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Experience Economy 是什麼意思?看懂為何「回憶」是門好生意

  • 作家相片: Sonya
    Sonya
  • 9月27日
  • 讀畢需時 4 分鐘

你是否發現,身邊朋友的社群貼文,漸漸從開箱新手機、新包包,變成了分享一場精彩的沉浸式展覽、一次豪華露營 (Glamping) 的體驗,或是在一間特色咖啡廳度過的悠閒午後?在物質相對豐裕的時代,人們的消費重心正在悄悄轉移,我們不再只滿足於「擁有」物品,而是渴望「創造」獨一無二的回憶。這股強大的消費趨勢,就是我們今天要深入探討的 Experience Economy (體驗經濟)


核心定義與常見誤解 (Core Definition & Common Misconceptions)


  • 核心定義 (Core Definition): The Experience Economy is an economic stage where businesses intentionally use services as the stage, and goods as props, to engage individual customers in a way that creates a memorable event.

    體驗經濟是一個經濟階段,企業有意識地以服務為舞台、商品為道具,讓個別顧客沉浸其中,從而創造出一段值得回憶的活動。

  • 發音與拼寫 (Pronunciation & Spelling):

    • IPA: /ɪkˈspɪəriəns ɪˈkɑːnəmi/

    • 重點: 由 "Experience" (體驗) 和 "Economy" (經濟) 組成,強調「體驗」本身就是核心的經濟產出。

  • 常見誤解 (Common Misconception): 很多人會把「體驗經濟」和「優質的客戶服務」混為一談。這是一個核心誤解。「服務」是為你做事(例如:快速地送上一杯咖啡),而「體驗」則是讓你參與其中、感受獨特氛圍(例如:讓你親手拉花,並在一個精心設計的空間裡品嚐這杯咖啡)。服務是外部的,而體驗是內在的、個人化的、且難以忘懷的。


單字深挖:概念的演變 (Deep Dive: The Concept's Evolution)


背後脈絡 (The Context):


「體驗經濟」這個詞最早由 B. Joseph Pine II 和 James H. Gilmore 在 1998 年的《哈佛商業評論》文章中提出。他們認為經濟價值已經從「商品」演進到「服務」,而下一個階段就是「體驗」。在當時,這個概念相當前衛。然而,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尤其是在社群媒體普及和後疫情時代的催化下,這個概念已成為主流。


社群媒體(如 Instagram)改變了人們的炫耀模式,分享一段獨特的「體驗」比展示一件昂貴的「商品」更能獲得社群認同。同時,疫情期間的封鎖讓大家更珍惜人與人之間真實的連結與活動。這個概念在今日如此重要,因為它揭示了現代消費者的核心需求已經從功能滿足轉向情感共鳴。企業若想勝出,就不能只賣產品,而必須成為「體驗的導演」。


語意細微差別 (Nuance):


  • Experience Economy vs. Service Economy:  「服務經濟」的核心是「便利」與「效率」,目標是幫顧客完成任務。而「體驗經濟」的核心是「參與」與「記憶」,目標是讓顧客留下深刻印象。

  • Experience Economy vs. Creator Economy:  「創作者經濟」可以視為體驗經濟的一個分支。有影響力的創作者透過內容、活動或商品,為其粉絲打造獨特的社群「體驗」和歸屬感。


這個詞的情感色彩是極度正面的,代表著創新、個人化、情感連結與更高層次的顧客價值


如何實際應用?三個跨領域實戰情境 (How to Use It: 3 Cross-Disciplinary Scenarios)


1. 零售業與品牌行銷 (Retail & Brand Marketing)


  • English Example:  "Instead of just selling books, the Eslite bookstore thrives in the Experience Economy by creating a cultural space with cafes, art galleries, and live events, making visiting the store itself a memorable experience."

  • 中文翻譯:  「誠品書店不只是賣書,它透過打造一個結合咖啡館、藝廊和現場活動的文化空間,讓逛書店本身成為一種值得回憶的體驗,從而在體驗經濟中蓬勃發展。」

  • 情境解析:  在此,"Experience Economy" 體現了零售空間的轉型。它解釋了為何在電商衝擊下,實體店依然能成功的關鍵——從一個「交易場所」轉變為一個「體驗目的地」。


2. 旅遊與餐旅業 (Tourism & Hospitality)


  • English Example:  "The rise of the Experience Economy has fueled the popularity of boutique hotels and themed restaurants that offer not just a room or a meal, but a unique story and an immersive atmosphere."

  • 中文翻譯:  體驗經濟的興起,帶動了精品酒店和主題餐廳的風行,它們提供的不僅是一個房間或一頓飯,而是一個獨特的故事和一種沉浸式的氛圍。」

  • 情境解析:  這個例子突顯了體驗經濟如何為傳統服務業增值。它強調消費者願意為「獨特性」和「故事性」支付溢價,迫使業者從提供標準化服務轉向創造個人化體驗。


3. 數位與線上服務 (Digital & Online Services)


  • English Example:  "Online fitness platforms like Peloton succeed in the Experience Economy by building a vibrant community, fostering competition, and making workouts feel like an engaging live event rather than a solitary exercise."

  • 中文翻譯:  「像 Peloton 這樣的線上健身平台,透過建立一個充滿活力的社群、促進競爭,並讓健身感覺像一場引人入勝的現場活動而非孤獨的運動,成功地實踐了體驗經濟。」

  • 情境解析:  這裡,"Experience Economy" 展示了數位世界也能創造深刻體驗。它說明了成功的線上服務不僅僅是提供功能,更是透過社群互動和遊戲化設計,為用戶創造情感連結和歸屬感。


結語與未來展望 (Conclusion & Future Outlook)


關鍵重點回顧 (Key Takeaways):


  • 體驗經濟 (Experience Economy) 的核心是銷售「值得回憶的體驗」,而非實體商品或單純的服務。

  • 它由社群媒體、後疫情時代價值觀等因素驅動,反映了消費需求從功能滿足到情感共鳴的轉變。

  • 成功的企業必須成為「體驗的導演」,在各個接觸點為顧客創造價值。


未來展望 (Future Outlook):


未來,隨著 AR/VR 等技術的成熟,實體與虛擬的界線將更加模糊,為體驗經濟創造無限可能。從購物、學習到娛樂,我們所做的每一件事都可能被設計成一場獨特的體驗。理解體驗經濟,就是掌握未來商業模式與顧客關係的關鍵。

Subscribe to AmiNext Newsletter

Thanks for submitting!

  • LinkedIn
  • Facebook

© 2024 by AmiNext 金融與科技筆記

bottom of page