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科技速解】第三代半導體 SiC 與 GaN 是什麼?電動車與 AI 的省電關鍵

  • 作家相片: Sonya
    Sonya
  • 4天前
  • 讀畢需時 6 分鐘

已更新:3天前

秒懂重點:為什麼你現在非懂不可?


我們正同時迎向兩個「耗電巨獸」的時代:AI 的無盡算力和電動車的全面普及,這兩者都對電力系統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渴求,然而我們所依賴的傳統「矽 (Si)」晶片,在扮演「電力轉換器」(像變壓器、整流器)的角色時,卻像一個會漏水的舊水管,在轉換過程中白白浪費了 10%~30% 的能量,並將其轉化為無用的「廢熱」。


第三代半導體 (Wide-Bandgap Semiconductors),就是來修補這個巨大漏洞的未來材料,其家族中最耀眼的兩位明星,就是 碳化矽 (SiC) 和 氮化鎵 (GaN)


它們的物理特性,讓它們在處理電力時遠比「矽」更有效率,如果說傳統矽晶片是「普通的銅線」,那 SiC 和 GaN 就像是「超導電纜」,能以極低的損耗傳輸和轉換電力。


這代表著什麼?


  • 對電動車:使用 SiC 的逆變器,能讓整車效率提升 5-10%,這表示在「電池容量不變」的前提下,續航里程憑空多出 20-40 公里

  • 對你我:你手中那個小巧、不發燙的「快充頭」,就是 GaN 技術的功勞。

  • 對 AI 資料中心:將電源供應器從矽換成 GaN,每年省下的電費可能高達數百萬美元。


這是一場正在發生的能源革命。誰掌握了 SiC 與 GaN 的量產技術,誰就扼住了電動車的續航、快充的速度和 AI 資料中心的電費帳單。


ree

技術白話文:原理解析與核心突破


過去的瓶頸:它解決了什麼關鍵問題?


數十年來,功率半導體的材料都是「矽 (Si)」,但矽有一個天生的物理極限,這個極限可以用「能隙 (Bandgap)」來解釋。


  • 比喻:什麼是能隙?

    • 你可以把「能隙」想像成一道「河堤的高度」。

    • 「電子」就是河水。

    • 「電壓」就是水位壓力。

  • 矽 (Si) 的瓶頸

    • 矽的「河堤」天生就很低,當電壓(水位)稍微一高,或者溫度一熱(河水蒸發),電子(河水)就很容易「溢堤」並失控地流向下游。

    • 這種「溢堤」就是漏電 (Leakage) 和崩潰 (Breakdown)

    • 結果就是:為了安全,工程師不敢讓矽晶片承受太高的電壓和溫度,導致電動車的逆變器(控制馬達的關鍵)必須做得非常笨重(需要龐大的散熱片),而且充電速度也受到了限制。你手機的充電器,如果功率做大一點,就會熱到發燙。



它是如何運作的?(務必使用精妙比喻)


第三代半導體的 SiC 和 GaN,它們的優勢就在於擁有「寬能隙」——也就是說,它們的「河堤」天生就超級高


  • 寬能隙 (Wide-Bandgap)

    • SiC 和 GaN 的河堤高度(能隙)是矽的 3 倍以上。

    • 這代表電子(河水)需要極大的能量(超高電壓)才能「溢堤」。

    • 因此,它們天生就能在極高電壓極高溫度下穩定工作,而且「堤防」本身(晶片)可以做得非常薄,體積大幅縮小。


同樣是寬能隙材料,SiC 和 GaN 也有各自的專長,它們就像是「重型卡車」和「輕型賽車」的區別:


1. SiC (碳化矽) = 重型卡車

  • 特性:終極的耐力型選手,它的「河堤」最堅固,可以承受的電壓最高(可輕易超過 1200V)。

  • 專長:適合處理「超高電壓、超大電流」的粗重工作。

  • 比喻:它就是一台馬力全開的重型柴油卡車,專門用來拖動最重的貨物(龐大的電力)。

  • 殺手級應用

    • 電動車主逆變器:特斯拉 (Tesla) 是第一個將 SiC 導入 Model 3 的車廠,震驚了業界。現在,所有追求高續航的 800V 平台電動車(如保時捷 Taycan、現代 Ioniq 5)都必須使用 SiC。

    • 電動車充電樁太陽能逆變器


2. GaN (氮化鎵) = 輕型賽車

  • 特性:敏捷的速度型選手,它的耐壓能力不如 SiC(目前主流在 650V 以下),但它有一個 SiC 望塵莫及的優點:極高的開關切換頻率

  • 專長:適合「高頻率、高效率」的精密工作。

  • 比喻:它就像 F1 賽車,能以極高的轉速(頻率)運作,每一次「換檔」(開關)的能量損失都極小。

  • 殺手級應用

    • 手機/筆電快充頭:GaN 的高頻率特性,允許工程師使用體積更小的電感和電容,這就是為什麼 GaN 快充頭能做到體積僅有傳統充電器一半的秘密。

    • AI 資料中心電源:AI 伺服器耗電驚人,GaN 電源能將轉換效率從 90% 提升到 95% 以上,為 Google、Amazon 每年省下巨額電費。

    • 5G 基站車用光達 (LiDAR)


為什麼這是革命性的?


SiC 和 GaN 不是單純的「改良」,它們是從物理層面開啟了新的可能。


  • SiC 對電動車:代表更少的能量浪費 = 更長的續航里程,同時,更耐高溫 = 更小的冷卻系統 = 更輕的車重 = 更低的成本和更長的續航(一個正向循環)。

  • GaN 對消費電子:代表著極致的小型化與效率,你不再需要攜帶磚塊一樣的筆電變壓器。

  • 對全球電網:據估計,如果全球的電力轉換系統都改用寬能隙半導體,每年節省的電力,可能相當於數座核電廠的發電量。這對「淨零碳排」目標至關重要。


產業影響與競爭格局


誰是主要玩家?(供應鏈解析)



這是一個技術門檻極高、贏家通吃的賽道,且 SiC 和 GaN 的產業格局截然不同。


1. SiC (碳化矽) 戰場 SiC 的命脈在上游的「基板」(Substrate,即長晶),製造 SiC 晶錠的過程極其緩慢且良率極低,猶如在煉丹,誰掌握了基板,誰就掌握了 SiC 的定價權。

  • 國際 IDM 巨頭:市場由歐美日大廠主導,它們自己長晶、自己設計、自己製造。

    • Wolfspeed (美國):絕對的龍頭,掌握最關鍵的基板技術。

    • ST (意法半導體) / Infineon (英飛凌):歐洲兩強,也是特斯拉等車廠的主力供應商。

    • Onsemi (安森美) / Rohm (羅姆):重要的市場玩家。

  • 台灣供應鏈

    • 基板環球晶穩晟 積極投入,試圖追趕。

    • 磊晶/代工漢磊嘉晶 是台灣 SiC 概念股的核心,承接 IDM 大廠的代工訂單。

  • 中國大陸三安光電天科合達 等廠商在國家支持下,正不計成本地投入 SiC 基板研發,試圖突破「卡脖子」的局面。


2. GaN (氮化鎵) 戰場 GaN 的好處是它可以在現有成熟的「矽晶圓」上生長 (GaN-on-Si),因此不需要昂貴的 GaN 基板,門檻相對較低。


  • 設計公司 (Fabless)

    • Navitas (納微) / GaN Systems (已被 Infineon 收購) / Power Integrations (PI):這些是 GaN 快充晶片設計的領導者。

  • 晶圓代工 (Foundry)

    • 台積電 (TSMC):全球 GaN 代工的領頭羊,憑藉其穩定的製程和龐大產能,為眾多 GaN 設計公司提供代工服務。

    • 世界先進聯電 等也在積極佈局 GaN-on-Si 代工。


技術的普及時程與挑戰


  • SiC 的挑戰 (成本):SiC 基板的成本依然是矽的 5-10 倍。如何快速擴產 8 吋基板、降低成本,是普及的唯一關鍵。特斯拉一度宣稱要減少 SiC 用量,就是被高昂的成本所困。

  • GaN 的挑戰 (電壓):目前 GaN-on-Si 在 650V 以上的可靠性仍面臨挑戰,使其難以進入電動車「主逆變器」等超高壓領域。

  • 時程:GaN 已在快充市場全面爆發;SiC 則在電動車的 800V 平台驅動下,正進入黃金十年的高速成長期。


潛在的風險與替代方案


  • 風險:成本下降速度不如預期,導致市場滲透率放緩。

  • 替代方案:短期內沒有。改良型的矽基晶片 (如 IGBT、Super Junction) 仍在低階市場防守,但在效能上已無法與 SiC/GaN 競爭,唯一的替代方案是等待下一代「第四代半導體」(如氧化鎵 Ga2O3)的出現,但那可能還需要 10-15 年。


未來展望與投資視角


第三代半導體的崛起,並非要「取代」矽,而是一場完美的「分工合作」,未來的電子設備中,將由矽 (Si) 擔任「大腦」(負責邏輯運算與思考),而 SiC/GaN 擔任「心臟與肌肉」(負責高效的電力轉換與驅動)。


對投資人而言,這場能源效率之戰提供了清晰的投資脈絡:


  1. SiC 賽道:得基板者得天下 這是一場重資產競賽,觀察的唯一指標就是 Wolfspeed、Rohm、ST 等巨頭在 8 吋 SiC 基板的擴產速度與良率。

  2. GaN 賽道:關注下一個殺手級應用 快充市場已是紅海,GaN 的下一個爆發點在於「AI 資料中心」和「車載充電器 (OBC)」的訂單滲透率。

  3. 台灣的機會點 台灣在 SiC 基板上處於追趕地位,但在「晶圓代工」領域(台積電的 GaN、漢磊/嘉晶的 SiC)則扮演著不可或缺的關鍵角色,是全球供應鏈的重要一環。

  4. 這是一場能源效率之戰 過去,我們投資半導體是為了「更快的算力」;未來,我們投資第三代半導體,是為了「更綠色的能源效率」。這條賽道將與全球「淨零碳排」趨勢同行,擁有長達十年的成長潛力。


如果覺得 Aminext 整理的內容對你有那麼一丁點幫助,請幫忙按個讚或分享出去,你們的每一個小小支持,都是讓我能繼續為大家挖掘更多科技新趨勢的最大動力喔!

Subscribe to AmiNext Newsletter

Thanks for submitting!

  • LinkedIn
  • Facebook

© 2024 by AmiNext 金融與科技筆記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