實自己既有信念或假設的資訊,同時忽視或輕視那些與自己觀點相悖的證據。這是一種選擇性收集和解讀資訊的傾向。


股市體現


  • 只關注支持自己持股的利多消息:當持有一支股票後,投資者可能會有意無意地只看與該公司相關的正面新聞、研究報告,而對負面消息或警示信號視而不見,或將其合理化。

  • 對不同意見的排斥:在與他人交流時,更容易接受與自己投資觀點一致的意見,而對質疑或反對的聲音抱有抵觸情緒。

  • 牛市思維或熊市思維的固化:在長期牛市中,投資者容易形成「股市只會漲」的信念,並不斷尋找支持這一信念的證據;熊市中則反之。



過度自信 (Overconfidence Bias)


過度自信是指人們傾向於高估自己知識的準確性、判斷能力以及對事件的控制能力。在投資領域,這表現為投資者可能認為自己比市場上其他人更聰明、資訊更靈通,或者能夠更準確地預測市場走向。


股市體現


  • 頻繁交易:過度自信的投資者往往相信自己能夠抓住市場的短期波動,從而進行頻繁買賣,但研究表明,頻繁交易通常只會增加交易成本並損害長期績效。

  • 投資組合集中度過高:認為自己選股能力超群,將大量資金集中在少數幾支「精選」股票上,忽視了分散風險的重要性。

  • 低估風險:在做出投資決策時,可能過於樂觀地評估預期回報,而未能充分考慮潛在的風險。



心理帳戶 (Mental Accounting)


心理帳戶是芝加哥大學教授理查·塞勒 (Richard Thaler) 提出的概念,指人們在腦中會將不同來源、不同用途的錢分門別類地存放於不同的「心理帳戶」中,並對這些帳戶賦予不同的價值權重和使用規則,儘管從經濟學角度看,每一塊錢都是等值的。


股市體現


  • 對待「贏來的錢」更隨意:將投資獲利視為「額外的錢」或「賭桌上的籌碼」,因此在處理這些利潤時可能更大膽,甚至用於高風險投機,而對待本金則相對謹慎。

  • 不同股票區別對待:將某些股票視為「長期核心持股」,另一些則視為「短期波段操作」,即便它們的風險收益特徵可能相似。

  • 股息再投資的猶豫:有些投資者收到現金股息後,會將其視為「意外之財」用於消費,而不是重新投入到能產生複利效應的投資中,儘管這筆錢本質上仍是投資回報的一部分。



處置效應 (Disposition Effect)


如前所述,處置效應是展望理論中損失規避特性的直接體現,指投資者傾向於過早地賣出上漲的股票(實現收益),卻過久地持有下跌的股票(避免實現損失)。這違背了「讓利潤奔跑,讓虧損停止」的理性投資原則。


股市體現


  • 投資組合中充斥著「套牢股」:許多投資者的帳戶中,盈利的股票很快被清倉,而虧損的股票則被長期持有,最終導致整體績效不佳。

  • 錯失大牛股的長期增長潛力:因為急於鎖定短期利潤,可能在優質股票剛剛開始其長期上漲趨勢時就已賣出。



近期偏誤 (Recency Bias)


近期偏誤是指人們在做決策時,過度重視近期發生的事件或資訊,而輕視歷史數據或長期趨勢。最新的經驗往往在記憶中更為鮮活,從而對判斷產生不成比例的影響。


股市體現


  • 根據短期市場表現調整長期策略:若股市近期大漲,投資者可能變得異常樂觀,增加風險資產配置;若近期大跌,則可能過度悲觀,清倉離場,即便其長期投資目標並未改變。

  • 追逐近期熱門行業或題材:過度關注媒體上最新報導的、近期漲幅最高的股票或行業,而忽略了其長期價值和潛在風險。

  • 對分析師短期預測的過度反應:分析師近期發布的樂觀或悲觀報告,即使缺乏長期基本面支撐,也可能對股價產生短期顯著影響。





行為經濟學偏誤對照與應對策略


為了更清晰地理解這些偏誤及其影響,我們可以將其整理如下:

偏誤名稱

核心概念

股市常見體現

應對策略建議

展望理論/損失規避

對損失比對收益更敏感

過早賣盈、過晚賣虧(處置效應)

制定明確的止盈止損規則;專注於長期投資計畫,而非短期波動;接受小額損失是投資的一部分

錨定效應

過度依賴初始資訊

以買入價、歷史高點為參考;受分析師初始目標價影響

定期重新評估持股基本面,不受買入價束縛;參考多方資訊來源,避免單一錨點

從眾效應

模仿大眾行為,放棄獨立判斷

追漲殺跌;熱衷明星股、概念股

進行獨立研究與思考;堅持自己的投資原則與策略;逆向思考,人棄我取

確認偏誤

尋找支持既有觀點的資訊,忽視反面證據

只看利多消息;排斥不同意見

主動尋找並客觀評估反面觀點;建立投資日誌,記錄決策依據並定期反思

過度自信

高估自身能力與知識的準確性

頻繁交易;投資組合過於集中;低估風險

承認市場的不可預測性;堅持長期投資與資產配置;對自己的判斷抱持適度懷疑

心理帳戶

將不同來源/用途的錢區別對待

對「贏來的錢」更隨意;股息挪作他用

視所有資金為一體,統一管理;將股息視為總回報一部分,考慮再投資以發揮複利效應

近期偏誤

過度重視近期事件或資訊

根據短期市場表現調整長期策略;追逐近期熱門股

關注 langfristige Trends 與基本面分析;避免情緒化決策;定期回顧長期投資目標



如何應用行為經濟學原理提升投資決策?


理解了這些常見的行為偏誤後,更重要的是如何在實際投資中加以應用,以提升決策品質:


  1. 建立並嚴格執行投資紀律:制定明確的投資計畫,包括資產配置比例、選股標準、買入賣出條件(如止盈點、止損點)。紀律能有效對抗情緒化決策和許多認知偏誤。例如,設定「當股價跌破買入價的 X% 時無條件賣出」的規則,可以幫助克服處置效應。

  2. 進行系統化決策與逆向思考:不要僅憑直覺或市場熱度做決定。建立一套基於基本面分析、估值模型或技術指標的決策流程。同時,學會逆向思考,當市場極度樂觀或悲觀時,往往是反向操作的機會。問問自己:「如果大多數人都錯了呢?」

  3. 強調長期視角與分散投資:股票市場短期波動難以預測,但長期而言,優質企業的價值會逐漸體現。將投資視角放長,避免被短期噪音干擾。同時,通過分散投資於不同行業、不同地區、不同資產類別,可以有效降低單一持股或單一市場的風險,減緩過度自信和錨定效應帶來的集中風險。

  4. 保持學習與反思的習慣:金融市場和經濟環境不斷變化,新的投資工具和理論也不斷湧現。持續學習,保持對市場的好奇心。更重要的是,定期回顧自己的投資決策,無論成功或失敗,分析背後的原因,特別是是否有行為偏誤在作祟。撰寫投資日誌是一個很好的反思工具。

  5. 尋求專業意見並保持客觀:如果覺得難以克服自身的行為偏誤,或者缺乏足夠的時間和專業知識,可以考慮尋求合格的理財顧問的幫助。但同時也要警惕顧問自身可能存在的偏誤,並對其建議保持客觀判斷。

  6. 利用「推力」(Nudge):行為經濟學家理查·塞勒提出的「推力」概念,是指在不限制選擇自由的前提下,巧妙地改變決策環境,引導人們做出更優選擇。在個人投資中,可以為自己設定一些「推力」,例如,設定每月自動定額投資,這樣可以避免因市場短期波動而猶豫不決,同時發揮平均成本法的優勢。



行為經濟學的局限性與未來展望


儘管行為經濟學為理解市場和投資者行為提供了深刻的洞見,但它也並非萬能。首先,識別偏誤是一回事,完全克服偏誤則極為困難,因為這些偏誤根植於人類的本能。其次,市場行為是多種因素疊加的結果,行為偏誤只是其中一部分,宏觀經濟、政策變動、技術創新等同樣扮演重要角色。


未來,隨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的發展,行為經濟學的應用有望更加精細化。例如,AI 或許可幫助投資者識別其交易模式中的行為偏誤,並提供個性化的「推力」建議。神經經濟學 (Neuroeconomics) 等前沿領域的研究,也將進一步揭示大腦在經濟決策中的運作機制,為行為經濟學提供更深層次的理論支持。


對投資者而言,行為經濟學最重要的啟示或許是:認識到自己並非完全理性,並時刻對自身的決策保持警惕與謙遜。



結論


股票市場不僅是資本的競技場,更是人性的試煉所。行為經濟學為我們提供了一面鏡子,讓我們看清那些潛藏在理性分析面具之下的情緒與偏見。從展望理論揭示的損益不對稱,到錨定效應的思維定勢,再到從眾效應的集體迷思,這些概念如同一張張解碼人性的地圖,指引我們避開投資路上的暗礁。


掌握這些實用的經濟學觀念,並非要我們變成冷冰冰的機器,而是要學會在波濤洶湧的市場中,更好地駕馭自己這艘名為「人性」的小船。透過建立紀律、獨立思考、長期規劃,我們便能在喧囂的市場噪音中,聽到價值的真實回響,最終駛向更為穩健與理性的財富彼岸。

Subscribe to AmiNext Newsletter

Thanks for submitting!

  • LinkedIn
  • Facebook

© 2024 by AmiNext 金融與科技筆記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