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為何Nvidia的真正護城河不是晶片,而是CUDA?給投資者的生態系戰爭指南

  • 作家相片: Sonya
    Sonya
  • 9月22日
  • 讀畢需時 10 分鐘

現代護城河:從城堡到大陸


對於高科技股的長期投資者而言,一個反直覺但至關重要的觀點正在重塑我們評估企業價值的方式:「當你買入蘋果股票時,你買的不是iPhone,而是App Store;當你買入Nvidia股票時,你買的不是GPU,而是CUDA。」這個觀點的核心,指向了現代科技業競爭的終極形態——生態系戰爭,一家公司能走多遠,不再僅僅取決於其單一產品有多麼出色,而是取決於它能否圍繞其產品,建立一個讓用戶、開發者和合作夥伴都深陷其中、無法輕易離開的價值網絡。


華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推廣的「經濟護城河」概念,生動地將企業的持續性競爭優勢比作保護中世紀城堡的護城河,用以抵禦競爭者的侵蝕 。傳統的護城河來源於品牌忠誠度、專利保護或規模經濟等內部優勢,然而,在快速迭代的科技領域,這些傳統壁壘正變得愈發脆弱。一個更強大、更持久的護城河形態已經出現,那就是「生態系」。   


如果說一款突破性的產品是一座堅固的城堡,那麼一個強大的生態系就是圍繞這座城堡的廣闊領土,而這片領土上擁有著唯一的、不可或缺的水源,競爭對手或許有能力建造一座更高、更雄偉的城堡,但如果無法染指這片領土的水源——也就是生態系中的開發者、工具、既有資產和工作流程——他們的城堡終將因為缺水而荒廢。這種依賴性,正是生態系護城河的威力所在。


為了更深刻地理解這種「鎖定效應」,我們可以引入另一個比喻:「鐵路軌距」,在19世紀鐵路發展的初期,不同的鐵路公司採用了不同寬度的軌距,一旦一個地區鋪設了數千英里的某種特定軌距的鐵軌,任何新的火車營運商,即使擁有技術上更優越的火車頭,也必須採用與現有網絡相容的軌距,否則其先進的火車頭將寸步難行,這種由網絡標準創造的轉換成本,形成了強大的鎖定效應;Nvidia的CUDA平台,正是人工智慧(AI)開發領域的「標準軌距」,競爭者如AMD或許能設計出性能更強的「火車頭」(GPU),但如果它無法在遍布全球的CUDA「鐵軌網絡」(即數百萬開發者已經寫好的程式碼、函式庫和累積的知識)上運行,其硬體優勢便大打折扣。   


這種從產品競爭到生態系競爭的範式轉移,對投資者提出了新的要求,評估一家科技公司,不能再僅僅聚焦於其產品的性能指標或市場份額,而必須深入分析其建立和維護生態系的能力,因為一個公司的內部研發投入是有限的,但一個成功的生態系能夠撬動全球數百萬開發者和數千家合作夥伴的外部創新力量,共同加深護城河,這才是其長期價值的真正來源 。   


生態系超級強權的解剖學:深入拆解Nvidia CUDA


Nvidia的霸主地位,並非源於一次偶然的技術突破,而是一場長達二十年、精心佈局的戰略勝利。其核心武器,並非那塊價值連城的GPU晶片,而是看似免費的軟體平台——CUDA,CUDA的成功,完美詮釋了如何透過軟體生態系,建立起幾乎無法逾越的硬體護城河。


奠基:一場對軟體的二十年豪賭


CUDA(Compute Unified Device Architecture,統一計算設備架構)的誕生,本身就是一場極具遠見的戰略投資。早在2004年開始研發,並於2006至2007年正式推出,Nvidia為此投入了數十億美元,其目標是將GPU從一個專用於遊戲圖像渲染的利基產品,轉變為一個通用的平行運算平台,這個決策在當時看來極其大膽,因為它比現代AI革命的爆發點(約2012年的AlexNet突破)早了將近十年 ,Nvidia並非在追逐風口,而是在AI的「淘金熱」來臨之前,就已經開始鋪設通往金礦的唯一「鐵路」。   


創造工具:鑄造開發者的鎖定鏈


生態系的黏性,來自於那些讓開發者「非用不可」的專用工具,Nvidia在CUDA之上,建立了一系列高性能函式庫,它們如同CUDA這套「鐵路系統」的專用螺絲與扳手,讓開發者一旦使用,便難以更換。


  • cuDNN(CUDA Deep Neural Network library):這不僅僅是一個函式庫,而是構成現代AI模型的基礎構件集合,它為卷積、池化、正規化等深度學習核心運算提供了高度優化的底層實現,所有主流的AI框架,如TensorFlow和PyTorch,都與cuDNN進行了深度整合,以追求極致的運算性能 ,這表示全球的AI開發者在訓練模型時,為了達到最佳效率,事實上已經被引導至必須使用Nvidia的GPU。   


  • TensorRT:如果說cuDNN鎖定了模型的「訓練」環節,那麼TensorRT則鎖定了模型的「部署」環節,它是一個推理優化器,能將訓練好的模型進行壓縮和加速,使其在實際應用中(如雲端服務或邊緣設備)能以更低的延遲和更高的吞吐量運行,這在生態系中創造了第二重鎖定:即使一個模型理論上可以在競爭對手的硬體上訓練,但若想在生產環境中達到頂級的推理性能,TensorRT生態系幾乎是唯一的選擇 。   


網絡效應引擎:一支全球開發者大軍


一個生態系的真正力量,在於其網絡效應的規模,Nvidia透過多年的耕耘,已經建立了一個規模驚人的開發者社群,形成了強大的自我增強循環。


  • 關鍵數據

    • 開發者社群:Nvidia擁有超過400萬名註冊開發者,他們正在創造數以千計的加速運算應用程式,早在2020年,其註冊開發者數量就已達到200萬,並在不到兩年內翻倍,顯示出加速成長的趨勢 。   


    • 工具下載量:自2008年以來,CUDA Toolkit的總下載量已超過3300萬次,僅2021年一年就達到800萬次,呈現指數級的採用率 。   


    • 人才培育:Nvidia深度學習學院(DLI)已在全球培訓了超過25萬名開發者,並曾在2017年立下一年培訓10萬人的目標 ,這不僅是社群建設,更是系統性地在全球人才庫中普及CUDA這門「官方語言」。   


培育未來:Nvidia Inception計畫


為了確保下一代的AI創新依然誕生於CUDA平台之上,Nvidia推出了Inception計畫,這是一個免費的虛擬加速器,為AI新創公司提供技術、專家指導和市場通路,透過培育超過15,000家新創公司(截至2021年,已有8,500名成員,累計融資超600億美元),Nvidia正在為自己的未來播下種子,這些新創公司將其整個技術堆疊和智慧財產權都建立在CUDA生態系之上,隨著它們的成長,其轉換成本將變得極高。這是一種高明的策略,將全球新創社群的創新活力,轉化為加深自身護城河的動力。   


護城河的證明:AMD ROCm無法打贏的戰爭


對生態系護城河理論的最終驗證,來自於對Nvidia主要競爭對手AMD的分析。儘管AMD的硬體產品(如MI300X)在紙面規格上極具競爭力,甚至在某些指標上超越了Nvidia的同代產品 ,但它始終未能撼動Nvidia的市場地位,Nvidia至今仍佔據著AI GPU市場約80%至95%的份額 。   


根本原因就在於軟體護城河,多份報告指出,AMD的ROCm軟體平台不夠成熟、穩定性欠佳,且缺乏CUDA那樣龐大而完備的函式庫支援,開發者表示,將現有的CUDA程式碼重寫以適應ROCm,可能需要耗費數月的工程時間和數十萬美元的成本,這正是令人望而卻步的轉換成本 。一份報告直言不諱地指出:「CUDA的護城河,AMD至今仍未能跨越」。   


這種軟體生態系的絕對優勢,甚至迫使整個科技產業,包括AWS、微軟Azure和Google Cloud等巨頭,進入一種「競合」(co-opetition)狀態,這些雲端服務商既是Nvidia最大的客戶,也是潛在的長期競爭者(它們都在開發自己的AI晶片 )。然而,為了滿足客戶當前對AI運算能力的迫切需求,它們必須與Nvidia進行深度合作,這反過來又進一步鞏固了CUDA作為行業標準的地位。這種複雜的動態關係,正是Nvidia生態系控制力的最佳證明。 


競爭力指標

Nvidia CUDA

AMD ROCm

AI GPU市場份額 (預估)

約 85%–90%    


約 5%–10%    


核心軟體平台

CUDA    


ROCm    


主流框架支持

超過250個框架原生優化 (PyTorch, TensorFlow等)    


許多工具需手動調整,社群支援落後    


開發者體驗

穩定、成熟、開箱即用    


報告指稱不穩定,上手體驗具挑戰性    


轉換成本

極高;重寫程式碼成本巨大    


進入門檻低(但前提是生態系存在)


藍圖:蘋果App Store作為生態系的原型


為了證明生態系策略的普適性,我們只需將目光投向另一個科技巨頭——蘋果,透過分析App Store,我們可以發現,儘管處於完全不同的領域(消費電子 vs. 企業運算),但其建立護城河的底層邏輯與Nvidia如出一轍。


App Store的成功,源於經典的「雙邊網絡效應」,一方面,超過18億的活躍蘋果設備構成了一個龐大的用戶基礎;另一方面,這個用戶基礎吸引了全球數百萬開發者為其開發應用程式;根據統計,App Store上擁有約210萬個應用 ,這形成了一個強大的正向循環:更多的用戶吸引更多的開發者,而更多、更高品質的應用則讓用戶更離不開iOS平台。   


蘋果透過多種機制來控制和強化這個生態系:


  • 平台與工具:蘋果為開發者提供了一套高度整合的開發工具(如Xcode和Swift語言),這些工具專為其硬體優化,創造了極高的開發轉換成本 。   


  • 治理與信任:嚴格的App審核流程雖然時有爭議,但它為用戶建立了一個安全、可信賴的市場環境,從而鼓勵了用戶的消費行為。據統計,蘋果的防欺詐系統已阻止了數十億美元的潛在欺詐交易 。   


  • 社群與忠誠度:一年一度的全球開發者大會(WWDC)不僅是一場技術發布會,更是維繫開發者忠誠度和社群歸屬感的重要儀式。從最初的5000人現場參會,到如今吸引全球數百萬人線上觀看,WWDC是蘋果設定技術路線、凝聚社群共識的核心場域 。   


  • 經濟引擎:App Store創造了一個龐大的數位經濟體。自成立以來,已向開發者支付了超過3200億美元的收入 。強大的經濟誘因,讓開發者持續投入資源為該平台開發應用。   


蘋果和Nvidia的戰略劇本驚人地相似:首先,控制一個專有平台(iOS/CUDA);其次,提供開發必不可少的工具(Xcode/CUDA Toolkit);接著,用心培養一個龐大且忠誠的開發者社群(透過WWDC/GTC等活動);最終,利用這個強大的軟體生態系,來驅動其高利潤、高溢價的硬體產品(iPhone/GPU)的銷售。這證明了生態系策略是一套可在不同科技領域複製的、用以構建持久護城河的成功藍圖。


投資者框架:如何量化生態系的潛力?


對於投資者而言,理解生態系的重要性只是第一步,更關鍵的是如何評估一個公司建立生態系的潛力。以下框架提供了一個可操作的分析模型,幫助投資者從抽象的戰略概念轉向具體的量化評估。


1. 開發者中心度與投入


評估一家公司是否將開發者視為戰略資產,而非成本中心,這遠不止是成立一個「開發者關係」部門那麼簡單。


  • 需觀察的指標

    • 工具投入:SDK、API和開發環境的品質與完整性 。   

    • 教育投入:培訓計畫的規模與品質(如Nvidia的DLI、微軟的Learn平台)。公司每年主動培訓多少開發者?

    • 社群支持:官方論壇的回應速度、技術文件的詳盡程度、開發者大會的規模與影響力(如蘋果WWDC)。   

    • 直接孵化:是否擁有旨在培育生態系的新創公司計畫(如Nvidia Inception、Microsoft for Startups)。   


2. 平台的可擴展性與黏性


評估該平台與用戶工作流程的整合深度,以及用戶離開的難易程度。


  • 需觀察的指標

    • 技術轉換成本:評估在該平台上開發所需的專有程式碼、特殊知識和獨有API的數量。越是專有,轉換到其他平台的成本就越高(如將CUDA程式碼重寫為ROCm的巨大成本)。   

    • 數據引力:平台是否形成了「數據鎖定」?(如蘋果的iCloud讓用戶難以遷移到安卓生態)。   

    • 平台 vs. 產品:公司的核心業務是一個封閉的產品,還是一個鼓勵第三方創新的開放平台?(如HubSpot從SaaS產品轉型為開放平台的策略)。   


3. 網絡廣度與策略聯盟


評估公司透過合作夥伴關係擴展其生態系版圖的有效性。


  • 需觀察的指標

    • 整合深度:合作關係是停留在表面的市場行銷,還是形成了互相依賴的深度技術整合?(如Nvidia與AWS、Azure、GCP的深度整合,使其成為雲端AI的基礎設施標準)。   

    • 產業鏈控制:公司是否與供應鏈的上下游都建立了穩固的關係,從而形成一個有韌性的價值網絡?

    • 跨行業佈局:生態系是否橫跨多個不同行業,使其能抵禦單一市場的衰退風險?(如微軟的Azure生態系,從遊戲(Game Stack)到企業安全,無所不包)。   


4. 經濟飛輪與價值分享


評估生態系是否為其參與者創造了切實的經濟價值,以確保他們持續的忠誠與投入。


  • 需觀察的指標

    • 開發者/夥伴收入:第三方從該平台賺取了多少收入?(如App Store支付給開發者的3200多億美元)。   

    • 生態系融資:生態系內的新創公司總共獲得了多少風險投資?(如Nvidia Inception計畫中新創公司超過600億美元的融資額)。   

    • 夥伴收入乘數:平台公司每賺1美元,其合作夥伴能賺多少美元?IDC的研究發現,在微軟生態系中,以軟體為主的合作夥伴,在微軟每賺1美元的同時,能創造10.11美元的自身營收。這是一個衡量生態系健康度的強力指標 。   

評估維度

關鍵問題

需分析的指標

案例(優/劣)

開發者中心度

公司在開發者教育上投入多少?

每年培訓的開發者數量、開發者大會規模、新創孵化計畫成果。

:Nvidia DLI :技術文件貧乏且無開發者社群的公司。

平台黏性

客戶轉換到競爭對手平台的成本有多高?

專有程式碼依賴度、數據遷移難度、工作流程整合度。

:從CUDA遷移至ROCm :基於開源標準、可輕易替換的服務。

網絡廣度

合作夥伴關係的深度和廣度如何?

與行業巨頭的技術整合程度、跨行業解決方案的數量。

:Nvidia在三大公有雲的佈局 :僅有少量、淺層的市場合作。

經濟飛輪

生態系參與者是否能獲得豐厚回報?

支付給開發者的總收入、夥伴收入乘數、生態系內新創融資總額。

:蘋果App Store :平台自身攫取大部分價值,夥伴利潤微薄。


結論:投資於網路,而不僅是產品


21世紀的商業競爭,其決定性的戰場已轉向生態系之間的戰爭。在科技領域,建立和運營一個網絡的能力,已成為決定一家公司長期成敗的最關鍵因素 。   


一款驚豔的產品或許能帶來短期的市場優勢和股價飆升,但一個根深蒂固的生態系,才能創造一個王朝和數十年的股東價值。前者是一座城堡,後者則是一片大陸。


因此,對於每一位長期投資者而言,當面對一家公司亮麗的新產品或超出預期的季度財報時,必須超越眼前的光環,追問那個最根本的戰略問題:「在這款產品的背後,是否存在一個讓這家公司『非你不可』的生態系?」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將幫助我們區分出那些曇花一現的贏家和能夠穿越週期的偉大傳奇。

Subscribe to AmiNext Newsletter

Thanks for submitting!

  • LinkedIn
  • Facebook

© 2024 by AmiNext 金融與科技筆記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