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T&M 測試】車用乙太網路測試:解密 ADAS 神經系統 1000BASE-T1 合規性挑戰

  • 作家相片: Sonya
    Sonya
  • 11月2日
  • 讀畢需時 7 分鐘

秒懂重點:沒有這項測試,就沒有下世代科技


想像一下,未來的自動駕駛車就是一台裝了輪子的超級電腦,它身上的數十個攝影機、雷達和光達 (LiDAR),每秒都在產生如洪水般的巨量資料,這些資料必須在千分之一秒內,在不同「大腦」(處理器)之間零錯誤地傳遞,以做出攸關生死的駕駛決策。


車用乙太網路就是傳遞這些救命資料的「高速神經系統」,但這套神經系統,必須在一對沒有金屬屏蔽的普通銅線上運作,同時還要忍受馬達、高壓電纜帶來的強烈電磁干擾,如果沒有最嚴苛的合規性測試,來確保這條「神經」在任何干擾下都絕對可靠,那麼一個微小的雜訊尖峰,就可能讓 ADAS 系統誤判,導致煞車失靈或方向盤轉向錯誤,簡言之,搞不定車用乙太網路測試,自動駕駛的安全承諾便無法兌現。


ree

測試技術白話文:原理與曠世挑戰


過去的測試瓶頸:為何傳統方法已不敷使用?


數十年來,車輛內部的通訊依賴 CAN、LIN 和 FlexRay 等匯流排,它們的優點是極度可靠,但缺點是速度慢,如同鄉間小路,例如,CAN-FD 的最高速度也僅有 5 Mbps,這些低速訊號對電磁干擾 (EMI) 並不敏感,測試相對單純。



當汽車導入乙太網路,速度從 100 Mbps 一路躍升到 1 Gbps (1000BASE-T1) 甚至 10 Gbps (10GBASE-T1),一切都改變了:


  1. 從「數位」到「類比」的挑戰:辦公室乙太網路使用 4 對屏蔽線,訊號品質有保障。車用乙太網路為了減重和降成本,強制使用 1 對「非屏蔽」雙絞線 (UTP),在高速下,這對 UTP 本身就像一個天線,既會向外輻射雜訊,也會從外界吸收雜訊,訊號的傳輸不再是單純的 "0" 和 "1",而是極易失真的類比波形,訊號完整性 (SI) 成為最大難題。

  2. 更複雜的 PAM3 信令:為了在有限的頻寬和惡劣的雜訊環境中取得平衡,1000BASE-T1 標準採用了 PAM3(三電位脈衝振幅調變),它不像 NRZ 有兩個電位(0 和 1),而是有三個電位(-1, 0, +1),這表示接收器有兩個眼圖需要判讀,對雜訊的容忍度更低,測試的複雜度倍增。

  3. 非對稱性與 PoDL 挑戰:車用乙太網路還要在同一對線上實現 PoDL (Power over Data Line) 供電,這導致訊號與電源疊加在一起,電路必須是非對稱設計,這也讓傳統的乙太網路測試方法(如回波損耗)變得更加複雜。


核心測試原理是什麼?


車用乙太網路的實體層驗證,核心是「確保發送器、接收器和傳輸通道(纜線與連接器)這三者,都 100% 符合 IEEE 國際標準」,這是一套嚴謹的「標準化考試」,確保不同廠商(例如 A 廠的 ECU 和 B 廠的攝影機)的產品能彼此互通。


量測的原理主要分為三個層面:


  1. 發送器 (Tx) 測試:使用高頻寬示波器,連接到待測 ECU 的發送埠,其目的是檢驗發送器產生的 PAM3 訊號品質是否達標,這就像檢查一個演講者,他的「發音」(波形)是否標準、「音量」(功率)是否合適、「語速」(時脈)是否精準,以及「用詞」(訊號失真度)是否在規範內。

  2. 接收器 (Rx) 測試:這是最困難的部分,目的是驗證接收器在「最惡劣」訊號條件下的容錯能力,測試時,會使用雜訊產生器任意波形產生器 (AWG),故意產生一個「品質剛好在及格邊緣」的、混合了各種干擾的 PAM3 訊號,強行「灌」給待測的接收器,然後命令 ECU 進行誤碼率測試,檢查其是否仍能正確解讀所有資料。

  3. 通道 (Channel) 測試:使用向量網路分析儀 (VNA) 來量測整條纜線和連接器的特性,這好比檢測高速公路的路面品質,量測其「平整度」(插入損耗)和「反射度」(回波損耗),確保訊號在傳輸過程中不會因為路面太差而衰減或產生過多「迴音」。


新一代測試技術的突破點


  • PAM3 訊號分析軟體:新一代示波器內建了專門的車用乙太網路分析軟體,它能自動設定複雜的 PAM3 觸發,並一鍵執行 IEEE 標準定義的所有發送器測試(如功率頻譜密度、時脈抖動、線性度等),將數天的手動測試縮短到幾分鐘。

  • 高精度的通道特性分析:傳統 VNA 主要用於對稱電路,針對車用乙太網路的非對稱特性,T&M 廠商開發了新的測試治具和校準方法,能精確地分離出共模與差模訊號,準確評估通道的回波損耗,這對 PoDL 功能至關重要。

  • 整合的雜訊抗擾度 (EMI) 測試:為了模擬車內真實環境,最先進的測試方案會將示波器、雜訊源、訊號產生器和耦合網路整合在一個自動化平台中,這使得工程師能重複、可控地對 ECU 注入標準化的射頻干擾,驗證其在極端電磁環境下的通訊穩健性。


產業影響與應用


完整驗證藍圖:從研發到量產的挑戰


挑戰一:實體層 (PHY) 電氣合規性


在 ECU 和感測器模組的 R&D 階段,必須確保其 PHY 晶片和電路設計完全符合 IEEE 標準。


  • 核心測試工具與技術要求

    • 高效能即時示波器:需具備足夠的頻寬(例如 >2 GHz)和低雜訊底層,以精確捕捉 PAM3 訊號。

    • 自動化合規性測試軟體:一鍵執行所有 Tx 測試遮罩 (Mask) 與參數判讀。

    • 向量網路分析儀 (VNA):用於量測通道的 S 參數與回波損耗。


挑戰二:協定層解碼與除錯


在實體層之上,需要驗證上層的通訊協定(如 SOME/IP, DoIP)是否正確運作。


  • 核心測試工具與技術要求

    • 具備車用乙太網路解碼功能的示波器,或專用協定分析儀,這些工具能將 1 和 0 的電氣訊號即時解碼為有意義的協定封包(例如:「請求煞車」),讓工程師能快速定位是電路問題還是軟體錯誤。


挑戰三:電磁相容性 (EMC) 與雜訊抗擾度


這是車用電子獨有的嚴苛挑戰,必須確保 ECU 在遭受外部強電磁干擾時不會失效,同時其自身產生的電磁輻射也不會干擾車內其他設備(如收音機)。


  • 核心測試工具與技術要求

    • EMI 接收機電波暗室 (Chamber):用於量測 ECU 的輻射量。

    • 大電流注入 (BCI) 探棒訊號產生器:用於主動向纜線注入干擾,測試 ECU 的抗擾度(穩健性)。


應用為王:哪些產業的命脈掌握在它手中?


車用乙太網路測試技術的成熟,是整個汽車產業轉型的基礎:


  • 先進駕駛輔助系統 (ADAS):這是最主要的驅動力,多個攝影機和雷達的原始資料流必須透過 Multi-Gig 乙太網路即時匯總到中央處理器,任何延遲和錯誤都可能釀成事故。

  • 區域架構 (Zonal Architecture):新一代的車輛設計,將車身各區域的控制器整合為幾個大型的「區域控制器」,區域之間完全依賴高頻寬乙太網路骨幹連接。

  • 智慧座艙與資訊娛樂:高解析度螢幕、AR 抬頭顯示器、後座娛樂系統的影音串流,都需要乙太網路提供的穩定頻寬。

  • OTA 更新與車輛診斷 (DoIP):未來的車輛維修和功能升級,將透過乙太網路遠端進行,這對網路的穩定性與安全性提出了極高要求。


前瞻未來:技術普及的挑戰與下一波趨勢


當前的挑戰是 10GBASE-T1 標準的導入,其採用了更複雜的 PAM4 信令,且工作頻率更高,對纜線品質和 EMI 防護的要求呈指數級增長,下一波趨勢將是安全性測試;隨著車輛連網程度越來越高,乙太網路埠成為駭客入侵的潛在入口,T&M 解決方案將需要整合「模糊測試 (Fuzz Testing)」和「入侵偵測」功能,從協定層面主動攻擊 ECU,找出可能導致系統崩潰或被接管的安全漏洞。


投資視角:為何「賣鏟子」的生意值得關注?


汽車產業正處於從「機械」向「電子」轉型的巨浪之中。傳統車廠和新興電動車廠都在這條賽道上激烈競爭,然而,無論哪家車廠的 ADAS 演算法更勝一籌,哪家的電池技術更有突破,它們都必須使用一個共同的、標準化的「神經系統」——車用乙太網路。


提供此領域測試解決方案的 T&M 公司,其價值獨一無二:


  1. 安全與法規的守門人:車用電子的測試不是「可選項」,而是攸關人命和法規的「必選項」,T&M 公司提供的合規性測試,是產品上市前的最後一道防線,具有極高的剛性需求。

  2. 標準的賦能者:T&M 廠商(如 Keysight, R&S, NI, Tektronix)與 OPEN Alliance 和 IEEE 等標準組織緊密合作,共同定義測試規範,這使其能第一時間推出合規的測試解決方案,形成強大的技術壁壘。

  3. 長期且高價值的市場:汽車的研發與生命週期(長達 10-15 年)遠超消費電子,一旦 T&M 設備被導入車廠或 Tier 1 供應商的研發實驗室,就將成為未來數年內不可或缺的標準工具,提供長期的穩定收入。


因此,關注車用乙太網路測試,就是抓住了汽車革命中最底層、最關鍵的「連接」與「安全」命脈,當汽車變得越來越像電腦,那些能確保電腦神經系統絕對可靠的公司,其價值將日益凸顯。


如果你覺得內容還不錯,對你有幫助的話,請幫忙按個讚轉發給需要的朋友呢?你們的每一個小小支持,都是讓我能繼續為大家追蹤最新趨勢的最大動力!真的... 非常感謝你!💕

Subscribe to AmiNext Newsletter

Thanks for submitting!

  • LinkedIn
  • Facebook

© 2024 by AmiNext 金融與科技筆記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