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科技速解】AI 晶片的摩天樓革命:你看不到的玻璃基板,如何撐起下個世代的運算巨獸?

  • 作家相片: Sonya
    Sonya
  • 6天前
  • 讀畢需時 6 分鐘

秒懂重點:為什麼你現在非懂不可?


想像一下,你正在蓋一座集結了世界上所有頂尖科技的超級摩天大樓(這就是先進的 AI 晶片),你把最強的鋼骨(CPU)、最快的電梯(GPU)、最豪華的設施(各種功能晶片)全都準備好了,但這時你發現,你的地基,只是一塊巨大的、有點彈性的「樹脂墊片」;當大樓越蓋越高、越重,這塊樹脂地基開始因重量和高溫而微微翹曲變形,導致樓層之間出現裂縫,管線無法對齊。你想蓋得更高,但地基卻先撐不住了。


ree

這就是當前半導體產業面臨的窘境,那塊「樹脂墊片」就是傳統的有機基板 (Organic Substrate),而玻璃核心基板 (Glass Core Substrate),就是為這座 AI 摩天樓量身打造的「超合金花崗岩地基」,它極度平坦、堅硬、耐高溫,不論你在上面疊多少層、放多少發熱的晶片,它都穩如泰山;更重要的是,你可以在這塊「花崗岩地基」上雕刻出比頭髮絲細上千倍的超精細管線,讓樓層間的資訊與電力暢通無阻,當所有人都在讚嘆摩天樓本身有多宏偉時,真正的行家,已經在關注那塊決定大樓高度與穩定性的隱形地基,這就是玻璃基板,一個正在悄然發生的、決定未來算力上限的底層革命。



技術白話文:原理解析與核心突破


過去的瓶頸:它解決了什麼關鍵問題?


在先進封裝(如台積電的 CoWoS)中,許多微小的功能晶片(Chiplets)會被整合到一塊中介層(Interposer)上,然後再將這整個模組封裝到一塊更大的基板上,這塊基板負責將晶片與主機板連接起來,問題就出在這塊最底層的「基板」上,數十年來,我們都使用以樹脂為主的有機基板,但它遇到了三大無法迴避的物理障礙:


  1. 熱翹曲 (洋芋片問題):有機基板的材質,本質上是一種高級塑膠,當 AI 晶片高速運轉產生巨大熱量時,這塊基板會像受熱的塑膠尺一樣發生熱脹冷縮,導致整個封裝像一片洋芋片一樣微微翹起來,這種變形會對上方的精密晶片造成應力,甚至導致焊點斷裂,嚴重影響良率與可靠性。


  2. 線路密度極限 (鄉間小路問題):在有機基板上製作電路,有點像在柔軟的泥土上挖路,線路的精細度有限,當我們需要連接的晶片接點越來越多,等於是想在有限的土地上蓋出成千上萬條道路,傳統基板這塊「軟土」已經無法承受更密集的「道路網路」。

  3. 尺寸擴充受限 (地基尺寸問題):因為翹曲問題會隨著面積增大而變得更嚴重,有機基板的尺寸很難做得更大,這直接限制了我們可以封裝在一起的晶片總面積,等於是限制了 AI 晶片這座摩天樓的「佔地面積」。


它是如何運ว作的?(務必使用精妙比喻)


玻璃基板的原理非常直觀,就是用一塊極度平整、特性穩定的玻璃,來取代原本的有機材料核心。讓我們用蓋房子的比喻來理解這個升級:


  • 傳統有機基板,就像「木製合板地基」

    • 材質:它是多層樹脂和銅箔壓合而成,像木頭合板一樣,有彈性但容易受潮氣和溫度影響而變形。

    • 施工:要在上面鑽孔佈線,因為材質較軟,孔洞的邊緣可能不夠光滑,線與線之間的最小間距有其極限。

    • 結果:蓋一棟小木屋沒問題。但要蓋一棟超高層建築,地基只要稍微變形,整棟樓的結構安全都會出問題。

  • 玻璃核心基板,就像「強化花崗岩地基」

    • 材質:核心是一塊光學等級的超薄玻璃,表面極度平滑,物理特性非常穩定,幾乎不受溫度變化影響。

    • 施工:佈線不再是用傳統的「鑽孔」,而是用類似半導體製程的「雷射蝕刻」與「鍍膜」。因為玻璃表面極度平整,可以蝕刻出非常微小且精準的「玻璃通孔 (TGV, Through-Glass Via)」。這就像用雷射光束在花崗岩上雕刻出比髮絲還細的垂直管道,可以在上下層之間建立超高密度的資訊通道。

    • 結果:這塊地基穩固不變形,讓我們可以安心地往上蓋更高的樓(3D 堆疊),也可以往旁邊擴建更大的面積(擴大封裝尺寸)。上面的所有管線(電路)都能完美對齊,傳輸效率極高。


為什麼這是革命性的?


1. 10 倍的互連密度:這是最核心的優勢,由於玻璃的平整性與 TGV 技術的精準度,玻璃基板上的線路間距可以做到 10 微米以下,是傳統有機基板的十分之一,這意味著在同樣的面積下,資訊的「車道數量」可以增加 10 倍,徹底消除數據傳輸的瓶頸。

2. 卓越的穩定性:玻璃的熱膨脹係數(CTE)與矽晶片更為接近,且幾乎不受溫度影響而翹曲,這代表著更高的良率、更長的晶片壽命與更好的可靠性,尤其對於需要 7x24 小時不間斷運作的資料中心來說,至關重要。

3. 實現更大尺寸的「超級晶片」:玻璃基板可以製造出遠大於傳統基板的尺寸,且依然保持完美的平整度。這讓將多個運算晶片、記憶體晶片、I/O 晶片全部整合在一個巨大封裝上的「晶片系統 (System-in-Package)」成為可能,未來的 AI 伺服器,可能不再是由多張板卡構成,而就是一整塊搭載在玻璃基板上的巨型晶片。


產業影響與競爭格局


誰是主要玩家?(供應鏈解析)


這是一場由晶片巨頭發動,牽動全球材料與設備供應鏈的競賽。


  • 領頭羊與推動者Intel 是目前最大聲量、最積極的推動者,Intel 已公開展示其玻璃基板技術,並宣稱將在 2026-2030 年間投入量產,目標是能在一個封裝內整合一兆個電晶體,這項宣示,等於是向整個產業鏈發出了動員令。

  • 基板與材料供應商:日本公司如 Ibiden 和 Shinko Electric 是傳統高階基板的霸主,它們正努力追趕,然而,新進者如南韓 SK 集團旗下的 Absolics 則挾著集團優勢,投入數億美元在美國建立工廠,專攻玻璃基板,被視為 Intel 的重要合作夥伴。

  • 台灣的潛在機會:台灣廠商在此新賽道中也不會缺席。欣興 (Unimicron)南電 (Nanya PCB) 等傳統 ABF 基板大廠已投入研發,更重要的是上游的設備與材料,例如均華 (G-Tech) 等精密設備商,在玻璃基板所需的巨量轉移、雷射鑽孔等製程中,具備切入的潛力,這條全新的供應鏈,將是台灣半導體產業延續其全球地位的下一個重要戰場。


技術的普及時程與挑戰


  • 普及時程2026-2030 年將是玻璃基板從導入期邁向成長期的關鍵階段。初期將應用於最高階的 HPC (高效能運算) 與 AI 加速器晶片,隨著成本下降,會逐步滲透到更多高階應用。

  • 主要挑戰

    1. 成本與良率:玻璃是易碎材質,在超大面積、超薄化的製造過程中,如何確保良率、避免破片,是最大的技術挑戰,初期製造成本也將遠高於有機基板。

    2. 生態系重建:從玻璃材料、專用生產設備(雷射、蝕刻機台)到封裝製程,整個供應鏈都需要開發新的技術與標準,這需要時間與龐大的資本投入。


潛在的風險與替代方案


主要風險來自於量產時程的延遲與高昂的初期成本,如果 Intel 或其他廠商的量產計畫受挫,可能會讓市場的期待降溫。


替代方案方面,業界也在努力改良現有的有機基板,例如導入更高性能的樹脂材料,或是在有機基板中加入局部剛性補強,然而,這些改良方案被視為是「延續性創新」,是在現有基礎上進行修補,而玻璃基板則是釜底抽薪的「顛覆式創新」,長期來看,要滿足 AI 時代對運算密度的終極追求,玻璃基板似乎是無法繞行的道路。


未來展望與投資視角 (結論)


如果說 CoWoS 和 HBM 是讓 AI 晶片變得「更高」的技術,那麼玻璃基板就是讓 AI 晶片能蓋得「更高、更穩、更廣」的地基性技術,它解決的是一個更底層、更根本的物理限制問題。


對於投資者而言,這代表著一個全新的「隱形冠軍」賽道,當市場的目光都集中在光鮮亮麗的晶片設計公司時,提供關鍵「地基」的材料、設備與基板製造商,正在默默地掌握著未來科技的命脈,這是一個典型的「賣鏟子」的投資邏輯:無論最終哪家的 AI 晶片勝出,它們都需要一個更堅實的平台來承載自己的野心。


玻璃基板的革命已經不是紙上談兵,而是正在動工的龐大工程。當我們下一次看到一顆尺寸超乎想像、性能怪獸級的 AI 晶片問世時,請記得,支撐著這一切的,可能就是一片你看不到,卻堅如磐石的透明玻璃。

Subscribe to AmiNext Newsletter

Thanks for submitting!

  • LinkedIn
  • Facebook

© 2024 by AmiNext 金融與科技筆記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