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當 AI 不只活在雲端:為什麼說「具身智慧」是AI的下一個應許之地?

  • 作家相片: Sonya
    Sonya
  • 10月3日
  • 讀畢需時 4 分鐘

我們從小看著科幻電影長大,心中總有一個對未來的想像:一個聰明的機器人管家,能聽懂我們的指令,幫我們打理家務,甚至陪我們聊天,然而,回到現實,絕大多數的機器人,仍然被困在工廠的生產線上,日復一日地重複著被精確編寫好的、單調乏味的動作。它們是高效的工具,但離「智慧」還很遠。


是什麼阻礙了機器人走進我們的生活?過去幾十年,瓶頸主要在兩個方面:一是靈巧的「身體」,二是能理解複雜世界的「大腦」;但就在最近,一個關鍵的突破正在發生,那就是我們在上一篇文章聊到的 AI 大腦(特別是大型語言與視覺模型),開始被裝進機器人的身體裡。

這就是 具身智慧 (Embodied AI),這個詞聽起來有點學術,但概念很直接:讓 AI 不再只是一個處理數據(Bits)的虛擬存在,而是能與物理世界中的原子(Atoms)進行互動的實體。這場革命,可能預示著 AI 帶來的第三波浪潮——從數位世界,走向物理世界。


ree

從「遙控車」到「代駕司機」:機器人學會了思考


讓我們用一個比喻,來理解這場變革的深刻之處。


傳統的工業機器人,就像一台精密的「遙控車」,工程師必須為它的每一個動作編寫鉅細靡遺的指令:「向前 50 公分 -> 抬起手臂 30 度 -> 旋轉手腕 90 度 -> 閉合夾爪」,它無法理解任務的「目的」,也無法應對任何預期之外的變化,如果一個零件的位置稍微偏離,整條生產線可能就會卡住。


而搭載了 AI 大腦的新一代機器人,則更像一個被賦予了目標的「代駕司機」,你不需要告訴他方向盤要轉幾度、油門要踩多深,你只需要告訴他一個目的地:「麻煩幫我把車開到公司停車場。」


這個「AI 司機」會自己完成一系列複雜的任務:


  1. 理解意圖: 它透過大型語言模型(LLM)理解了「公司停車場」這個抽象概念。

  2. 感知世界: 它透過攝影機等感測器(也就是視覺模型 VLM 的部分),「看見」並理解了周遭的環境,例如紅綠燈、行人、路上的其他車輛。

  3. 自主規劃與行動: 它會基於目的地和即時路況,自主規劃路線,並即時做出駕駛決策,例如何時該轉彎、何時該剎車。


這就是本質的區別。我們不再需要教機器人「怎麼做 (How)」,只需要告訴它「做什麼 (What)」,AI 賦予了機器人常識 (Common Sense) 和目標導向的推理能力,這是過去機器人技術花費數十年都難以突破的障礙。


投資者視角:一場擴展「總體潛在市場」的宏大敘事


從投資的角度看,具身智慧之所以如此令人興奮,是因為它描繪了一個極其宏大的敘事:將機器人的應用場景,從高度結構化的工業環境,解放到非結構化的現實世界。


這意味著什麼?這表示 總體潛在市場 (Total Addressable Market, TAM) 的指數級擴張。


這是一個財經上很重要的概念,我們可以把它理解為一個產品或服務的「市場天花板有多高」;過去,機器人的 TAM 主要局限於製造業、倉儲物流等少數幾個領域,因為只有在這些環境中,我們才能花大錢去改造環境來「配合」笨拙的機器人。


但通用人形機器人一旦成熟,它們的潛在市場將會是所有人類勞動的總和。這開啟了全新的可能性:


  1. 物流的最後一哩路: 不再只是倉庫分揀,而是能親自把包裹送到你家門口的機器人快遞員。

  2. 醫療與照護: 能在醫院或家庭中,輔助護理人員、照看長者的機器人看護。

  3. 餐飲與零售: 能在餐廳後廚準備餐點,或是在超市補貨上架的機器人店員。

  4. 家庭服務: 這也是終極的目標,一個能打掃、洗衣、做飯的機器人管家。


這場競賽中,也出現了兩種不同的發展路徑,代表著不同的投資哲學:


  • 軟硬體垂直整合: 以特斯拉的 Optimus 機器人為代表。他們相信,要打造出終極的產品,必須從硬體(機器人本體)到軟體(AI 模型)全部自己掌控,就像蘋果打造 iPhone 一樣。這種模式潛力巨大,但前期投入和風險也極高。

  • 打造平台與生態系: 另一些公司則專注於打造機器人的「大腦」,希望能成為機器人領域的「微軟」或「Google」,讓不同的硬體製造商都能採用他們的 AI 平台。


現在的問題是,誰能率先跑通這條路?是像特斯拉這樣財力雄厚的巨頭,還是像 Figure AI、Sanctuary AI 這樣專注於此的靈活新創?


挑戰依舊:物理世界的「頑固」


當然,我們也要保持清醒。從實驗室的驚豔展示,到真正能 7x24 小時可靠地在現實世界中工作,中間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物理世界遠比數位世界要複雜和「頑固」得多。


一個物體滑動的摩擦力、一個不平整的地面、一個突然出現的寵物,這些數位世界中不存在的變數,對機器人來說都是巨大的挑戰。此外,硬體的成本、電池續航力、以及最重要的——安全性,都是需要時間去克服的工程難題。


但方向已經非常明確。AI 正在讓機器人變得前所未有的「聰明」,而硬體的進步也讓它們變得越來越「靈巧」。這兩者的結合,正在加速一個新時代的到來。


總結與反思


我們正在見證一個歷史性的轉變:AI 的智慧,正從虛擬的雲端,注入到現實的鋼鐵之軀中。這不再是關於如何更快地處理資訊,而是關於如何更有效地改變物理世界。具身智慧,是 AI 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衡量其影響力的最終試金石。


這也給我們留下了一個開放式的問題,值得每個人去思考:當一個不知疲倦、不要求薪水、並且能透過軟體更新不斷學習進化的「機器人勞動力」真正出現時,第一個被徹底改變的行業會是什麼?而我們除了期待一個更便利、生產力更高的未來,又該如何準備應對隨之而來的,對社會結構與勞動價值的深刻衝擊?

Subscribe to AmiNext Newsletter

Thanks for submitting!

  • LinkedIn
  • Facebook

© 2024 by AmiNext 金融與科技筆記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