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Microwave 101】6G 測試的登月計畫:為何「亞太赫茲 Sub-THz」通道探測是下一個研發投資風向標?

  • 作家相片: Sonya
    Sonya
  • 11月3日
  • 讀畢需時 6 分鐘

為何「這個測試」是下一個投資週期的風向標?


當 5G 毫米波 (mmWave) 還在應對成本與部署的挑戰時,一場更高端的技術競賽早已開打,全球頂尖的研發實驗室與標準組織,已將目光投向 100 GHz 以上的「亞太赫茲」(Sub-Terahertz, Sub-THz) 頻譜,這片未開發的處女地,是 6G 實現 Tbps 級傳輸量與微秒級延遲的希望所繫。


然而,進入 Sub-THz 領域,RF 工程師面臨的不是「挑戰」,而是「物理定律的邊界」,

在這個頻段,訊號在空氣中的衰減極高、波長極短(僅毫米級),且元件極難製造,這使得 5G 毫米波的測試挑戰,相較之下都顯得微不足道。


因此,「通道探測」(Channel Sounding)——即率先繪製出這些未知頻段「訊號傳播地圖」的研發工作——已成為 6G 競賽的起跑線,這不僅是一項學術研究,更是一個全新的、極度昂貴的儀器投資週期的開端,本文將從量測觀點,解析為何 Sub-THz 測試是 RF 產業的下一個「登月計畫」。


ree

應用場景的演變


要理解 6G 測試的艱鉅性,必須先理解我們正從「已知的世界」航向「完全的未知」。


過去的測試挑戰:為何舊方法已不堪負荷?


從 1G 到 5G Sub-6GHz,RF 工程師對訊號傳播特性的理解是相對成熟的。


  • 商業比喻:「在熟悉的城市裡送貨」

    • 在 6 GHz 以下的頻段,訊號的傳播特性(如建築物穿透、多路徑反射)早已被充分研究。

    • 研發人員的工作,就像一個快遞司機在一個「地圖」早已繪製完成的城市中送貨,測試儀器(如通道模擬器)可以精確地「重現」這些已知的街道、隧道與路況(即通道模型),讓研發人員在實驗室裡驗證其數據機晶片。

    • 即使到了 5G 毫米波,我們只是需要更高解析度的「街道地圖」,但基本的地圖繪製規則(測試方法學)依然適用。



新趨勢下的「研發」與「量產」測試盲點


6G Sub-THz 徹底顛覆了這一切,當頻率超過 100 GHz(例如 D-Band, 110-170 GHz),我們連「地圖」都沒有。


  • 商業比喻:「登陸火星並繪製第一張地圖」

    • 未知的物理特性: 在 Sub-THz 頻段,訊號的行為變得極度詭異,它幾乎無法穿透任何物體(甚至會被人體嚴重阻擋),對大氣中的濕氣和氧氣極為敏感,且路徑損耗是「災難級」的。

    • 沒有「通道模型」: 由於缺乏研究,目前業界對於 Sub-THz 訊號如何在辦公室、街道或工廠中傳播,幾乎沒有可信的資料

    • 測試的盲點: 這意味著,研發團隊無法在實驗室「模擬」6G 通道,因為沒人知道該模擬什麼,你無法在實驗室「測試」一台 6G 原型機,因為你連「6G 的考題」都還沒出好。


這就是為何「通道探測」如此關鍵,研發團隊必須走出實驗室,使用極其昂貴和複雜的儀器,去「火星表面」實際探勘,一筆一劃地繪製出第一張 6G 訊號的傳播地圖,這不是在「測試產品」,而是在「測試物理環境本身」


解鎖新應用的「量測」觀點 (應用導向)


在 Sub-THz 頻段,所有傳統的量測假設都必須被重新檢視,硬體本身正成為最大的瓶頸。


關鍵指標(KPI)的轉變:從 [訊噪比] 到 [鏈路預算]


過去,工程師致力於優化「訊噪比」(SNR),但在 Sub-THz,首要 KPI 只有一個:「鏈路預算」(Link Budget)——即確保訊號能「活著」抵達接收端。


這個頻段的自由空間路徑損耗 (FSPL) 極高,一個微小的硬體缺陷,都會導致鏈路「當場斷開」(Link Drop),這迫使量測儀器必須具備:


  1. 極低的雜訊底層 (Noise Floor): 接收端的分析儀必須能「聽見」海平面下傳來的、最微弱的訊號。

  2. 極高的動態範圍 (Dynamic Range): 測試系統必須能同時處理發射端(可能非常強)和接收端(極度微弱)的巨大功率落差。

  3. 極寬的分析頻寬: 6G 的目標是使用數個 GHz 寬度的連續頻寬,這要求儀器具備超乎想像的「資料傳輸量」,才能即時擷取與處理這些「超寬頻」訊號。


應用導向的決策指南 (分析不同測試方法的適用場景)


在 6G Sub-THz 研發中,所有的測試幾乎都必須是「空中下載技術」(OTA)。由於波長極短(140 GHz 時約 2.1 毫米),任何傳統的 RF 連接器或電纜都會產生巨大的損耗和反射,使其無法使用。


這迫使研發投資必須流向兩類昂貴的 OTA 測試平台:


  1. 研發主力:D-Band (110-170 GHz) 通道探測器

    • 應用: 繪製 6G「地圖」的關鍵工具。

    • 構成: 這不是單一台儀器,而是一套複雜的「系統」,它通常包含一個超寬頻的「任意波形產生器」(AWG) 產生基頻訊號,一個「訊號分析儀」(VSA) 用於接收,以及最關鍵的——一對「升降頻模組」(Up/Downconverters)

    • 瓶頸: 目前沒有任何儀器能「原生」產生或分析 140 GHz 的寬頻訊號,所有測試都必須依賴這些外部的「升降頻模組」(也稱為變頻器或 VDI 模組),這些模組本身就是尖端 RF 技術,它們的效能(如相位雜訊、穩定性)直接決定了量測結果的可信度。

    • 策略意涵: 投資 Sub-THz,首先就是投資這些「升降頻模組」與「超寬頻基頻儀器」的整合能力。

  2. 前瞻研究:新型態天線與材料量測

    • 應用: 由於 Sub-THz 損耗極高,業界正在探索兩種革命性的技術來「拯救」訊號:

      • 超大規模天線陣列 (Ultra-Massive MIMO): 在極小面積上整合數千個天線單元,以「波束賦形」集中能量。

      • 可重構智慧表面 (RIS): 這是一種新型態的「智慧反射板」,可以像鏡子一樣,動態地將訊號「轉向」到訊號死角。

    • 瓶頸: 如何「量測」一個 RIS 表面的反射效能?如何驗證一個 1024 天線陣列的波束?這再次回到了極度複雜的 OTA 測試挑戰,研發團隊需要能快速掃描空間中「電磁場」分佈的近場 (Near-Field) 測試系統,其精度要求遠高於 5G。


測試策略如何加速產品上市 (Time-to-Market)


目前談論 6G「量產」還為時過早,現在的戰場是「加速研發」與「標準制定」。


Time-to-Market 的關鍵在於「測試平台的靈活性與開放性」。


  • 6G 的波形(訊號格式)尚未底定。 業界正在熱烈辯論該用 5G OFDM 的進化版,還是全新的 OTFS (Orthogonal Time Frequency Space) 協定?

  • 這表示,儀器商不能再提供「黑盒子」式的解決方案。 他們必須提供一個「開放的測試平台」(例如,整合了 FPGA 或 GPU 的軟體無線電架構),允許研發人員(如三星、NTT DoCoMo 或台灣的學研單位)在上面快速迭代、測試自己發明的 6G 波形演算法。


策略結語:投資人該關注的訊號


對於投資人而言,6G Sub-THz 是一個「由研發端驅動」的、「高風險、高回報」的長期投資賽道,這不是關於量產良率的遊戲,而是關於「定義未來」的競賽,請關注以下三個投資訊號:


  1. 訊號一:鎖定「通道探測」的軍備競賽。

    • 真正投入 6G 研發的公司(如一線電信商、設備巨頭)和國家級實驗室,現在就必須投入數百萬甚至數千萬美元,採購「Sub-THz 通道探測系統」,觀察哪些儀器商正贏得這些「D-Band 測試平台」的訂單,是判斷誰在 6G 早期競賽中領先的最直接指標。

  2. 訊號二:追蹤「升降頻模組」的關鍵供應商。

    • 在 Sub-THz 測試中,那些能夠穩定供應高效能「升降頻模組」或「射頻前端」的專業廠商(例如 Virginia Diodes Inc. (VDI) 或其他利基型化合物半導體公司),將成為整個生態系的「賦能者」,它們是目前儀器鏈中最稀缺的資源之一。

  3. 訊號三:「AI + 測試」的新興機會點。

    • Sub-THz 產生的資料量是「巨量」的,傳統的分析方法難以應對,因此「採用 AI/ML 來分析通道資料」正成為新趨勢,那些能提供「AI 驅動的量測軟體」或「開放式 FPGA 測試平台」的企業,將在下一代儀器市場中佔據獨特優勢,因為它們不僅銷售硬體,更銷售「加速研發」的核心能力。



如果你覺得 Aminext 這次的整理有一點點啟發,幫忙按下「喜歡」或「轉發」分享給可能需要的朋友呢? 這是一個個人經營的小小部落格,你的每一個小小支持,都是讓我能繼續堅持、為大家追蹤最新趨勢的最大動力! 謝謝你看到最後!

Subscribe to AmiNext Newsletter

Thanks for submitting!

  • LinkedIn
  • Facebook

© 2024 by AmiNext 金融與科技筆記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