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不只教科書理論!活用三大經濟學觀念,提升你的股票市場判斷力

  • 作家相片: Sonya
    Sonya
  • 5月24日
  • 讀畢需時 9 分鐘

為何課堂上的經濟學,是縱橫股海的隱形羅盤?


許多人在求學階段都接觸過經濟學,從亞當斯密的「一隻看不見的手」到凱因斯的總體經濟調控,這些理論似乎與象牙塔外的真實世界有些距離,更別說與瞬息萬變的股票市場有何直接關聯、你可能常常思考,學了這些經濟學原理,除了應付考試,還能如何應用於生活與投資決策中呢?


事實上,經濟學原理不僅是理解國家政策與全球趨勢的基石,更是洞察股市動態、提升投資判斷力的重要武器、許多看似複雜的市場現象,其背後往往有著基礎經濟學概念的深刻影響、本文將帶你跳脫生硬的課本框架,深入淺出地解析三大核心經濟學觀念,並探討它們如何實際應用於股票市場的判斷,助你在投資的海洋中,多一份理性的導航。



觀念一:供需法則 – 價格波動的萬物之理



供需法則是什麼?為何在股市中如此關鍵?


供需法則是經濟學中最基本也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它指出在競爭市場中,一項商品或服務的價格,是由其供給量與需求量之間的相互作用所決定的、當需求大於供給時,價格傾向於上漲;反之,當供給大於需求時,價格則傾向於下跌、達到供需平衡時,價格趨於穩定。


這個看似簡單的法則,卻是理解股票市場價格波動的核心、每支股票,甚至整個股市,都可以被視為一種商品、投資者對特定股票或整體市場的「需求」,以及市場上流通的股票「供給」,共同決定了股價的走向、理解供需動態,有助於我們判斷股價是否合理、以及未來可能的趨勢。



核心運作機制解析:個股、產業與整體市場的供需動態


在個股層面,一家公司的利多消息(如優異財報、新產品成功、獲得大訂單)會刺激投資者的購買慾望,增加需求,推升股價、反之,利空消息(如營運困境、法律訴訟、產業前景黯淡)則可能引發拋售潮,增加供給,導致股價下跌。


在產業層面,若某個產業迎來爆發性成長(如早期的網際網路、近年的電動車或 AI 產業),市場對相關公司股票的需求會急劇增加,帶動整個板塊上漲、若產業進入成熟期或衰退期,供給可能相對過剩,或需求不再強勁,相關公司股價表現便可能承壓。


整體市場的供需則更為複雜,受到總體經濟狀況、貨幣政策、投資者情緒等多重因素影響、例如,在全球經濟復甦時期,企業盈利預期向好,投資者信心增強,對股票的需求普遍增加,可能帶動大盤指數上揚。



歷史數據與市場趨勢呈現:從科技泡沫到航運傳奇


回顧歷史,供需法則的影子無處不在、2000 年前後的網路科技泡沫,便是市場對科技股的「需求」遠遠超過其當時基本面所能支撐的「供給」價值,最終泡沫破裂導致價格急劇修正、近年疫情期間,全球供應鏈受阻,航運需求暴增而運力供給緊張,使得航運股的價格在短期內出現驚人漲幅,這也是供需失衡的極致體現。



投資人應對建議:如何觀察供需失衡的訊號?


投資人應密切關注影響特定股票、產業或整體市場供需的因素、例如:


  • 公司動態:追蹤公司發佈的重大訊息、新產品發佈、產能擴張計劃等。

  • 產業報告:閱讀產業研究報告,了解該產業的市場規模、成長潛力、競爭格局及上下游供應鏈狀況。

  • 資金流向:觀察市場資金是淨流入還是淨流出特定板塊或整體市場,這常被視為需求變化的指標。

  • 籌碼分佈:分析股票的籌碼集中度,若籌碼趨向集中於少數大戶手中,可能意味著市場供給被鎖定,有利價格穩定或上漲。



觀念二:利率與貨幣政策 – 牽動市場情緒的無形之手



利率與貨幣政策是什麼?為何它們能撼動股市?


利率,簡單來說就是借貸資金的成本、中央銀行(如美國聯準會 Fed、台灣央行)透過調整利率和實施其他貨幣政策工具(如存款準備金率、公開市場操作),來影響整體經濟的貨幣供給量與流動性,進而達到穩定物價、促進就業等政策目標。


利率與貨幣政策對股市的影響極其深遠、它們直接關係到企業的融資成本、投資者的機會成本,以及市場的整體資金充裕程度,從而對股票估值和投資者情緒產生重大作用。



核心運作機制解析:資金成本、企業估值與投資者預期


資金成本:當央行降息或實施寬鬆貨幣政策時,企業借貸成本降低,有助於刺激投資、擴大生產,進而提升盈利預期,對股價構成支撐、反之,升息或緊縮政策會增加企業的利息負擔,可能抑制投資與消費,對股價造成壓力。


企業估值:在許多股票估值模型中(如現金流量折現模型 DCF),未來的預期現金流量需要用一個折現率來折算回現值、這個折現率通常與市場利率正相關、因此,當利率上升時,折現率隨之提高,即使企業未來盈利預期不變,其股票的理論現值也會下降;反之亦然、這對高成長但短期盈利較少的科技股影響尤為顯著。


投資者預期與機會成本:利率水平也影響投資者的資產配置決策、當利率處於低位時,存款等固定收益產品的吸引力下降,投資者可能更願意將資金投入風險較高的股市以追求更高回報、反之,利率走高時,無風險或低風險資產的回報率提升,部分資金可能從股市流出,轉向債券或定存,形成股市的賣壓。



歷史數據與市場趨勢呈現:升息循環與降息預期的股市反應


歷史經驗顯示,股市通常在降息初期或市場預期降息時表現較好,因為寬鬆的資金環境與較低的融資成本有利於企業擴張與提升估值、而在升息循環中,尤其是在升息初期及超過市場預期的快速升息階段,股市往往面臨較大波動與下行壓力,因為市場需要時間消化資金緊縮的影響、然而,若升息是為了應對過熱的經濟,且經濟基本面依然強勁,股市在短期震盪後仍可能回歸成長軌道。



投資人應對建議:利率變局下的資產配置思維


  • 關注央行動向:密切留意各國央行的利率決策會議、會後聲明及官員談話,以掌握未來政策走向的蛛絲馬跡、

  • 評估產業差異:不同產業對利率敏感度不同、金融業(尤其是銀行)可能在升息環境中因利差擴大而受益;而高負債、資本密集型或依賴低利率融資的產業(如房地產、部分公用事業、高成長科技股)則可能面臨較大挑戰、

  • 調整投資組合:在預期利率上升的環境下,可適度增加對利率敏感度較低、現金流穩健、或具有抗通膨特性的資產配置;在預期降息時,則可關注成長型股票的機會、



觀念三:經濟週期 – 景氣循環中的投資節奏


經濟週期是什麼?為何理解它有助於股市佈局?


經濟週期,也稱為景氣循環,是指總體經濟活動呈現週期性波動的現象,通常包括復甦(Recovery)、擴張(Expansion)、趨緩(Slowdown)及衰退(Recession)四個階段、每個階段的經濟特徵、企業盈利狀況、以及投資者情緒都有顯著不同。


理解經濟週期及其所處階段,對於投資者進行中長期的資產配置和產業選擇至關重要、因為不同類型的股票和資產在經濟週期的不同階段,其表現往往存在規律性的差異。



核心運作機制解析:復甦、擴張、趨緩、衰退的投資啟示


  • 復甦期:經濟剛走出谷底,百廢待舉、政府通常採取刺激政策,利率較低、此時,對利率敏感的產業(如金融、房地產)和先前受創較深的週期性產業(如非必需消費品、工業)可能率先反彈、市場信心逐漸恢復。

  • 擴張期:經濟加速成長,企業盈利普遍改善,就業市場繁榮、此階段股市通常表現強勁,成長股和科技股可能領漲、但隨著擴張持續,通膨壓力可能開始顯現。

  • 趨緩期:經濟成長速度放緩,企業盈利增速下滑,通膨可能達到頂峰,央行或已開始收緊貨幣政策以抑制過熱、此時,防禦性股票(如必需消費品、公用事業、醫療保健)和具有穩定現金流的公司可能更受青睞、市場波動可能加劇。

  • 衰退期:經濟活動萎縮,企業盈利下滑,失業率上升、股市通常表現疲弱,投資者避險情緒濃厚、現金和高品質債券等避險資產相對抗跌、此階段也是為下一輪復甦尋找優質標的、進行長期佈局的時機。


歷史數據與市場趨勢呈現:不同週期下的強勢產業輪動


歷史數據清晰地展示了在不同經濟週期階段,領漲的產業板塊會出現輪動現象、例如,在經濟從衰退走向復甦的初期,小型股和週期股往往表現優異;而在經濟擴張中後期,大型股和成長股可能接棒;當經濟步入趨緩或衰退,防禦型股票則展現其韌性、精明的投資者會試圖根據對經濟週期的判斷,動態調整其產業配置。



投資人應對建議:順應週期,還是逆勢操作?


  • 辨識當前週期位置:透過觀察 GDP 成長率、採購經理人指數(PMI)、就業數據、通膨率、利率水平等多項經濟指標,綜合判斷當前經濟所處的週期階段

  • 順勢調整資產配置:一般而言,順應經濟週期的特性調整資產組合是較為穩健的策略、例如,在擴張期增加股票配置,在衰退期增加債券或現金比重

  • 留意領先指標與落後指標:股市通常被視為經濟的領先指標,會提前反應對未來的預期、而某些數據(如失業率)則是落後指標、因此,判斷週期轉折點需要綜合考量

  • 長期視角下的逆勢思維:對於具備長期投資視野的投資者,經濟衰退期市場的悲觀情緒,反而可能是以較低價格買入優質資產的良機、但這需要嚴格的選股標準和風險承受能力、



綜合應用:當經濟學觀念交織影響市場


上述三大經濟學觀念並非孤立存在,而是經常相互交織,共同影響著股票市場的動態、例如,經濟進入擴張期(經濟週期),企業盈利預期提升,可能帶動對股票的需求增加(供需法則);然而,若擴張過熱引發通膨,央行可能被迫升息(利率與貨幣政策),這又會對股票估值和資金流向產生反作用力。



深度探討:通膨、就業數據與政策預期的連鎖反應


通膨數據是觀察供需是否平衡、以及貨幣政策是否轉向的關鍵指標、持續高漲的通膨通常意味著需求強勁或供給受限,這可能促使央行採取緊縮政策、而強勁的就業數據一方面代表經濟健康,但若過於強勁以致薪資上漲加速,也可能加劇通膨預期,進而影響央行決策和市場情緒、這些因素的連鎖反應,使得金融市場的分析充滿挑戰與魅力。



市場影響與多層面影響總表

經濟學觀念

對股市正面影響潛力 (條件)

對股市負面影響潛力 (條件)

觀察指標範例

供需法則

需求增加 (如產業趨勢向好、公司獲利佳);供給減少 (如庫藏股)

需求減少 (如產業前景黯淡、醜聞);供給增加 (如大量新股發行)

成交量、資金流向、產業報告、公司財報及展望

利率與貨幣政策

降息/寬鬆政策 (降低資金成本、提升估值)

升息/緊縮政策 (增加資金成本、壓抑估值)

央行利率決策、M2貨幣供給額、公債殖利率

經濟週期

復甦期/擴張期 (企業盈利改善、市場信心強)

趨緩期/衰退期 (企業盈利下滑、避險情緒高)

GDP成長率、PMI指數、失業率、消費者信心指數


科技產業影響分析


科技產業,尤其是成長型的科技公司,對上述經濟學觀念的反應尤為敏感。


  • 供需法則:AI、半導體、電動車等領域若出現革命性技術突破或應用普及,將創造巨大需求,推動相關公司股價、反之,若技術發展不如預期或市場競爭過於激烈,則可能出現供給過剩

  • 利率與貨幣政策:許多科技股的估值建立在對未來高成長的預期之上、升息會顯著提高其未來現金流量的折現成本,對其估值壓力較大、低利率環境則相對有利

  • 經濟週期:在經濟擴張期,企業和消費者更願意投資於新科技和升級設備,有利科技股表現、但在經濟衰退期,企業可能縮減資本支出,科技股需求可能放緩、但部分具備長期趨勢或數位轉型剛需的科技領域,仍可能展現韌性



結論:讓經濟學智慧成為你的投資定心丸


將看似抽象的經濟學觀念,如供需法則、利率與貨幣政策、以及經濟週期,融入到我們的投資分析框架中,能幫助我們更宏觀地理解市場脈動、更理性地評估風險與機會、這些原理並非預測股價短期漲跌的水晶球,但它們提供了一套強大的邏輯工具,讓我們在面對市場的喧囂與不確定性時,能多一份清醒的判斷、少一些盲目的追逐。


投資之路漫長,充滿挑戰也充滿機遇、透過不斷學習,將課堂上的智慧轉化為市場中的洞察,方能在股海中行穩致遠、最終,一個成功的投資者,其財務判斷應兼顧理性與視野、

Subscribe to AmiNext Newsletter

Thanks for submitting!

  • LinkedIn
  • Facebook

© 2024 by AmiNext 金融與科技筆記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