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T&M 測試】DDR5 測試挑戰:為何 DFE 模擬與協定分析是 AI 伺服器穩定的關鍵?

  • 作家相片: Sonya
    Sonya
  • 1天前
  • 讀畢需時 7 分鐘

秒懂重點:沒有這項測試,就沒有下世代科技


把 CPU 或 GPU 比喻成一個絕頂聰明的大腦,那 DDR5 記憶體就是它的「短期記憶」,當大腦思考時,需要以極快的速度存取短期記憶中的資訊;如果短期記憶模糊、混亂或頻繁出錯,那無論大腦有多強大,都無法進行有效的思考。


DDR5 記憶體的測試,扮演的就是確保這份「短期記憶」絕對清晰可靠的 Jitter 警察,DDR5 的速度快到訊號就像在狂風暴雨中高速傳遞的耳語,極易失真,更麻煩的是,DDR5 晶片自己學會了「腦補」功能(DFE 等化器),能修正部分失真的訊號;因此,測試不能只看表面,必須模擬晶片的「腦補」過程,才能判斷訊號的真實品質,如果沒有這套複雜的驗證,電腦可能無法開機、手機頻繁當機,AI 伺服器也會因記憶體錯誤而導致數週的訓練成果毀於一旦。


ree

測試技術白話文:原理與曠世挑戰


過去的測試瓶頸:為何傳統方法已不敷使用?


在 DDR4 時代,雖然速度也很快,但訊號的電壓較高、容錯邊限(裕度)相對寬裕,工程師可以透過在主機板上尋找測試點,用高頻探棒直接量測,從示波器上看到的眼圖大致能反映訊號的真實情況,眼圖張得夠大,就代表訊號品質好。


DDR5 的降臨,讓這種直觀的測試方法變得極其困難甚至產生誤導:


  1. 探測即干擾 (Probing is Interference):DDR5 的訊號電壓極低(約 1.1V),且佈線極度密集。任何探棒的接觸,其自身的電容和電感都會像在平靜的湖面丟下一顆石頭,嚴重干擾訊號的完整性,導致你測到的結果比實際情況更差,甚至讓原本能正常工作的系統當機。

  2. 眼圖的「假象」:DDR5 在 DRAM 晶片內建了 DFE(決策回饋等化器)。這是一種訊號修復技術,它會根據前一個接收到的位元是 "0" 還是 "1",來調整下一個位元的判斷基準,這導致在示波器上看到的「閉合」眼圖,在經過 DFE 修復後,對 DRAM 晶片來說卻可能是「張開」的,傳統的眼圖量測完全無法反映 DFE 的效果,從而可能誤判一個好的設計。

  3. 協定與時序的極度複雜化:DDR5 的指令集、時序參數(如 tRAS, tCAS)和電源管理狀態比 DDR4 複雜得多,一個微秒級的時序錯誤,或是在錯誤的時機發送指令,都可能導致整個記憶體控制器鎖死。



核心測試原理是什麼?


DDR5 的驗證必須兵分兩路,同時從「物理層」和「協定層」進行,兩者缺一不可。


  1. 物理層測試 (PHY Layer):確保訊號公路暢通無阻

    • 原理:驗證從記憶體控制器 (CPU/SoC) 到 DRAM 顆粒之間的電氣訊號品質,這包括讀 (Read) 和寫 (Write) 兩個方向。

    • 挑戰與方法:為了不干擾訊號,測試界發明了「記憶體中介層 (Interposer)」這種治具。它像一個超薄的三明治,夾在 DRAM 晶片和主機板之間,將所有微小的訊號引導出來,提供一個可靠的量測點;接著,高頻寬示波器會擷取這些訊號,但關鍵在於軟體,測試軟體必須具備「DFE 模擬」功能,它會用數學方法模擬 DRAM 內部 DFE 的行為,將示波器看到的原始波形,還原成 DRAM 真正「看到」的眼圖。這才是 DDR5 眼圖測試的金標準。

  2. 協定層測試 (Protocol Layer):確保交通規則嚴格遵守

    • 原理:監控並解碼控制器與 DRAM 之間所有的命令 (Command)、位址 (Address) 和數據 (Data) 傳輸,確保它們完全符合 JEDEC 制定的 DDR5 標準。

    • 挑戰與方法:使用協定分析儀,透過中介層連接到記憶體匯流排上,它就像一個能聽懂 DDR5 語言的超級警察,能記錄數十億筆的交易,其核心能力在於「即時觸發」,工程師可以設定複雜的觸發條件,例如「當一個讀取指令發出後,若在特定時間內沒有收到數據,就立刻標記錯誤」,這是在海量數據中定位單一違規事件的唯一方法。


新一代測試技術的突破點


  • 先進的探測方案:從過去的飛線探棒,演進到 BGA 中介層 (Interposer) 和 Solder-down 探測方案,實現了對訊號近乎「零干擾」的存取。

  • 具備等化器模擬能力的示波器軟體:這是 DDR5 物理層測試的靈魂,示波器不再只是一個波形顯示器,而是一個具備運算能力的分析平台,能模擬晶片內部行為,提供真實的訊號品質洞見。

  • 跨域除錯 (Cross-domain Debug):最先進的解決方案能將示波器和協定分析儀聯動,當協定分析儀抓到一個錯誤時,可以自動觸發示波器在完全相同的時間點擷取物理層波形,這讓工程師能立刻分析出,這個協定錯誤究竟是邏輯設計問題,還是底層的訊號完整性問題導致的,大幅縮短除錯時間。


產業影響與應用


完整驗證藍圖:從研發到量產的挑戰


挑戰一:物理層訊號完整性驗證


在設計初期,工程師需要確保主機板、DIMM 模組的佈線設計能夠承載超高速的 DDR5 訊號,並對讀/寫訊號進行精確的眼圖、抖動和時序分析。


  • 核心測試工具與技術要求

    • 高效能即時示波器 (頻寬 > 25 GHz) 和對應的 DDR5 分析軟體。軟體必須能執行 JEDEC 標準中定義的所有一致性測試,並具備 DFE 模擬能力。

    • DDR5 中介層探棒 (Interposer Probe),根據不同的封裝(DIMM/LPDDR)選擇對應的治具,以擷取訊號。


challenge_two: 協定層合規性與效能除錯


確保記憶體控制器與 DRAM 之間的互動 100% 符合 JEDEC 規範,並找出導致系統不穩定或性能低落的邏輯錯誤。


  • 核心測試工具與技術要求

    • 記憶體協定分析儀。關鍵規格是其採樣速率記憶體深度,必須能長時間捕捉高速訊號而不遺漏任何細節,強大的觸發與搜尋功能是其核心價值,能幫助工程師快速從數 GB 的數據中定位問題。


挑戰三:大規模量產與系統級壓力測試


在量產階段,需對每一片主機板或每一台伺服器進行快速的功能性測試,並在系統層級進行長時間的燒機壓力測試。


  • 核心測試工具與技術要求

    • 自動化測試設備 (ATE) 或基於邊界掃描 (Boundary Scan) 技術的測試方案,用於產線的快速篩選。

    • 在系統層級,則使用軟體型壓力測試工具可產生特定協定流量的誤碼注入器,在不同的溫度和電壓條件下,驗證系統的長期穩定性。


應用為王:哪些產業的命脈掌握在它手中?


DDR5/LPDDR5 的驗證,是以下幾個關鍵領域產品成敗的先決條件:


  • AI 伺服器與資料中心:這是 DDR5 最大的市場,訓練大型語言模型需要海量的記憶體容量與頻寬,台灣的伺服器代工廠如廣達、緯創資通、鴻海,其 AI 伺服器的可靠性,高度依賴於 DDR5 驗證。

  • 高階個人電腦與電競:對於追求極致性能的玩家和內容創作者,記憶體的延遲和頻寬直接影響遊戲幀率和渲染速度。

  • 智慧型手機與邊緣運算:LPDDR5 以其低功耗和高頻寬特性,成為旗艦手機 SoC(如高通、聯發科)的標配,是實現流暢多工處理和 AI 運算的基礎。

  • 汽車電子:在先進駕駛輔助系統 (ADAS) 和智慧座艙中,需要處理大量感測器數據,對 LPDDR5 的可靠性要求達到了功能安全 (Functional Safety) 等級。


前瞻未來:技術普及的挑戰與下一波趨勢


DDR5 的主要挑戰在於設計和驗證的複雜度大幅提升,拉長了產品開發週期,下一代 DDR6/LPDDR6 預計將再次倍增速率,這可能會引入更複雜的 PAM4 信令(類似 PCIe),使訊號完整性挑戰達到新的高峰;屆時,測試的重點將不僅是分析眼圖,更要深入分析訊號的「訊噪失真比 (SNDR)」,對示波器和分析演算法的要求將更加嚴苛。


投資視角:為何「賣鏟子」的生意值得關注?


在運算需求永無止境的數位世界,無論是 Intel、AMD、NVIDIA 這樣的晶片巨頭,還是蘋果、三星這樣的手機霸主,或是亞馬遜、Google 這樣的雲端服務商,他們的所有創新都建立在一個共同的基礎之上:一個穩定、高速的記憶體子系統。


提供 DDR5 驗證解決方案的 T&M 公司,其獨特的投資價值在於:


  1. 產業的「守門員」:沒有通過 T&M 儀器的嚴格驗證,任何一款搭載 DDR5 的產品都無法放心出貨,T&M 公司扮演了整個產業品質守門員的角色。

  2. 與標準同步的技術壁壘:頂級 T&M 廠商是 JEDEC 標準委員會的核心成員,他們在標準制定的初期就參與其中,確保在新標準發布之時就能同步推出測試解決方案,這種先發優勢和技術積累構成了極高的競爭壁壘。

  3. 需求的普適性與持續性:不像某些專用晶片,記憶體是所有電子產品的必需品,只要運算還在發展,對更快記憶體的需求就不會停止,對更先進測試儀器的需求也將水漲船高。


因此,投資 DDR5 測試領域,就是投資整個數位世界的基石,當所有人都專注於蓋更高的大樓 (CPU/GPU) 時,那些確保地基 (記憶體) 穩固的公司,其價值是隱性而不可或缺的。



如果你覺得內容還不錯,對你有幫助,再請按個讚轉發給需要的朋友,的每一個小小支持,都是讓我能繼續為大家追蹤最新趨勢的最大動力!真的... 非常感謝你!💕

Subscribe to AmiNext Newsletter

Thanks for submitting!

  • LinkedIn
  • Facebook

© 2024 by AmiNext 金融與科技筆記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