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多模態 AI 模型的架構革命:從 GPT-4o 到 Gemini 的設計關鍵

  • 作家相片: Sonya
    Sonya
  • 5月28日
  • 讀畢需時 8 分鐘

人工智慧的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席捲全球,而其中「多模態 AI」無疑是當下最引人注目的焦點。想像一下,AI 不僅能理解文字,更能同時看懂圖像、聽懂語音,甚至感受情緒與語氣,這正是多模態 AI 賦予機器的全新能力。OpenAI 的 GPT-4o (omni) 與 Google 的 Gemini 系列模型的相繼問世,不僅在應用層面帶來驚豔,其背後的模型架構革新更是推動 AI 發展的關鍵引擎。本文將深入剖析這些頂尖模型在設計上的核心突破,探討其架構演進的脈絡,並展望多模態 AI 的未來圖景。



多模態 AI 模型是什麼?為何重要?


傳統的 AI 模型大多專注於單一類型的數據處理,例如自然語言處理模型(如早期的 GPT)擅長文字,電腦視覺模型則專精於圖像。然而,人類感知世界的方式是多通道、多模態的。我們閱讀文字時會聯想畫面,觀看影片時會接收聲音與視覺資訊,並將這些資訊融合理解。

多模態 AI 模型的核心目標,正是要讓機器模擬人類這種綜合感知與理解能力。它能夠接收、處理並整合來自不同來源(如文字、圖像、聲音、影片,甚至未來可能的觸覺、嗅覺等)的資訊,並基於這些整合資訊進行推理、判斷與生成。


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 更豐富的人機互動:從單純的文字或語音指令,進化到可以透過眼神、手勢、語氣等多種方式與 AI 進行更自然、更直覺的溝通。

  • 解決更複雜的問題:許多現實世界的問題本質上就是多模態的,例如醫療診斷需要結合病歷文字、影像掃描與生理數據;自動駕駛需要整合視覺、雷達、光達等多種感測器資訊。

  • 催生創新的應用:例如根據一段文字描述生成逼真的圖像或影片、理解影片內容並自動生成摘要或字幕、或是打造能真正「察言觀色」的虛擬助理。


GPT-4o 和 Gemini 的出現,標誌著多模態 AI 從實驗室走向大規模應用的重要里程碑。它們不再是簡單地將不同單模態模型「縫合」起來,而是在底層架構上進行了根本性的革新,追求真正的「原生多模態」能力。



GPT-4o 與 Gemini 的架構革新


GPT-4o 的「o」代表「omni」,意指其全方位處理多種模態資訊的能力。相較於前代模型可能需要將語音轉文字、文字再處理的方式,GPT-4o 的核心突破在於其單一整合模型架構。它能夠原生地、端到端地處理文字、音訊和視覺輸入,並生成文字、音訊和圖像輸出。這種設計大幅降低了延遲,使得即時語音對話、視覺理解互動成為可能,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流暢體驗。

Google 的 Gemini 系列(包括 Ultra、Pro、Flash 版本)同樣是從頭開始就為多模態而打造。


Gemini 的設計強調深度跨模態推理能力。它不僅能理解不同模態的內容,更能找出它們之間的細微關聯和複雜模式。例如,它可以分析科學圖表並解釋其背後的數學原理,或是在一段無聲影片中根據人物動作推斷可能的對話內容。Gemini 的架構更著重於不同模態資訊在模型內部的早期融合與深度交互。


這兩種模型的共同趨勢是:


  • 從「後期融合」到「早期融合」甚至「聯合嵌入」:傳統做法可能是分別處理不同模態資訊,再於較高層次進行融合。新一代模型則傾向於在輸入早期就將不同模態資訊轉換到一個共享的語義空間(embedding space),讓模型能更早地學習跨模態的關聯性。

  • 端到端訓練:整個模型,從輸入處理到輸出生成,都在一個統一的框架下進行訓練,使得不同模態的處理能力能夠協同優化。

  • 注意力機制 (Attention Mechanism) 的進化:例如交叉注意力機制 (Cross-Attention) 的廣泛應用,允許模型在處理一種模態的資訊時,動態地關注另一種模態中的相關部分,實現更精準的資訊對焦與整合。



關鍵架構組件與運作機制


雖然 OpenAI 和 Google 並未完全公開其模型的內部架構細節,但根據已發布的資訊和學術研究,我們可以推測其關鍵組件與運作機制:



輸入處理與特徵提取 (Input Processing & Feature Extraction)


對於不同模態的輸入,模型需要先將其轉換為可供神經網路處理的數值表示(特徵向量)。


  • 文字:通常使用 Tokenizer 將文字切分成詞元 (tokens),再透過詞嵌入層 (Word Embedding) 轉換為向量。

  • 圖像:可能採用類似 Vision Transformer (ViT) 的架構,將圖像分割成小塊 (patches),再將這些圖像塊線性嵌入並加入位置編碼。

  • 音訊:可以將原始音訊波形或其頻譜圖(如 Mel spectrogram)作為輸入,透過卷積神經網路 (CNN) 或 Transformer 編碼器提取特徵。


GPT-4o 的創新在於,它可能使用一個更統一的編碼器來處理這些不同的輸入流,或者設計了高效的方式在早期階段就對齊這些不同來源的特徵。



模態融合機制 (Modality Fusion Mechanisms)


這是多模態 AI 的核心挑戰之一。如何有效地融合不同模態的資訊,使其互補增強而非互相干擾?


  • 拼接 (Concatenation) 或加權求和 (Weighted Sum):這是較簡單的融合方式,直接將不同模態的特徵向量拼接或加權相加。

  • 共同注意力機制 (Co-Attention):允許模型同時關注兩種或多種模態的相關部分,學習它們之間的對應關係。例如,圖像中的特定區域可能與文字描述中的某個詞彙高度相關。

  • 交叉注意力機制 (Cross-Attention):一種模態的資訊作為查詢 (Query),去關注另一種模態的鍵 (Key) 和值 (Value),從而將後者的相關資訊融入前者。Gemini 強調的跨模態推理能力,很可能深度依賴這類機制。

  • Transformer 的應用:Transformer 架構本身強大的序列處理和上下文理解能力,使其非常適合處理和融合多模態序列數據。



統一輸出生成 (Unified Output Generation)


GPT-4o 的一大亮點是能夠生成多種模態的輸出。這意味著模型的解碼器 (Decoder) 需要具備根據融合後的內部表示,生成不同格式內容的能力。


  • 文字輸出:類似傳統語言模型的生成方式。

  • 音訊輸出:可能採用類似 VALL-E 或 Voicebox 的技術,將內部語義表示轉換為語音波形,並能控制語氣、情感等。

  • 圖像輸出:雖然 GPT-4o 目前主要展示的是理解圖像並透過文字/語音回應,但其架構具備生成圖像的潛力,可能整合了類似 DALL-E 的擴散模型 (Diffusion Model) 或其他生成對抗網路 (GAN) 的原理。


Gemini 雖然在早期展示中更側重理解和推理,但其原生多模態設計也為生成多樣化輸出奠定了基礎。



GPT-4o vs. Gemini:架構與能力對比

特性維度

GPT-4o (Omni)

Gemini (Ultra/Pro/Flash)

核心架構理念

單一整合模型,端到端處理多模態輸入輸出

從頭為多模態打造,強調深度跨模態推理

模態處理速度

極高,支援即時語音與視覺互動

優秀,但更側重推理的深度與準確性

上下文窗口

較長 (128k tokens)

非常長 (Gemini 1.5 Pro 高達 1M tokens,甚至實驗性的更長)

主要優勢

即時性、互動流暢性、多模態輸入輸出的整合度高

強大的跨模態推理、長上下文理解、細粒度分析能力

訓練數據

大規模、多樣化的文字、圖像、音訊數據

同樣基於海量多模態數據,可能更注重特定任務的優化

潛在應用焦點

即時翻譯、視覺輔助對話、互動式內容生成

科學研究分析、複雜數據洞察、多源資訊整合決策

值得注意的是,這兩者並非絕對的優劣之分,而是設計哲學和側重點的差異。GPT-4o 更像一個反應敏捷、擅長即時交流的「全能溝通者」,而 Gemini 則更像一個能夠進行深度思考和複雜分析的「博學思考者」。



多模態 AI 的挑戰與前瞻


儘管 GPT-4o 和 Gemini 取得了巨大進展,多模態 AI 的發展仍面臨諸多挑戰:



資料對齊與標註 (Data Alignment & Annotation)


高質量、大規模且精準對齊的多模態數據集是訓練模型的基石。例如,需要大量圖像與其精確文字描述配對的數據,或影片與其對應的語音轉錄、動作標註。獲取這類數據成本高昂,且標註難度大。



運算資源需求 (Computational Resource Demands)


訓練這些巨型多模態模型需要龐大的算力(GPU/TPU 集群)和能源消耗,這對許多研究機構和企業而言是個巨大的門檻。模型推理的成本和效率也是普及應用的關鍵。



評估指標的複雜性 (Complexity of Evaluation Metrics)


如何客觀、全面地評估一個多模態 AI 模型的性能?單純的準確率或流暢度可能不足以涵蓋其理解、推理和生成能力的多個維度。需要發展更細緻、更貼近人類判斷的評估標準。



模型偏見與安全性 (Model Bias & Safety)


訓練數據中潛藏的社會偏見可能被模型學習並放大,導致不公平或歧視性的輸出。同時,多模態內容的生成也帶來了被濫用於製造虛假資訊(如深度偽造 Deepfake)的風險。



研究突破方向


未來的研究突破可能集中在:


  • 更高效的模型架構:例如稀疏化、模型壓縮、知識蒸餾等技術,以降低運算和能源成本。

  • 小樣本或無監督學習:減少對大規模標註數據的依賴。

  • 可解釋性與可信賴 AI:讓模型的決策過程更透明,增強用戶信任。

  • 更精細的模態互動與控制:例如,不僅生成圖像,還能精確控制圖像的風格、內容細節。



多模態 AI 的革命性應用與市場潛力


多模態 AI 的成熟將深刻改變眾多行業:


  • 增強型內容創作:AI 可以根據簡單指令或草圖,自動生成包含文字、圖像、音訊甚至影片的豐富媒體內容,革新廣告、娛樂、新聞等行業。

  • 新一代人機互動:未來的操作系統、應用程式、智能硬體都將具備更自然的多模態互動界面,例如能夠理解用戶手勢和語氣的虛擬助理。

  • 智慧教育與培訓:打造沉浸式、互動式的學習環境,AI 可以根據學生的表情和語音反饋調整教學內容和節奏。

  • 醫療保健創新:AI 輔助診斷,結合影像、病歷、基因等多維度資訊,提供更精準的治療方案;或為行動不便者提供語音和視覺控制的輔助設備。

  • 無障礙科技:為視障人士描述周圍環境,為聽障人士即時生成字幕或手語翻譯,大幅提升生活便利性。

  • 工業與製造:透過視覺和聲音感測器監控產線,即時發現異常;或透過 AR/VR 指導複雜裝配。


市場研究機構普遍預測,多模態 AI 市場將在未來幾年內迎來爆發式增長,成為 AI 領域最具潛力的新賽道之一。



未來展望:邁向更整合與智慧的多模態 AI


GPT-4o 和 Gemini 的架構革新,為我們揭示了多模態 AI 發展的清晰路徑。未來,我們可以期待:


  • 更深層次的模態理解與整合:AI 不僅能「看見」和「聽見」,更能像人類一樣真正「理解」不同模態資訊背後的深層語義和情感聯繫。

  • 個人化與情境感知:多模態 AI 將能更好地適應個體用戶的習慣和偏好,並根據當前情境提供更為主動和貼心的服務。

  • 端側多模態 AI:隨著模型效率的提升,更多多模態 AI 功能將可以直接在個人設備(手機、電腦、汽車)上運行,保護隱私並降低延遲。

  • 可解釋性與可信賴 AI 的進展:解決「黑箱」問題,讓 AI 的決策過程更透明、更可控,建立人與 AI 之間更強的信任關係。

  • 與世界模型的融合:多模態 AI 可能會進一步與能夠理解物理世界規律的「世界模型」相結合,賦予 AI 更強的環境感知、預測和規劃能力,向通用人工智慧邁出重要一步。



結論


從 GPT-4o 的即時全能互動,到 Gemini 的深度跨模態推理,多模態 AI 模型的架構正在經歷一場深刻的革命。這場革命的核心,是從簡單的模態拼接到原生的模態整合,從單一任務優化到通用能力的追求。這不僅是技術層面的突破,更是對未來人機協作模式的全新定義。雖然挑戰依然存在,但多模態 AI 所展現出的巨大潛力,預示著一個更智慧、更便捷、更具創造力的新時代即將到來。這場由架構創新引領的變革,值得我們持續關注與期待。

Subscribe to AmiNext Newsletter

Thanks for submitting!

  • LinkedIn
  • Facebook

© 2024 by AmiNext 金融與科技筆記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