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科技速解】矽光子革命:用「光」取代「電」,點燃 AI 資料中心新引擎

  • 作家相片: Sonya
    Sonya
  • 9月29日
  • 讀畢需時 6 分鐘

秒懂重點:為什麼你現在非懂不可?


想像一個由數萬個超級大腦(GPU)組成的 AI 巨型城市。當這座城市規模越來越大,連接各個大腦的傳統「銅線電纜」公路系統,已經因嚴重塞車而瀕臨癱瘓。數據移動得太慢、太耗電,成為了限制整座城市(資料中心)思考能力的巨大瓶頸。


「矽光子」(Silicon Photonics) 就是為這座城市量身打造的「光速捷運系統」。它的核心思想是:用光子(光)取代電子(電)來傳輸數據。這相當於把所有的銅線公路,全部替換成沒有阻力、沒有速限的光纖網路,讓數據以光速在各個大腦之間穿梭。


更顛覆性的一步,是將負責「電變光、光變電」的訊號收發器,做得跟晶片一樣小,並直接跟 GPU「封裝」在一起。這項被稱為「共同封裝光學」(CPO) 的技術,等於在每個大腦的辦公室裡都蓋了專屬的捷運站,徹底消除了交通轉換的延遲。矽光子不僅是技術升級,更是未來 AI 資料中心能否永續擴展、降低鉅額能耗的終極解答。


技術白話文:原理解析與核心突破


過去的瓶頸:銅線的極限


在 AI 時代之前,資料中心內伺服器之間的通訊,高度依賴銅製的電纜線。但在 AI 算力呈指數級爆炸的今天,銅線正面臨著三大無法逾越的物理極限:


  1. 距離衰減 (Signal Attenuation):用銅線傳輸高速電子訊號,就像在河道裡推水。距離越長,訊號就越弱、越模糊,需要沿路蓋很多「加壓站」(訊號放大器)來增強,這會產生噪音和延遲。

  2. 頻寬瓶頸 (Bandwidth Limitation):銅線的物理特性決定了它能承載的數據流量有上限。面對 AI 叢集中 GPU 之間每秒數兆位元 (Terabits) 的海量數據交換需求,銅線這條「小水管」已經完全不夠用了。

  3. 高耗能與散熱 (High Power Consumption & Heat):推動電子在有電阻的銅線中流動,本身就非常耗電,其中很大一部分能量會轉化成廢熱。據統計,在大型資料中心裡,光是數據傳輸的耗電就佔了總功耗的驚人比例。這不僅帶來高昂的電費,也加重了散熱系統的負擔。


簡單來說,我們用上了全世界最強的大腦(GPU),卻只給了它一條又慢、又漏、又耗電的鄉間小路來溝通。這個「互連瓶頸」已經取代了運算本身,成為 AI 發展的頭號公敵。


它是如何運作的?


矽光子技術的運作原理,可以用「升級整個城市的通訊基礎設施」來巧妙比喻。


  • 第一步:將公路換成光纖網路 (光傳輸) 這是最基礎的一步。將連接各個區域的銅線公路,全部換成「光纖真空管」。數據不再是擁擠的車流(電子),而是被調變成一束束的光脈衝(光子),在真空管內以光速暢行無阻。光在光纖中傳輸,幾乎沒有能量損失,也不會互相干擾。

  • 第二步:建造微型化的「燈塔與訊號塔」 (矽光子晶片) 光纖網路雖好,但數據在電腦內部仍是以「電」的形式存在的。因此,我們需要在網路的起點和終點進行「電→光」和「光→電」的轉換。傳統上,這個轉換器(稱為光收發器)是一個獨立的、體積不小的盒子。 矽光子的魔力在於,它利用了半導體產業成熟的「矽晶圓製程」,將雷射、調變器、光探測器等幾十個光學元件,全部微縮並整合到一片小小的矽晶片上。這就好像把龐大的燈塔(發射光訊號)和訊號塔(接收光訊號)變成了可以放在指尖上的微型裝置。

  • 第三步:蓋「晶片內建捷運站」 (共同封裝光學 CPO) 這是革命的終極形態。既然訊號轉換器已經可以做得和晶片一樣小,我們何不把它直接跟 GPU 晶片「黏」在一起,封裝在同一個基板上?這就是 CPO (Co-Packaged Optics)。 這相當於直接在 AI 大腦(GPU)的辦公大樓地下室,蓋了一座專屬的「光纖捷運總站」。數據一從 GPU 計算完畢,立刻轉換成光訊號,搭上捷運送到其他 GPU,徹底消除了傳統架構中「從辦公室走到馬路對面公車站牌」這段最慢、最耗能的路程。


為什麼這是革命性的?


矽光子,特別是 CPO,為資料中心帶來了顛覆性的改變。


  • 頻寬密度大爆炸:在極小的空間內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數據傳輸頻寬,滿足了 AI 叢集內部橫向通訊的變態需求。

  • 能效的巨大飛躍:用光傳輸數據的每位元功耗 (pJ/bit) 遠低於銅線,可以將資料互連的功耗降低 30% 以上,直接為資料中心省下鉅額的電費和散熱成本。

  • 架構的徹底革新:它讓交換器、伺服器的設計得以徹底改變,將網路的邊界從機櫃推向晶片本身,是實現未來「分解式資料中心」(Disaggregated Datacenter) 架構的基礎。


產業影響與競爭格局


誰是主要玩家?


矽光子的生態系比傳統晶片更多元,涵蓋了半導體、光通訊和網路設備等多個領域。


  1. 系統與晶片巨頭:他們是技術的主要推動者和整合者。

    • 英特爾 (Intel):佈局最早、最深的玩家之一,憑藉其 IDM 模式(設計與製造一體)在矽光子領域擁有深厚的技術積累,並已大量出貨光收發器模組。

    • 輝達 (NVIDIA):為了讓其 GPU 叢集通訊更有效率,NVIDIA 透過收購和自研,正積極將矽光子/CPO 整合進其未來的運算平台與交換器中。

    • 博通 (Broadcom) / 思科 (Cisco) / 邁威爾 (Marvell):作為網路晶片和設備的領導者,他們正主導著將 CPO 導入下一代網路交換器的進程。

  2. 專業晶圓代工廠:他們提供開放的製造平台,讓沒有自家工廠的公司也能設計矽光子晶片。

    • 台積電 (TSMC):推出了名為 COUPE 的先進封裝技術,專門用於整合光學 I/O 與晶片,是 CPO 領域的關鍵賦能者。

    • 格羅方德 (GlobalFoundries):擁有業界領先的矽光子製造平台 GF Fotonix™,服務眾多客戶。

  3. 光學元件專家:如 Lumentum、Coherent 等公司,他們在雷射光源等傳統光學核心元件上擁有深厚實力,是供應鏈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技術的普及時程與挑戰


矽光子邁向主流,特別是 CPO,仍面臨著棘手的工程挑戰:


  1. 整合與封裝的難度:將極度敏感的光源(雷射)與會產生高熱的運算晶片封裝在一起,如何解決散熱和干擾是一大難題。此外,將光纖精準對位到晶片上微米級的光學端口,也是一項巨大的製造挑戰。

  2. 成本問題:目前,CPO 的初期開發和製造成本仍高於傳統的可插拔光模組方案,需要透過規模化生產來降低。

  3. 標準化與生態系:整個產業需要建立一套共同的標準,以確保不同廠商的 CPO 產品可以互通。


預計時程


  • 當前:可插拔式 (Pluggable) 的矽光子光收發器已是市場主流。

  • 2025-2026年:第一代採用 CPO 技術的網路交換器開始小規模商用部署,市場將驗證其穩定性與成本效益。

  • 2027-2030年:隨著技術成熟、成本下降,CPO 將開始大規模導入 AI 運算叢集和高效能運算中心。


潛在的風險與替代方案


短期內的主要風險是 CPO 的成熟速度。如果其成本和可靠性無法迅速達到市場預期,產業將會繼續依賴「改良型」的可插拔光模組和更先進的銅線技術作為過渡方案。然而,從物理原理上看,當資料傳輸速率邁向每秒 200G 甚至 400G 的通道速度時,銅線的極限是明確的。長期來看,除了矽光子,沒有其他已知的技術能夠在功耗、密度和距離上,滿足未來 AI 資料中心的需求。


未來展望與投資視角


矽光子並非遙遠的未來科技,而是正在發生的基礎設施革命。它解決了 AI 時代最核心的「數據移動」問題。隨著 AI 模型從數千億參數走向數兆參數,單一晶片早已無法應付,由成千上萬顆晶片組成的超級運算叢集成為必然。在這樣的架構下,互連網路的效能,就等於整個系統的效能。


對於投資人而言,矽光子是一條清晰的長坡厚雪賽道。這場轉變將使以下領域的參與者深度受益:


  • 掌握 CPO 整合能力的平台廠商:能將光學 I/O 與運算晶片無縫整合的公司(如 Intel、NVIDIA、台積電),將建立起強大的生態護城河。

  • 擁有矽光子製造平台的晶圓代工廠:他們是賦能整個產業創新的基礎,將承接大量無廠設計公司的訂單。

  • 核心光學元件與設備供應商:無論上層架構如何變化,對雷射、調變器、精密封裝與測試設備的需求都將持續增長。


「算力」的戰爭,上半場是提升晶片本身的計算速度;而下半場,則是提升數據的流動速度。矽光子,正是點燃 AI 革命下半場引擎的那道光。

Subscribe to AmiNext Newsletter

Thanks for submitting!

  • LinkedIn
  • Facebook

© 2024 by AmiNext 金融與科技筆記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