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價值投資的兩座燈塔:巴菲特與坦伯頓

  • 作家相片: Amiee
    Amiee
  • 4天前
  • 讀畢需時 7 分鐘

談到價值投資,華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與約翰・坦伯頓爵士(Sir John Templeton)是兩座繞不開的高峰;然而,他們登頂的路徑與視野卻不盡相同。他們都以卓越的長期績效證明了價值投資的有效性,成為全球投資者學習的典範。但深入探究,會發現他們在「價值」的定義、尋找機會的範圍、承擔風險的方式上,存在著引人深思的差異。本文將深入探討這兩位投資大師的哲學核心、策略差異,並提煉出可供不同經驗投資者借鑑的智慧。



何謂價值投資?共通的基石


在比較差異之前,必須先理解價值投資的共同基礎,這是巴菲特與坦伯頓都信奉的核心原則。價值投資的根本理念是:股票不僅僅是交易的代碼,更是代表著對一家企業所有權的一部分。因此,股票的價值(內在價值)是由企業的營運基本面決定的,而非市場先生每天波動的情緒。


核心原則包括:


  • 內在價值: 相信每家公司都有一個可以估算的內在價值,這個價值是根據其資產、盈利能力和未來前景來判斷的。

  • 市場先生: 將市場擬人化為一位情緒化的「市場先生」,他每天會報出不同的價格,時而過度樂觀(價格遠超價值),時而過度悲觀(價格遠低於價值)。

  • 安全邊際: 這是價值投資的基石,強調只在市場價格顯著低於評估的內在價值時才買入,這個差額就是「安全邊際」,用以緩衝評估錯誤或不可預見的風險。

  • 長期持有: 價值投資者通常著眼於長期,相信只要企業基本面穩健,市場價格最終會回歸其內在價值。

  • 逆向思考: 價值投資者往往需要具備獨立思考和逆向操作的勇氣,在市場恐慌時買入,在市場狂熱時保持冷靜甚至賣出。


正是這些共通的理念,構成了巴菲特與坦伯頓各自發展出獨特投資體系的基礎。



華倫・巴菲特:聚焦「偉大企業」的護城河哲學


巴菲特的投資哲學並非一成不變,而是經歷了重要的演變。他深受其導師班傑明・葛拉漢(Benjamin Graham)的影響,早期也曾實踐「撿菸屁股」式的投資,即尋找那些價格極度便宜、即便公司本身乏善可陳,但清算價值仍高於市價的股票。



從「雪茄屁股」到「護城河」的演變


然而,在長期合作夥伴查理・蒙格(Charlie Munger)的影響下,巴菲特的理念逐漸轉向「以合理的價格買入偉大的公司」,而非「以便宜的價格買入平庸的公司」。他意識到,持有那些擁有持續競爭優勢(即「經濟護城河」)的企業,長期複利效果遠勝於不斷尋找下一個「菸屁股」。



巴菲特的核心選股標準


巴菲特的「護城河」哲學,體現在他後期的核心選股標準上:


  • 簡單易懂的業務: 他偏好投資自己能夠理解的產業和商業模式。如果一家公司的運作方式過於複雜難懂,他通常會避開。

  • 持續的競爭優勢(經濟護城河): 這是核心中的核心。他尋找那些擁有品牌、專利、成本優勢、網絡效應或高轉換成本等護城河的企業,這些優勢能保護公司免受競爭對手的侵蝕,維持長期的高資本回報率。

  • 誠信且有能力的管理層: 巴菲特非常看重管理層的品質,認為優秀的管理者能夠妥善運用資本,為股東創造價值。

  • 吸引人的價格(安全邊際): 雖然他尋找偉大公司,但他依然堅持在價格合理或低估時買入,保留安全邊際。但他願意為真正偉大的公司支付一個相對「公平」的價格,而不是像早期那樣追求絕對的「便宜」。



集中投資與長期持有


巴菲特傾向於將資金集中投資在少數幾家他有高度信心的偉大企業上,並且一旦買入,便打算「永遠」持有,除非公司的基本面發生了根本性的惡化,或者出現了更具吸引力的投資機會。這種策略需要極高的選股確定性,以及對市場短期波動的極大容忍度。



約翰・坦伯頓:放眼全球的「極度悲觀」逆向投資法


如果說巴菲特的目光主要聚焦於美國本土的優質企業,那麼坦伯頓爵士則是全球化投資的先驅。他的核心理念是「在極度悲觀的時刻買入」(Buy at the point of maximum pessimism)。



全球化視野的先驅


早在二戰爆發初期,當全球市場瀰漫恐慌情緒時,坦伯頓就大膽借款,買入了在紐約證券交易所交易的、價格低於 1 美元的百餘支股票,其中多數最終都帶來了豐厚回報。這一經歷奠定了他逆向投資與全球視野的基礎。他認為,投資機會並不僅限於單一國家,而是遍布全球;哪裡的市場最悲觀、資產最便宜,機會就在哪裡。



在「血流成河」時買入


坦伯頓的名言是:「行情總在絕望中誕生,在半信半疑中成長,在憧憬中成熟,在希望中毀滅。」(Bull markets are born on pessimism, grow on skepticism, mature on optimism, and die on euphoria.)他專注於尋找那些因戰爭、危機、政策失誤或行業蕭條而導致股價崩盤、被市場極度低估的「便宜貨」,即使這些公司本身可能並非「偉大」企業。他相信,只要買得足夠便宜,即使是平庸的公司也能帶來不錯的回報,而一旦危機過後,這些資產的價格回歸將帶來巨大收益。



分散投資與靈活應對


與巴菲特的集中策略不同,坦伯頓在全球範圍內尋找被低估的股票,因此他的投資組合通常高度分散,遍布不同國家和行業,以降低單一地區或單一股票的風險。他對持有的靈活性也更高,當一個市場或股票的價格從極度低估回歸到合理甚至高估水平時,他會毫不猶豫地賣出,轉而尋找下一個「極度悲觀」的角落。



哲學碰撞:巴菲特與坦伯頓的關鍵差異


儘管都屬於價值投資陣營,巴菲特和坦伯頓的實際操作卻展現出明顯的差異:



對「價值」的定義:偉大企業 vs. 極度低估


  • 巴菲特(後期): 價值主要體現在企業的品質、持續盈利能力和護城河的深度。他尋找的是「皇冠上的珍珠」,願意為品質支付合理溢價。

  • 坦伯頓: 價值更多體現在價格相對於資產或正常化盈利能力的絕對低廉程度上。他尋找的是「跌落塵埃的鑽石」(或哪怕只是玻璃碴),核心是買得夠便宜。



地域焦點:美國優先 vs. 全球獵尋


  • 巴菲特: 主要投資於美國市場,因為他對美國的經濟體系、法律環境和企業文化有著深刻的理解,符合他的「能力圈」原則。

  • 坦伯頓: 是全球投資的倡導者和實踐者,認為機會無國界,積極在全球範圍內尋找價值窪地。



風險管理:集中護城河 vs. 分散撿便宜


  • 巴菲特: 主要透過深入理解企業、確保其擁有強大護城河,並集中持有來管理風險。他認為分散投資是對無知(無法深入了解每一家公司)的保護。

  • 坦伯頓: 主要透過在極低價格買入(巨大的安全邊際)和廣泛的地域及行業分散來管理風險。



對時機的看法:等待合理價 vs. 捕捉恐慌點


  • 巴菲特: 雖然也利用市場波動,但他更強調找到偉大的公司後,耐心等待一個合理的買入價格出現。

  • 坦伯頓: 更積極地尋找市場恐慌、情緒達到「極度悲觀」的轉折點,這是他認為的最佳買入時機。



巴菲特 vs. 坦伯頓 投資哲學對比

特徵

華倫・巴菲特 (Warren Buffett)

約翰・坦伯頓爵士 (Sir John Templeton)

核心哲學

以合理價格買入偉大公司 (Fair price for wonderful co.)

在極度悲觀時買入極度低估資產 (Maximum pessimism)

價值定義

企業品質、護城河、持續盈利能力

價格遠低於資產或正常化盈利的絕對便宜

地域焦點

主要在美國,強調能力圈

全球獵尋,機會無國界

選股偏好

具備強大護城河的優質、穩定增長企業

因危機或恐慌而被市場錯殺、極度低估的各類資產

風險管理

深入理解、集中投資、強調企業品質

極大安全邊際、廣泛分散(地域、行業)

分散程度

相對集中

高度分散

持有期限

偏好長期甚至「永遠」持有

相對靈活,價格回歸合理或高估時可能賣出

買入時機

等待偉大公司出現合理價格

積極尋找市場恐慌、「血流成河」的極度悲觀點

主要依據

企業基本面分析、護城河評估

逆向思考、情緒週期判斷、全球比較價值



給投資者的啟示:融合或擇一?


巴菲特和坦伯頓的成功證明,價值投資的道路並非只有一條。他們的差異給予投資者重要的啟示:



理解自身風險承受度與能力圈


坦伯頓的全球逆向投資法需要極大的勇氣和對宏觀風險的判斷力,以及處理不同市場複雜性的能力。巴菲特的集中投資法則需要深度分析企業基本面的能力和對長期持有的堅定信念。投資者應評估自身的性格、知識儲備(能力圈)和風險承受能力,選擇更適合自己的路徑,或嘗試融合兩者的元素。



耐心與紀律:兩位大師的共同特質


無論是等待偉大公司出現合理價格,還是在極度悲觀的市場中尋找機會,耐心和紀律都是不可或缺的品質。不被市場的短期噪音干擾,堅持自己的投資原則,是兩位大師成功的共同秘訣。



長期思維的重要性


價值投資本質上是一種著眼長遠的策略。無論是巴菲特持有數十年的核心持股,還是坦伯頓在全球危機中播下的種子,都需要時間來開花結果。短期市場的波動是常態,只有具備長期思維,才能最終分享企業成長或價值回歸的果實。



結語:價值長存,路徑多元


華倫・巴菲特和約翰・坦伯頓爵士,代表了價值投資光譜上的兩個不同但同樣璀璨的端點。巴菲特教導我們,與偉大的企業同行,利用複利的力量創造驚人財富;坦伯頓則展示了在全球範圍內逆向思考、捕捉危機中機遇的巨大潛力。


他們的哲學並非互斥,而是提供了不同的視角和工具箱。理解他們的核心思想、策略差異以及背後的邏輯,不僅能幫助我們更深刻地認識價值投資的內涵,更能啟發我們找到適合自身條件、能在長期投資旅程中行穩致遠的道路。最終,無論選擇哪條路徑,對價值的尊重、獨立的思考、無比的耐心和嚴格的紀律,將是通往成功的共同基石。

Subscribe to AmiNext Newsletter

Thanks for submitting!

  • LinkedIn
  • Facebook

© 2024 by AmiNext 金融與科技筆記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