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從關稅炸彈到供應鏈風暴:關稅戰爭的歷史軌跡與啟示

  • 作家相片: Amiee
    Amiee
  • 4月23日
  • 讀畢需時 4 分鐘

當你發現平常愛吃的墨西哥酪梨突然漲價,忍不住想怪罪墨西哥農民或超市老闆的時候;先等等,真兇其實可能是美國政府扔出來的「關稅炸彈」。從歷史上的雞肉戰爭(Chicken War)到今天的晶片爭霸,美國與各國之間的關稅戰爭,總能讓全球供應鏈掀起一場驚天動地的風暴。


這不僅是一場經濟政策的對決,更是一場國與國之間,制度與制度之間的博弈。

本文將帶領各位穿越歷史,深入解析關稅戰爭對全球經濟與企業策略所產生的巨大影響,並從中汲取經驗與教訓。





關稅戰爭的歷史回顧:從雞肉戰爭到貿易保護主義


關稅(Tariff),簡單來說,就是國家對進口商品課徵的一種稅收,用來保護國內產業、平衡貿易逆差。然而,當關稅政策被濫用時,往往引發一連串難以收拾的後果,也可能激化地緣政治的緊張局勢,甚至影響到多邊貿易體系的穩定性。



Smoot-Hawley 法案:大蕭條的催化劑


1930年,美國通過臭名昭著的斯穆特-霍利關稅法案(Smoot-Hawley Tariff Act),對超過兩萬項進口產品加徵高關稅,原意是保護美國農民與工人;結果卻引發全球報復性關稅,國際貿易額暴跌66%,最終加劇了1930年代的大蕭條(Great Depression)。各國陷入惡性競爭與經濟封鎖,貿易量快速萎縮,導致大量企業倒閉與失業潮席捲歐美。這一歷史教訓告訴我們,過度保護主義(Protectionism)可能導致嚴重經濟衰退,甚至影響全球金融體系的穩定。



雞肉戰爭:從雞肉到輕型卡車


1960年代,美國與西歐之間爆發所謂的「雞肉戰爭」。當時歐洲共同體(EC)因美國出口雞肉激增,決定對其徵收高額關稅。美國為此報復性地對歐洲卡車徵稅,特別是輕型卡車,徵收25%的關稅,這項政策至今仍被稱為「雞肉稅」(Chicken Tax)。它間接促成了日本與德國車廠改變出口策略,並改變全球汽車產業的競爭版圖。此戰爭表面看似微不足道,但其後續影響極為深遠,也顯示出關稅政策具有強烈的地緣戰略工具性。




現代關稅戰爭:美中貿易戰的深遠影響


現代關稅戰最著名的案例,當屬美中貿易戰(US-China Trade War)。2018年起,特朗普(Donald Trump)政府為了縮減對華貿易逆差、遏制中國科技崛起,陸續對中國商品徵收高達145%的懲罰性關稅,涵蓋高科技、製造業、綠能產業等。中國也迅速反擊,對美國農產品、汽車、能源產品徵收125%不等的關稅,並實施非關稅壁壘如限制外資股權與加強市場准入管控。


這場貿易對抗不僅對雙方造成損失,也影響了全球供應鏈的穩定性。以蘋果公司(Apple)為例,原本高度集中在中國的生產線,如今被迫將部分產能轉移到印度、越南等地。美中貿易戰打亂了全球零組件與最終組裝的節奏,也讓歐洲與東南亞國家在供應鏈重新洗牌中意外受惠,成為新的製造據點。


更重要的是,這場戰爭帶來「去風險化」(De-risking)的新趨勢——企業不再尋求最大效率,而是希望兼顧成本與政治安全。部分跨國企業開始將中國市場與全球市場分割成「雙循環策略」,分別佈局以應對政策與關稅變化。



關稅戰爭引發的供應鏈轉移案例

公司名稱

產業

原生產地

新生產地

轉移原因

Apple

電子產品

中國

印度、越南

避開關稅、降低風險

Samsung

電子產品

中國

越南、印度

降低貿易風險、節省成本

Nike

紡織業

中國

越南、印尼

規避高額關稅

Dell

資訊設備

中國

台灣、墨西哥

降低製造依賴中國的比例

Tesla

電動車

中國

德國、美國本土

實現市場本地化、生產去集中化



全球供應鏈重組的長遠影響


美中貿易戰不僅造成短期內產品成本上升,長期來看,全球供應鏈可能進入區域化(Regionalization)與多元化(Diversification)的新常態。企業逐漸意識到,過度集中於單一國家的風險性極高,因此開始採取更靈活的供應鏈策略,如建立多國供應基地或本地化(Localization)生產。


根據麥肯錫(McKinsey)2024年報告顯示,超過52%的受訪企業已調整至少一條供應鏈結構以避開特定貿易區域的地緣政治風險。另一份波士頓顧問公司(BCG)的研究則指出,供應鏈多元化策略雖會導致短期成本增加,但有助於中長期韌性提升。


此外,關稅戰爭也促使企業加速自動化技術的導入,減少對人力成本高昂地區的依賴,提升生產效率與應變能力。Tesla便是這個趨勢的典型案例,在中國、德國、美國分別設置超級工廠(Gigafactory),以本地化生產方式降低跨境風險。



從歷史中汲取教訓:企業如何應對關稅風險?


1. 加強風險管理能力


企業必須密切關注國際政經局勢,隨時掌握可能影響供應鏈的政策動態,並制定靈活的風險應對計畫,避免措手不及。這包括定期模擬情境分析(Scenario Analysis)、與政府關係部門合作了解政策風險,並建立跨部門應變小組。



2. 推進供應鏈多元化


將供應鏈分散至多個國家或地區,不僅能規避單一地區的政治風險,也可避免受到關稅波動的重大影響。越來越多企業開始在東南亞、拉丁美洲、甚至美國本土建立新的生產據點。這也帶動跨區域物流平台與關鍵零組件備援體系的建立。



3. 加速本地化與自動化生產


投資本地化與自動化能提高企業抵禦關稅政策的彈性。透過導入AI、自動化生產線等新科技,企業能夠迅速調整生產策略,有效降低成本與風險。特別是對於電子、汽車與食品產業,將部分製程模組化,並於不同市場進行最終組裝,能有效降低國際政治衝擊。



結論與未來展望


回顧歷史,每一次的關稅戰爭都提醒我們,保護主義若濫用可能帶來更嚴重的經濟後果。對企業而言,關稅政策的頻繁變動意味著供應鏈策略的彈性與多樣性變得尤為重要。面對這個不斷變動的世界,企業唯有保持靈活與警覺,才能在國際貿易的動盪中穩健前行。


未來關稅戰可能不再只是雙邊對抗,更會演變為以技術標準、綠色供應鏈、資料治理等為名的隱形貿易壁壘。企業與國家如何建立「合作競爭」的秩序,將是全球化下一章最重要的課題。


Subscribe to AmiNext Newsletter

Thanks for submitting!

  • LinkedIn
  • Facebook

© 2024 by AmiNext 金融與科技筆記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