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科技速解】AI 製藥是什麼?「生成式生物學」如何顛覆製藥業,NVIDIA 的新藍海

  • 作家相片: Sonya
    Sonya
  • 6天前
  • 讀畢需時 6 分鐘

秒懂重點:為什麼你現在非懂不可?


想像一下,你的身體是一座由數十億道「精密門鎖」(蛋白質)構成的超級城市,當你生病時,例如病毒入侵,就等於是城市中出現了一個「惡棍專用的門鎖」(致病蛋白),傳統的製藥(研發藥物),就像是派出一群鎖匠,拿著一串裝有 10 億把隨機鑰匙的鑰匙圈,去一把一把地試,他們希望能「偶然」找到一把鑰匙(分子),剛好能插進這個惡棍門鎖,把它卡住,同時又不會打開任何「平民的門鎖」(副作用)。


這就是為什麼研發一款新藥,平均需要 15 年、耗資 20 億美元,而且 90% 的「鑰匙」在最後的人體試驗中都宣告失敗,這是一場昂貴、緩慢且極度依賴運氣的豪賭。


生成式 AI」徹底顛覆了這場遊戲。它不再是「大海撈針」,而是「精確的工程設計」,它就像一個取得了「惡棍門鎖」3D 掃描圖的「AI 鎖匠大師」,你只需要下指令:「嘿 AI,幫我『設計』一把全新的、獨一無二的鑰匙,它必須完美卡住這個鎖,而且絕對不能碰到城裡其他 10 萬個好人鎖。」


AI 會在虛擬世界中,從「原子」層級開始,為你「憑空生成」一把完美的鑰匙,這就是「生成式生物學」,它將製藥的週期,從 10 年壓縮到 1 年,並將成功率提高數十倍,這不是科幻,這是正在發生的革命,也是 AI 繼雲端運算後,最大、最深刻的價值所在。


ree

技術白話文:原理解析與核心突破


過去的瓶頸:它解決了什麼關鍵問題?


製藥業的成本之所以高到失控,被稱為「Eroom's Law」(反過來的摩爾定律,Eroom 是 Moore 的倒寫),即每 9 年,研發一款新藥的成本就翻倍。這背後的瓶頸是:



  1. 我們根本不知道「鎖」的樣子 (蛋白質摺疊問題):蛋白質是 3D 的,它的「功能」取決於它摺疊後的「形狀」。過去,要解析一個蛋白質的 3D 結構,可能需要數年時間和數百萬美元。你連「鎖」的形狀都看不清,要如何造「鑰匙」?

  2. 「鑰匙」的宇宙是無限的 (分子篩選問題):宇宙中「可能」成為藥物的分子(小分子化合物)數量,估計高達 十的六十次方(1 後面有 60 個 0),這比宇宙中所有原子的總和還多,傳統的「高通量篩選」(HTS) 就像拿著小湯匙在大西洋裡撈魚,效率極低。

  3. 「好鑰匙」與「壞鑰匙」 (脫靶效應):你找到的「鑰匙」不只卡住了「壞鎖」,也意外打開了「心臟的鎖」或「肝臟的鎖」——這就是「脫靶效應」(Off-Target Effect),也就是副作用。90% 的藥物因此在臨床試驗中失敗。


它是如何運作的?(務必使用精妙比喻)


生成式 AI 製藥,是一個「兩階段」的革命性過程:


第一階段:AI 學會「看懂所有的鎖」 (AlphaFold 的貢獻)


這一步由 Google 旗下的 DeepMind 完成。他們推出的 AlphaFold,是一個石破天驚的 AI 模型。


  • 比喻:AlphaFold 就像一個「蛋白質結構的超級翻譯機」。你只要給它蛋白質的「一維基因序列」(像一串英文字母),它就能在幾分鐘內,準確預測出它摺疊後的「三維立體形狀」(那個「鎖」的精確樣子)

  • 影響:AlphaFold 一口氣破解了生物學 50 年來的最大難題。它把科學家從「猜測鎖的形狀」中解放出來,讓所有人都能在電腦上「看清」數百萬個疾病的「鎖」。


第二階段:AI 學會「設計全新的鑰匙」 (生成式 AI 的登場)


這一步,就是 NVIDIA (BioNeMo)、Google (Isomorphic Labs) 和眾多 TechBio 新創正在做的事。


  • 比喻:這就像 AI 界的「Midjourney」,但它畫的不是圖,而是「分子」。

  • 運作:科學家把「鎖」的 3D 結構(來自 AlphaFold)丟給 AI,然後下達「詠唱指令」(Prompt),例如:

    1. 目標 (Target):完美嵌合這個病毒蛋白的凹槽。」

    2. 限制 (Constraints):絕對不能碰到心臟的 K-RAS 蛋白。」

    3. 屬性 (Properties):必須是水溶性的、容易被腸道吸收(才能做成口服藥)。」

  • 生成:AI 會在幾小時內,從「原子」層面開始「畫」出 100 萬種全新的、自然界不存在的「分子鑰匙」,並附上模擬的成功率分數。科學家再也不用從 10 億把現有鑰匙裡亂試,而是可以直接從 AI 設計的「100 萬把高分鑰匙」中,挑選最好的 100 把,直接進入實驗室驗證。


為什麼這是革命性的?


1. 從「大海撈針」到「飛彈精準打擊」:AI 將藥物研發的起點,從「隨機篩選」變成了「定向設計」。這將 5-7 年的「藥物發現」階段,壓縮到 6-12 個月


2. 攻擊「不可成藥」的目標:過去有 80% 的疾病「鎖」,被認為是「不可成藥」(Undruggable) 的——因為它們的表面太平滑,傳統的「鑰匙」根本卡不住,但 AI 可以設計出更聰明、更複雜的「新型態鑰匙」(例如:環肽、抗體藥物),去攻擊這些過去的「絕症」。


3. 數位化的生物學 (Digital Biology):這場革命的核心,是將「生物學」這門充滿「試誤法」的潮濕實驗科學,轉變為一門可以「在電腦上模擬、預測、設計」的「資訊科學」。


產業影響與競爭格局


誰是主要玩家?(供應鏈解析)


這是一個全新的「TechBio」(科技生物) 賽道,玩家不再是傳統的藥廠或科技公司,而是兩者的「混合體」。


  • 平台供應商 (賣「AI 引擎」和「雲端實驗室」)

    • NVIDIA:AI 製藥的「軍火之王」。它不自己做藥,而是提供「BioNeMo」平台——這是一個專為「生成式生物學」打造的雲端 AI 服務。全球藥廠和新創,都在 NVIDIA 的 GPU 上,運行它們的 AI 模型。

    • Google (Alphabet):擁有兩大王牌。DeepMind (AlphaFold) 負責基礎科學突破;Isomorphic Labs 則負責將這些突破「商業化」,與全球大藥廠(如禮來、諾和諾德)簽下數十億美元的合作案。

  • TechBio 新巨頭 (用 AI 造藥的挑戰者)

    • Recursion (RXRX)Schrödinger (SDGR)Insitro:這些是美國的明星新創。它們的核心模式是「AI + 自動化實驗室」。AI 負責「設計」,而機器手臂 24 小時不停地在培養皿中「驗證」,形成一個「設計-實驗-學習」的超高速閉環。

    • 台灣的潛力股:台灣在 AI 領域(如廣達投資的 QaraSim)、新藥研發(如藥華藥、台康生技)和臨床試驗(CRO)方面擁有深厚基礎,未來最大的機會,在於將台灣強大的「醫療數據」與「臨床執行力」,與 AI 平台結合,加速「AI 設計的藥物」進入人體試驗的階段。

  • 傳統大藥廠 (覺醒的巨人)

    • 輝瑞 (Pfizer)、禮來 (Eli Lilly)、羅氏 (Roche),它們正從「最大的質疑者」轉變為「最激進的買家」。它們手握數百億美元現金,瘋狂地與上述所有 TechBio 公司簽訂合作協議,以填補自己即將到期的專利藥(專利懸崖)管線。


技術的普及時程與挑戰


  • 普及時程2024 - 2027 年是「關鍵驗證期」。第一批「完全由 AI 設計」的新藥,正全面進入人體臨床試驗 (Phase I, Phase II)。

  • 挑戰

    1. 「濕實驗室」的瓶頸:AI 在電腦上(in-silico)設計藥物很快,但在「培養皿」和「動物」身上(in-vitro / in-vivo)驗證依然很慢。

    2. 「模擬」與「現實」的鴻溝:AI 在電腦上模擬的「完美鑰匙」,進入人體這個極度複雜的「大城市」後,可能還是會迷路或開錯門,這是 AI 製藥的「最後一哩路」

    3. 數據品質:AI 的學習需要高品質、乾淨的「生物數據」。但生物數據是出了名的「髒、亂、少」。誰擁有最乾淨的專有數據,誰的 AI 就會贏


潛在的風險與替代方案


最大的風險是「AI 泡沫化」。如果未來 3 年,第一批進入臨床試驗的 AI 藥物,其失敗率與傳統藥物一樣高(都是 90%),那麼市場的信心將瞬間崩盤,投資將急速冷凍。


替代方案?沒有。 傳統的「大海撈針」模式已經走到了成本的盡頭 (Eroom's Law)。AI 不是「選項」之一,而是製藥業為了生存下去的「唯一解方」。


未來展望與投資視角 (結論)


我們正站在「第三次生物醫學革命」的開端。第一次是抗生素,第二次是基因工程 (DNA),而這一次,是「AI 驅動的數位生物學」。


對於投資者而言,AI 的故事正在從「數位世界」轉向「物理世界」,而「製藥」是其中含金量最高、最能體現 AI 價值的地方。


這場革命的投資標的非常清晰:


  1. 賣「鏟子」的軍火商 (Picks and Shovels)NVIDIA。無論哪家新創公司成功,它們都必須購買 NVIDIA 的 GPU 和 BioNeMo 平台來進行運算。這是最穩健的「平台型」投資。

  2. 賣「AI 軟體」的設計公司 (The "Adobe" for Drugs):如 Schrödinger,它們提供SaaS 軟體,讓所有藥廠都能使用其 AI 模擬平台。

  3. 高風險、高回報的「新藥公司」 (The Moonshots):如 Recursion 或 Isomorphic Labs(尚未上市)。押注它們能真正「設計」出重磅新藥。


忘掉 AI 只能寫Email 和畫圖吧。AI 的終極使命,是解決人類最根本的問題——疾病與健康。這場由 AI 點燃的製藥戰爭,才剛剛開始。


..如果覺得內容對你有幫助的話,可以幫我按個讚轉發給需要的朋友嗎?大家的每一個小小支持,都是我繼續為大家挖掘科技寶藏的最大動力!謝謝你啦~

Subscribe to AmiNext Newsletter

Thanks for submitting!

  • LinkedIn
  • Facebook

© 2024 by AmiNext 金融與科技筆記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